天天看點

和BAT一起長大,科大訊飛年賺百億,仍賺不到錢

和BAT一道成長的科大訊飛,一直都有些深藏功與名。

和BAT一起長大,科大訊飛年賺百億,仍賺不到錢

圍繞“語音識别第一股”、“AI第一股”科大訊飛,業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

一方十分看好,理由是科大訊飛營收持續上漲,甚至在2019年突破百億大關,布局的開放平台等業務押注的是未來。

另一方則頗多質疑,尤其是對科大訊飛千億左右市值的質疑,原因在于上不去的淨利潤、低迷的股價以及政府補貼過多等“老毛病”。

這兩種态度,在科大訊飛2021年的财務資料中,都能找到證據。

4月21日,科大訊飛釋出了2021年年報以及2022年一季度财報,仍舊是資料一面向上,甚至于在财報釋出之前,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一度在雲年會中激動地想提前告知2021年的營收表現。

從财報中顯露的上述老問題仍舊存在,新問題也在逐漸顯露,各項業務毛利率一再下滑、本就不多的淨利潤增幅放緩。

科大訊飛到底是做什麼的?

這才是窺探其成長難題的關鍵。

對此,鳳凰WEEKLY記者蘇舒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走語音智能的科大訊飛,一直很尴尬,語音智能現在也還處在一個“結巴”的狀态中。

和BAT一起長大,科大訊飛年賺百億,仍賺不到錢

正因為如此,科大訊飛也就難免張口結舌以至于“失聲”,但還沒失速到“失身”。、

科大訊飛營收在2019年就已經過了百億元,營收增幅也一直在25%以上,2021年營收為183.14億元,同比上漲40.61%;淨利潤15.56億元,同比上漲14.13%。

但有意思的是,科大訊飛營收一直在高速上漲,淨利潤卻增幅小,且淨利潤額少。

緣起不複雜,賺得多花的多是為了保命而研發。

科大訊飛依托自己在人工智能、相關硬體、各種商業化場景的拓展,确實挖掘出了一些新的增量市場,實作營收高速上漲。

但上述成就的取得,有賴于同樣海量的技術研發投入和市場孵化政策。

作為一個智能語音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它面對的是一個需要開荒的市場,需要購置和獨創的“鋤頭”足夠消耗它大量的營收。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業績向好之下,科大訊飛的股價還是相對低迷的狀态。

更有甚者,當科大訊飛的市值跌落到千億之下後,不少人的觀點還“落井下石”,認為從科大訊飛的财務資料來看,淨利潤、扣非淨利潤,以及業務來看,撐不起這個市值。

但市值本身是一個虛數,真正左右科大訊飛命運的還是它能否打開智能語音的藍海。

和BAT一起長大,科大訊飛年賺百億,仍賺不到錢

目前而言,全球的智能語音的市場場景并沒有真正打開,目前科大訊飛提供的各種服務,特别是toB的服務,還非常簡陋,也進一步坐實了它“不值”的這個頭銜。

但同時,一個疑問也一直在萦繞,大家都知道科大訊飛是智能語音領域的獨角獸,可真正談及細節,反而會糊塗。

科大訊飛的核心壁壘在于語音識别技術上,但從科大訊飛的業務比重來看,教育産品和服務、AI開放平台以及智慧城市中的“資訊工程”是營收的主要來源,但這些主營業務的核心壁壘卻似乎和智能語音并無關聯。

科大訊飛到底是做什麼的?

不得不說,科大訊飛的業務範圍比較廣,智能語音隻是這些業務裡面的一個成分,往往還不是主要成分,或者沒有達成想象中最具藥效的那種價值。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智能語音的實作場景,還很脆弱,隻是科大訊飛的一個“吉祥物”,卻并不足以支撐企業當下的營收。

不靠和智能語音不太相關的“副業”支撐,科大訊飛活不下去。

換言之,科大訊飛要走出自己的尴尬,隻有挖掘出智能語音真正有效的toB或toC的大範圍普及型應用場景。

目前而言,它的技術在大部分其投入應用的場景中都隻是一個補充或者是雞肋,但從故事的角度上看還是有希望的。是以才會冰火兩重天的評價。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網際網路、遊戲産業資深分析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