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高原之春(中國畫) 葉淺予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垛草的婦女(油畫) 妥木斯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節日(水彩) 陳 堅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追夢(雕塑) 魯迅美術學院

“‘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畫作品展”近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出民族題材中國畫作品近80件。這些作品既反映了對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又融入了對民族與國家、藝術與生活的深入思考,從一個切面展現新時代民族題材中國畫創作的新成果,呈現多民族人物形象的精神風貌。

回顧百年來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輝煌畫卷:從龐薰琹的《貴州山民圖》,到葉淺予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從詹建俊的《高原的歌》,到坐落于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廣場、由魯迅美術學院創作的大型漢白玉雕塑《追夢》……民族題材美術作品一直是中國現當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凝聚着不同時代藝術家的民族情懷與時代關切,生動诠釋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生動刻畫各族人民

從塞北雪原到滇西紅土,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高原,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56個民族就像56個兄弟姐妹,緊密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

近百年來民族題材的美術創作大緻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及新時代以來。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抗戰爆發,許多美術家走向西部,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居住在西北和西南地域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代表性藝術家包括韓樂然、司徒喬、董希文、吳作人、龐薰琹、關山月、黎雄才、趙望雲等,他們被當地的異域氣質深深吸引,創作出許多脍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如司徒喬的油畫《哈薩克人家》《套馬圖稿》,韓樂然的油畫《向着光明前進的藏民》《渡河》《牧場》,董希文的油畫《哈薩克牧羊女》,吳作人的油畫《藏女負水》,關山月的《貴州苗族寫生冊》《塞外駝鈴》,龐薰琹的水彩畫《貴州山民圖》系列等。這些作品,徐徐鋪開了多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絢麗畫卷。

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了一批以象征手法表現“民族大團結”主題的美術作品,它們多有着向心式的構圖,比如王臨乙的浮雕《民族大團結》、葉淺予的中國畫《中華民族大團結》、楊鵬的新年畫《毛主席和各族人民在一起》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名作。還有一些主題性創作以群體形式呈現多民族人物形象,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業務教研組集體創作的《當代英雄》、經紀中的《喜到天安門》、孫滋溪的《天安門前》等。尤其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湧現了一大批描繪藏族人民形象的作品,比如董希文的油畫《千年土地翻了身》、黃胄的中國畫《帳篷國小》、朱乃正的油畫《金色的季節》、李煥民的套色版畫《初踏黃金路》、葉淺予的中國畫《高原之春》、潘世勳的油畫《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這些經典作品藝術地再現了曆史記憶,是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真切寫照。

改革開放以來,伴随着現代美術思潮的勃興,許多美術家離開城市,去西藏、新疆、雲南等多民族聚集的生活空間寫生,探尋一種單純、質樸的現代主義的視覺張力,留下了一批代表性佳作,如徐匡、阿鴿的版畫《主人》、詹建俊的油畫《高原的歌》、袁運生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靳尚誼的油畫《塔吉克新娘》、鄂圭俊的油畫《春的腳步》、吳長江的版畫《高原牧場》、妥木斯的油畫《垛草的婦女》、韋爾申的油畫《吉祥蒙古》等。這一時期,美術家們較為注重個體感受,在之前寫實性語言的基礎上增加了抽象性、表現性手法,也展現了民族人物形象沉郁内斂的一面。

同心共築中國夢

進入新時代,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成為時代強音。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大家庭。中華民族偉大複興,56個民族一個都不能少。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表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大型主題性創作,反映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展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和幸福生活。

是以,這一時期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強調中華民族概念的完整感、向心感。很多作品體量大,強調視覺上的動勢,形成一種視覺空間上的宏大感、奮進感,其精神内涵是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同心共築中國夢。

事實上,開啟這一主題性創作形式的,是2009年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而作的大型鑄銅雕塑《鼓舞》。這件作品由曹春生、周秀清、李惠東、張舒合作,高3米,以大鼓為中心,整體結構為圓形,四周塑造了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呈階梯狀排布,布局對稱,舞蹈的人群旋轉上升,擁有強烈的動感和視覺張力,展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諧、共建家園的磅礴氣勢,營造出鼓舞人心的熱烈場面。

2016年1月,由魯迅美術學院師生集體創作的大型鑄銅組雕《旗幟》落成于中央黨校綜合教學樓前廣場。這件作品體量巨大,高13.7米,長20.8米,最寬處為11.1米,人物平均高度4米。迎風招展的鮮豔黨旗下,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與各行業的建設者們闊步向前,展現了昂揚的精神風貌。2021年6月,魯迅美術學院将《旗幟》鑄銅手稿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

2021年6月,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曆史時刻,魯迅美術學院創作的大型漢白玉雕塑《追夢》,落成于新開館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廣場。這座雕塑高9米,長13米,塑造了73個人物形象。其中,對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進行了詩意化的表現。在造型和動勢上,《追夢》汲取了《旗幟》創作的豐富經驗,同一方向行進的人群呈階梯狀布局、前後形成波浪狀組合,極富感染力,生動诠釋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滿懷對建設美好國家、美好社會、美好生活的自豪,為實作民族複興,在百年接續奮鬥曆程中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堅毅前行的豪邁氣概。

新時代以來,各族人民的生活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地區變化尤其顯著。那裡的山更青了,水更綠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更高了。美術家深入民族地區體驗采風,創作出一大批反映現實、貼近人民的優秀作品。

将民族題材創作與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聯起來,是這一時期主題性創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何家英等人合作的《雙喜臨門》、張見等人合作的《助夢》、王奮英《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别公示會》、曹本健《大山的節日》、趙曉東《天梯》、陸慶龍《在路上》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主題性創作以外,很多美術家也在持續創作以多民族人物形象為主題的作品,尤其是來自不同民族的美術家,在描繪和表現本民族的節慶、文化、生活和建設場景時更是不遺餘力,比如趙培智筆下的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妥木斯、劉巨德、龍力遊、劉金貴等描繪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場景等。同時,還有很多美術家像吳長江、陳堅、李曉林、許海剛、于小冬、袁武等,一直在青藏高原上創作,與當地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汲取藝術創作的源泉和靈感。

富有代表性的個體創作要數雕塑家曾成鋼在2016年至2019年創作的《中華民族大團結主題雕塑》,共56組,表現了56個民族的112個人物形象,每個民族皆采用一男一女載歌載舞的造型,每組高約0.65米,熔鑄了美術家對中華民族大團結精神意象的飽滿熱情。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新時代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思想底色。美術家們感受時代脈搏,把個人藝術追求融入中華民族複興偉業,着力描摹新時代各民族人民的新面貌、新生活、新氣象,展現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圖景。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