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彩色旅圖|裡斯本的舊地标貝倫塔與新坐标航海紀念碑,都有故事

作者:彩色港

裡斯本的地标與坐标

▓ 張長甯

不久前去葡萄牙,讓我印象加分的是坐落在特茹河入海口北岸的帝國廣場“雙子星”景點:貝倫塔與航海紀念碑。那天上午剛下過一場急雨,夏日的霧氣賴着不散,讓這裡的風光帶平添了幾分神秘。

彩色旅圖|裡斯本的舊地标貝倫塔與新坐标航海紀念碑,都有故事

貝倫塔 IC photo

貝倫塔給我初見的印記是“四不像”,比城堡小,比炮樓巨。16世紀初建造的這座軍事要塞,後轉為海關、電報站、海口燈塔、重刑犯監獄,現辟為博物館。據該景點文字榜介紹,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這裡是葡萄牙探險船艦啟程地,也是歸航的停泊處。當時水手流行一句話:回航時若見到貝倫塔,就是到家了。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的貝倫塔,禦敵城堡的設計建造展現的是哥特式建築風格。其平台牆上方共6個角樓,角樓與垛口一體混成。5層大廈分布了16個炮台兼觀察口,壁壘内部回旋空間與火力配置相當協調。塔體一至三層工事防護窗和厚壁陽台,與最高一層懸檐的銜接渾然一體。順着螺旋樓梯登上塔頂,朝“紅夷大炮”炮瞄方向遠眺,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的海港風光盡收眼底。

出塔後,我跟着幾個遊客走下吊橋,繞到河灘,對貝倫塔墩體部近距離“考察”:下半身石質牆體凸凹不平,海洋微生物的多種貝類、微生物的矽藻等吸附的“化石”猶存。一個新加坡華裔學者告訴大家:中世紀的南歐國家水利設施普遍落後,那時裡斯本每到汛期凡遇山洪暴發,特茹河勢必破堤決圩,海水倒灌,貝倫塔首當其沖。另據載,汛期谷峰海水漲潮時,貝倫塔唯頂部露出水面。

彩色旅圖|裡斯本的舊地标貝倫塔與新坐标航海紀念碑,都有故事

航海紀念碑雕塑 IC photo

如果說貝倫塔是裡斯本的舊地标,那麼離它不遠的航海紀念碑則是其新坐标。蒙蒙細雨中,遠遠望去像一座沉重的十字架,近觀卻似一把插在地上的倚天劍屠龍刀。其實都不是,而是頗具現代感設計的巨輪船首形的紀念碑。碑文寫着“獻給恩裡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這是為紀念“航海王子”逝世500周年而建的,落成于1960年8月6日。上面的恩裡克雕像後面跟着33位傑出人物,有發現好望角的迪亞士,有開拓從歐洲到印度航線的達伽馬,有航海完成第一次環球旅行的麥哲倫。第四位則是發現美洲的意大利人哥倫布。總之,他們都是與地理大發現有關的航海家、科學家、傳教士及将軍。

曆史學家對大航海的意義早有共識: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把之前割裂的世界連接配接到一起,同時也拉開了全球範圍的國家之間互相對抗與争鬥的大幕。

唐·阿方索·恩裡克是葡萄牙若昂一世國王的第三個兒子。這位不世出的傳奇王子,年少時讀過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曆17年的見聞錄,這兩本書使他心中的理想之火從此點燃。此後,這位王子搬離宮廷,來到裡斯本最南端薩格雷斯海角的一個小漁村定居。恩裡克在此創辦了史上第一所航海學校、第一個天文台、第一座海洋圖書館,并以國王的名義開設了船塢基地,讓王國出資建造大型遠洋航船。恩裡克以他的實力,将一大批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還有大量優秀船員、能工巧匠都集聚在自己麾下,并通過他們的集體創造與貢獻,進而開辟了将天文學、數學應用到航海上的新時代。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等都是恩裡克的得意門生。

下午離開帝國廣場,驅車來到裡斯本最西端——“大陸的盡頭、海洋的開始”,羅卡角。這是歐洲大陸的天涯海角,我站在海邊懸崖峭壁上,放眼眺望無際的大西洋,呼吸清新的海風,不由得一次次按下相機快門……

彩色旅圖|裡斯本的舊地标貝倫塔與新坐标航海紀念碑,都有故事

張長甯近影

張長甯,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大學學曆,分别在南京日報、新華傳媒集團從事新聞采編業務30年。本輯收錄的遊記,均為作者近年來在多家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

彩色旅圖|裡斯本的舊地标貝倫塔與新坐标航海紀念碑,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