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大訊飛的“快”與“慢”

科大訊飛的“快”與“慢”

營收快速增長同時兼顧長期主義,才是科大訊飛高成長性的底氣。

文丨BT财經 和利

當下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一個不穩定和不确定的烏卡時代。

一場席卷世界的新冠疫情,卻在數字化時代的疊加下加速了企業組織變革的速度,往往一兩年時間企業的進化已經超過以前十幾年的總和。

疫情在一定時期内的持續發展,深刻改變了存量經濟業态,使線上娛樂、線上教育、線上辦公、遠端醫療、生鮮電商等新模式不斷湧現和快速騰躍。在疫情逐漸解除和社會生産恢複正常後,教育、醫療、企業辦公等龐大的線上化市場需求持續激活,有望誕生“超級應用”,并為相關領域的數字科技創新帶來新機會。

市場反應也證明了這一點。

從騰訊會議的異軍崛起,再到位元組旗下辦公平台飛書的爆火,企業家在疫情之下突然發現線上辦公和遠端工作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項,隻不過他們開始關注這種遠端辦公帶來員工效率的增減,是否符合常理。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首批AI人工智能技術公司的科大訊飛也日益受到市場和媒體的關注。

4月22日,這家備受矚目的明星企業公布了2021年年報和2022年的一季報,資料背後顯露出的事實證明,這家企業已經做好在未來一段時間穩定發展的準備。

财報顯示,2021年實作收入183.14億元,同比增長40.61%,歸母淨利潤15.56億元,同比增長14.13%,扣非歸母淨利潤9.79億元,同比增長27.54%,經營品質進一步提升。

科大訊飛的“快”與“慢”

然而,由于從月初至今,科大訊飛的股價坐了一輪“過山車”,截止4月24日收盤,科大訊飛股價報收38.4元,與這段時間最高峰的超過51元股價相比,跌幅超過20%。4月26日開盤,科大訊飛股價略漲1.05%達到35.49元,總市值為824.90億元。

是以,有媒體開始質疑科大訊飛業務和發展趨勢,尤其是财報淨利潤的增幅低于營收,認為這是二級市場不看好科大訊飛的原因。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份其實不錯的成績單

這些媒體發出這樣聲音,是因為4月22号财報中的資料顯示科大訊飛2021年雖然營收增長了40%,但是淨利潤的增幅隻有14.13%,遠低于營收的增速。

甚至有的媒體還列出“科大訊飛到底行不行”的标題。

實際上我們看一個企業不能光看表面資料,從基本面的分析才是二級市場投行研判企業的關鍵。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機構投資者旗下的分析師所有的研報都是從基本面出發,少有針對個别資料就進行通篇判斷的。其中對于企業的潛力,分析師主要從長期成長性入手,不會光看股價的一時波動。

比如,知名券商中金證券就在科大訊飛釋出财報後表示,AI景氣度向上,看好科大訊飛2022年的高成長性。

再比如東方證券04月24日釋出研報稱,給予科大訊飛增持評級。主要原因包括公司業績符合預期;在智慧教育方面,公司區域“因材施教”解決方案進一步規模化複制;而且公司“根據地業務”深入紮根,落地應用規模持續擴大。

其實,這些機構投資者與很多媒體意見相左、看好科大訊飛的原因就在于,科大訊飛的業務營收結構非常合理,季度資料顯示其已經找到業務磨合之後的發展通路。

尤其是在2019年營收破百億後,科大訊飛大踏步向前,近兩年淨利年複合增長率達37.8%,2021年盈利達15.56億元,再創上市以來新高。

而分季度來看,科大訊飛業績逐季攀升,其中四季度單季營收、淨利分别為74.46億元、8.28億元,均為上市以來單季最好水準。

另外,2022年一季報顯示,科大訊飛營收35.06億元,同比增加40.17%;淨利潤為1.11億元,扣非淨利潤為1.46億元,同比增加37.73%。這其實說明科大訊飛在扣非淨利潤上的增速已經逐漸接近營收增速,表明接下來科大訊飛的發展或有更多空間。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指出:“2022年一季度公司業務開局為全年打下良好基礎。”

這是科大訊飛的長期競争力的一種展現。

科大訊飛的核心優勢主要在于它是一個對C端B端還是G端都擁有較強市場潛質的一家公司,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是市場非常強的一個優勢産業,可謂是市場的風口。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科大訊飛無論是從經營預期還是整個産品的落地來說,都有着很好的市場價值,從目前的整體市場來說,科大訊飛的本身産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争力。

烏卡時代企業應該怎麼辦

2019年,寶潔公司首席營運官羅伯特·麥克唐納(Robert McDonald)借用一個軍事術語來描述新的商業世界格局:“這是一個 VUCA 的世界。”

“VUCA”主要由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拼湊,即易變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複雜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這個單詞的中文音譯就是烏卡。在2020年疫情發生之後,複雜、不确定性事件頻頻出現,“烏卡時代”于是成了高頻出現的詞彙。

烏卡時代,無法理論推演、無法邏輯分析、沒有資料證明、甚至無法經驗總結,而是一切處于實時的未知中。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适應變化的企業往往會占得先機。

是以,目前的中國企業正在經曆一場由軟及硬的創新變革,中國的數字經濟未來不可限量,給産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視窗。

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與所有人休戚與共。“隻有時代的企業,沒有企業的時代。”正如李稻葵去年年底在36氪年會上所說:“今天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硬核科技的突破,我們都需要硬核實力的提升。”

在硬核科技領域,現在大家關心的有三個方向:晶片技術、AI和産業網際網路 。其中AI這個技術有連接配接的産業網際網路和晶片,是一個軟硬一體的基石技術。這個技術經曆疊代,現在到了産業化的發展期,已經應用到智能質檢、語音服務、自動配音、動畫、視訊等方面。

作為行業領頭羊的科大訊飛,自然是不甘落後。

2021年初,科大訊飛确立了十四五末“十億使用者、千億收入、萬億生态”的發展目标,并将根據地業務和系統性創新作為兩大核心戰略。其中“根據地業務”是發展的基礎,也是科大訊飛核心AI技術産業化的展現。

财報資料證明,科大訊飛圓滿完成了設定的發展目标。根據财報,2021年智慧教育業務營收60.07億元,同比增長49.47%;開放平台及消費者業務營收46.87億元,同比增長52.19%。

這兩個“根據地業務”相加已經超過營收的55%,成為科大訊飛在AI領域高速發展的殺手锏。尤其是智慧教育業務,在“雙減”政策下,科大訊飛智慧教育業務迎來強勢增長。

一方面,區域“因材施教”解決方案應用成果進一步規模化複制,落地鄭州市金水區、武漢市經開區、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蕪湖市弋江區等近20個市、區(縣),為師生減負增效,已産生可以用統計資料證明的成效。

另一方面,AI自主學習C端産品價值持續驗證。2021年,科大訊飛AI學習機銷量增長150%,京東天貓GMV及銷量同比增長200%。使用者推薦NPS值以近40%的成績位居行業第一。同時個性化學習手冊營運學校數增長50%,使用者規模同比增長40%,續購率從75%提升到90%。

當然,在核心的基礎業務外,消費者業務進一步提升,AI+辦公場景的智能硬體持續疊代。2021年AI辦公類智能硬體銷量同比增長140%,GMV增長152%,京東天貓雙平台GMV增速超過80%,抖音等新興管道也快速增長形成規模化經營,成為C端銷售重要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訊飛開放平台在開發者數量和營收上均呈快速增長。2021年,訊飛開放平台營收達29.88億元,同比增長55.6%。開發者團隊數量增長66%,達到293萬。開放平台已經對外開放449項AI能力及方案,并且重點賦能金融、農業、能源等18個行業領域。

哪怕是受到投資速度限制的智慧醫療業務,2021年也取得超乎想象的發展。科大訊飛全科醫生助理已覆寫全國28個省、284個區縣,累計服務超5萬名基層醫生、1億居民,輔助基層醫生完成超過1.3億份規範電子病曆,提供3.4億餘次AI輔助診斷建議,年價值修正診斷(醫生參考全科醫生助理診斷提示後,修改原有診斷,最終診斷與病曆資訊相符)超過17萬次,有效緩解基層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

……

對此,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在充滿不确定性的當下,訊飛不僅要保證業務快速增長,更要保持業務可持續、良性、穩健地增長。“2020年底,我們提出建設‘根據地業務’。無論經濟環境好壞,‘根據地業務’都是幫助我們穿越經濟周期的有效保障。”

曆史的經驗證明,企業真正想做好,就必須考慮到自己在哪,扮演什麼角色,能為這個社會做出什麼貢獻。

這其實就是長期主義。而很多時候長期主義者的發展觀跟其他人不同,他們一般認為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不确定時代,夯實基礎才是首要

烏卡時代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原本的市場形态和競争優勢被打破,新的體系化競争能力各個企業還沒有顯示出來。關鍵,中國正從從簡單的模式創新,邁入到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新經濟時代。

對此,所有有遠見的企業都已經展開自己的硬核突破計劃,夯實基礎,尋找技術優勢和未來護城河,是這些企業在烏卡時代第一個要做的選擇。

處于行業發展頂尖的這些大型技術驅動型企業都不約而同在做這樣的決策。比如阿裡雲,正在自研伺服器晶片和作業系統、資料方面一路狂奔,試圖占據雲計算的技術高地;比如騰訊,正在利用自己在社交領域的優勢,結合AI技術打造一個四維的網際網路技術平台,幫助實體經濟企業從網際網路營銷中找到出路;再比如華為,從基礎通訊技術入手,利用軟硬體能力突破,實作自身技術的護城河……

這些企業都意識到,哪怕因為技術上的高昂投入延緩了企業盈利名額的實作,或者讓成績單不那麼好看,為長遠發展奠基是值得做的事情。

科大訊飛也是如此。戰略性提前布局對于成長型企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據财報顯示,2021年相關研發費用總額達28.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99%,相比上一年新增研發費用就超過6億元。

作為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是為未來發展鋪路,是利好,特别是公司在關鍵賽道上“領先一步到領先一路”的戰略挖深了護城河。關鍵在這樣的沉澱期,這家公司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下一個階段的突破口,夯實了基礎。

對于下一步的發展規劃,科大訊飛在财報釋出會上表示,将在消費者、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應用資料+領域支援,持續建構“剛需+代差”優勢,發展高增長的現金牛業務。是以,2022年年初,科大訊飛正式釋出“訊飛超腦2030計劃”,希望建立基于認知智能的人機協作、自我進化的複雜智能系統。

按照計劃,未來兩年專業虛拟人家族、可養成寵物玩具、青少年抑郁症篩查平台等三大産品即将面世。為支撐前述計劃,科大訊飛已經啟動了“雁陣計劃”,面向全球招聘十位領軍人才、百位領先人才、千位骨幹人才。

與此同時,科大訊飛隊伍也在不斷壯大,2021年新增人員儲備3300餘人。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基于對人工智能戰略機遇的把握,公司加大了面向未來的投入。而在擴大人員隊伍的同時,訊飛的産品線卻在縮小。

研發投入、人才儲備的開銷都無法在當季獲得攤銷,而是要放在未來的成長周期中。比如,當科大訊飛實作1000億元營收的時候,“根據地業務”營收将超過500億元,提前為根據地業務做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十分必要。

實際上,長期主義者一般都是甯肯慢一點,把基礎打好後面的發展才會快。科大訊飛作為科技企業的樣本,堅持“根據地業務”滿足社會剛需,回歸價值創造的根本,這其實是當下經濟環境的最優解,因為緊抓使用者需求才能擺脫外部影響。

知名企業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研究企業的經營理論的時候,提出了組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其實是站在社會學角度來看組織。在他眼中,“沒有一個組織能夠獨立的存在,并以自身的存在作為目的,每個組織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而且也是為了社會而存在。”

是以,企業要想保持長遠發展能力就要跟社會共生、跟行業共生、跟員工共生,跟整個科技進步共生。

而這樣的企業,一般都會被機構投資者長期關注。事實也正是如此。

民生證券4月23日釋出研報稱,給予科大訊飛推薦評級。在談及做出這種決定的理由時,民生證券分析師表示科大訊飛加大戰略投入和根據地建設加快,是實作G-B-C深度融合的基石。對于有這種能力的企業,民生證券對它的前景表示看好。

同樣,平安證券4月22日釋出研報也給予科大訊飛推薦評級。平安證券分析師認為科大訊飛2021年營收高速增長,歸母淨利潤平穩增長;而且公司2021年毛利率和期間費用率均同比下降,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再加上公司人工智能源頭核心技術持續全球領先和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成效顯著,這家企業股票值得機構投資者長期持有。

實際上,經過統計能看出,科大訊飛近一個月獲得13份券商研報關注,其中明确表示支援買入的有11家,平均目标價為62.72元,與最新價38.40元相比,高24.32元,目标均價漲幅62.67%。

這表示的是資本市場對科大訊飛的看好,原因就是長期主義是這個時代優秀企業必須具備的基因。

畢竟,在烏卡時代,所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都是“硬核”能力的競争。新一代的創業者們與企業家們,不僅需要商業戰争的實力與勇氣,還要擁有躬身入局的硬核責任與擔當。

毫不誇張的說,在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企業更需要長期主義發展觀。

歡迎關注【BT财經】,閱讀更多精彩内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