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一片土地遙遠而質樸的初心

一個古國神秘而傳奇的背影

拂去兩千年歲月的塵埃

曆史,在一件件青銅上複活

喚醒沉寂的記憶

未來,在滇池湖畔波光閃爍

這是追溯曆史的原點

這是走向未來的支點

兩千多年前,在滇池湖畔,有一個神秘富饒的古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古滇國進入中華史冊200多年後,卻神秘地消失了。

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亘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曆史上的這段輝煌。然而,它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特别是青銅。

現在,中國雲南晉甯石寨山,芳草萋萋。其山形如棗核,長約500米,最寬處約200米,最高處距地面僅30多米。這裡沒有碑石,沒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沒有一點足以引發盜墓者貪婪的幻想,因而得以安甯兩千年。

這裡距滇池不到一公裡。如果不是1955年起在這裡的考古發掘,誰能料到,就是這麼一座其貌不揚的小山丘,埋藏着兩千多年前一個消失了的王國的秘密。

追溯紅土地的根,最初是從石寨山拉開的。

視訊| 《古滇文明》宣傳片

據石寨山第一、二次發掘工作主持者、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太初先生回憶說,1953年有一位姓汪的古董商送來幾件青銅器,請省博物館幫他鑒定一下。這些神秘的器物與學者們所熟知的中原青銅時代的文明毫無相同之處,它們透露出來自一個獨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氣息。經博物館業務人員初步鑒定,這批青銅器很有可能是雲南某一地方出土的,便将它買下來,準備以後再作進一步研究。

事隔一年,孫太初偶然和雲南文史館館員方樹梅老先生談及此事,無意中得知新中國建立前晉甯縣就出過青銅器。據方老先生說,抗日戰争時期和稍後,他的家鄉晉甯縣小梁王山一帶曾發現過一批青銅器,但聽說都被當地農民作為廢銅賣掉了。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古董商送來鑒定的青銅器中就有這類蛙形銅矛,是它讓考古工作者們追溯到石寨山。

這一線索很重要,1954年秋天,雲南省博物館派從業人員前往晉甯縣做調查,經過多方詢問,居然找到了汪姓古董商賣給博物館那批青銅器的出土地點——石寨山。

第一次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當時正值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文化部副部長兼文物局局長鄭振铎到昆,看了石寨山第一次發掘的精彩青銅器,為之驚歎,并贊其為具有國際意義的重大發現。

1956年11月-1957年1月在石寨山墓地進行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4000件,包括大量瑪瑙、玉石裝飾品。奇珍異寶,美不勝收,舉世聞名的滇王金印,就是在此次發掘的6号墓出土的。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滇王金印 邊長2.4厘米 高2厘米 重90克 石寨山(M6)出土 印背為一蛇紐,蛇背上有鱗片紋,蛇頭向右上方。印鈕與印身為分别鑄成後焊接在一起。印紋為鑿成,筆畫兩側的鑿痕清晰可見,印文為篆書“滇王之印”。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稱臣,西漢即在滇池區域設定益州郡,并賜滇王王印,令其複長其民。又據漢代玺印制度,諸侯王印無蛇鈕之制,說明西漢時滇王身份特殊,和一般外臣王及内臣侯王均有差別。滇王金印的發現,對确定石寨山墓地的性質,年代以及墓主身份等等,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證據。其曆史和科學價值之高,是任何一件滇國文物都無法比拟的。

關于滇王金印的發現,孫太初先生說當時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當發掘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後,一起參加發掘的同僚開玩笑說:“如果能出現一顆滇王印就好了。它可以證明這是一處古滇國墓地。你是發掘主持人,自然少不了請客。” 孫太初心裡想哪會有這麼湊巧的事,随口就答應了。豈知說過這話還不到一個星期,奇迹果真出現了,在6号墓墓底的漆器粉末中,一枚金印真的被清理出來了。這是一個十分難忘的日子,同僚們全都歡騰雀躍起來,一起參加發掘工作的勞工也都停工圍攏來看稀奇。

孫太初先生說,當時他的心怦怦直跳,捧着金印的手也有些顫抖。他小心翼翼地将印上的填土剔除,四個标準的篆書“滇王之印”,明白無誤地映入眼底。這是一件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 !

激動之餘,孫太初先生也沒有忘記先前的許諾,當即請人去滇池邊買來兩條大鯉魚,和同僚們飽餐了一頓,算是開了個小小的慶祝會。

滇王金印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越傳越離譜,有的人說石寨山挖出金娃娃,有的甚至說挖出金牛、金馬。四鄉農民和縣城裡的幹部都趕來看熱鬧,連附近江川、澄江、昆陽、安甯等地的人都蜂擁而至,平日罕有人到的石寨山,一下子成了遊覽參觀的勝地。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這些珍貴的實物無言地證明,2000年前,滇人的經濟和文化早已發展至較高水準。

這是一段實在太精彩的曆史。不僅有司馬遷的記錄,有石寨山出土的滇王金印,還有李家山、羊甫頭等地方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全面濃縮反映古滇文化的全貌,是雲南文化裡最精彩的曆史篇章。

古滇青銅器中常見的銅鼓,經過曆代不斷的演變,至今仍流傳在滇、桂、黔等省的很多民族村寨,甚至在東南亞地區也普遍存在,成為連接配接曆史與現實的活化石;古滇青銅器上多姿多彩的舞蹈形象,至今在雲南26個民族中一脈傳承,雲南仍然是歌舞的故鄉。

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雲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來的年代裡,雲南人靠其才華與智慧,将青銅時代的文明發揮到了極至。至今仍然讓曆史學家們迷惑不解,這個幾乎是突然之間出現在雲南高原上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從哪裡發源的?誰是古滇國的主體部族?古滇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滇 四人鈴舞鎏金銅扣飾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長:14cm 寬:11.4cm雲南晉甯石寨山13号墓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Gild BronzeBuckle with Four Dancing FigurinesThe Western HanDynasty(206 B.C.-8 A.D.)Length:14cm;Width:11.4cmUnearthed inBurial No.13 of Shizhaishan, Jinn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Housed in YunnanProvincial Museum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滇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高:50cm 蓋徑:25cm

雲南晉甯石寨山10号墓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Bronze CowrieContainer with Four Oxen and Gilt Horse Rider

The Western HanDynasty(206 B.C.-8 A.D.)

OverallHeight:50cm; Diameter of Lid:25 cm

Unearthed inBurial No.10 of Shizhaishan,

Jinning County,Yunnan Province.

Housed in YunnanProvincial Museum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滇 二人盤舞鎏金銅扣飾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高:12cm 寬:18.5cm

雲南晉甯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Gilt BronzeBuckle with the Figurine of Two Dancer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206B.C.-8 A.D.)

Height:12cm;Width:18.5cm

Unearthed inTomb No.13 at the Hill of Shizhaishan of Jinn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oused in YunnanProvincial Museum

曆史并不遙遠,曆史正在複活。除了石寨山、李家山那些早已浮出水面的古滇文物,澄江金蓮山、呈貢天子廟、官渡羊甫頭……甚至就在距離石寨山不遠的金砂山,一次次新的發現,不斷揭開沉寂千年的古滇曆史面紗。

考古還在繼續。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石寨山實地拍攝《古滇文明》時,挖到不少有趣的細節故事。

古滇青銅史詩,是雲南人的驕傲。從史書的記載,到滇王金印的發現,從牛虎銅案、戰争貯貝器、編鐘、扣飾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出土青銅器的介紹,到考古學家深入淺出的講解,濃縮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背景,50分鐘的《古滇文明》專題片,帶您走進神秘的古滇王國,50分鐘愛上古滇文明。

音像出版物《古滇文明》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攝制、出版出品,中英文雙語發行。在此隆重感謝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文物局、雲南省博物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晉甯縣文管所、江川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雲南省文物總店等協助拍攝本片。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古滇青銅文明,紅土地的根

圖檔 |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古滇文明》已經發行。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