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文明起源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文明起源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BRM1甲:33、34 玉魚一對

右BRM1甲:33長8、寬2.3、厚0.2厘米

左BRM1甲:34長8、寬2.3、厚0.2厘米

本對玉魚玉質相類,皆為青綠玉質,有深綠色斑塊,口吻處玉質有黑色芝麻斑點,局部受沁白化,有朱砂等附着物。穿孔為程鑽雙向鑽磨而成,兩件玉魚玉質相類,尺寸相同,但外形輪廓不完全吻合,是同一玉料“對開成形”後的作品。

在BRM1 甲:33兩面打孔的位置上,留有打孔前以砣具旋琢的長直定位線。圓弧造形可能是受限于玉材原來的外形所緻,紋飾則較為簡略,完成後并未再進行細部加工,是以可以看到明顯的一次加工痕迹。由紋飾“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的特征可知,皆是砣具進行加工的結果;即使是圓形的眼部,也是以細砣琢磨短線段接而成。本對玉魚局部相交疊,出土于墓主人胸部右側,交疊部分的玉質儲存較好,其餘玉質由于和棺室環境相接觸,受沁較為嚴重。相類外形的玉魚在張家坡也曾出土(M170 : 91)。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讀八十珰遺址發掘簡報的心得,兼談半坡遺址是城址》

張學海,《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1期第36~43頁

本文依據八十擋環壕土圍聚落資料對中國城的起源進行了研究。經過重新判讀地層資料,認為八十珰聚落的圍溝修建于該遺址彭頭山文化早期,挖溝建牆是同步的,圍牆可能與八十擋彭頭山文化聚落相始終,圍牆與環壕相輔相成,共同擔負護衛聚落的職能。該遺址的環壕土圍屬淺溝矮牆型。這種淺溝矮牆無法有效阻擋敵人的侵襲,但環壕可以防禦野獸侵擾,對兒童和家畜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修建圍牆的初衷可能是為阻擋洪水,使聚落免遭水淹,故無需把圍牆堆築得很高。是以預防水患可能是修築聚落圍牆的起因。無水患威脅的聚落可能隻有環壕而無圍牆,是以聚落圍牆的出現并未立即取代聚落環壕。但圍牆的作用從總體發展趨勢來說将越來越突出,以緻發展為城垣。八十珰聚落正處于壕牆并重,各自發揮不同功能的階段,可稱為環壕土圍聚落,代表了從環壕聚落到土圍聚落的過渡形态。

城作為設防的居址,是抵禦敵人入侵,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的軍事設施,是以隻有社會上出現了戰争,才能有城,城伴随戰争的出現而産生。同時隻有出現了剩餘勞動産品并有了初步發展之後,戰争才能出現,而戰争的出現,促使環壕土圍聚落向城轉化。八十擋彭頭山文化環壕土圍聚落的發現,證明城确實是從土圍聚落轉變來的,其挖溝建牆、環壕與土圍結合的建築技術與方法已開了城頭山大溪文化早期城等大批史前城址城垣建築技術與方法的先河。澧陽平原聚落考古的重大發現,使我們對某些第7千年紀遺址的性質重新審視,其中西安半坡遺址最值得重視。作者認為半坡遺址早期階段的大圍溝是環壕,遺址屬于環壕聚落;晚期在大圍溝即環壕廢棄後,在其上修築了城垣,是以晚期的半坡遺址是城址。鑒于此有必要對半坡遺址再進行适當解剖。

文明起源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文明起源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圖書《國玉器》,北京大學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編著,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