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中陳列了各式各樣的物品。在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館,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中國文物,并且還收錄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文物。那麼這些文物是怎麼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呢?大英博物館的文物究竟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吧。
在這座博物館裡關于中國的文物可謂是應有盡有。無論是遠古時期的石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魏晉時期的石佛經卷,還是唐宋時期的書畫,明清時期景德鎮的瓷器,這些在中國各朝各代登峰造極的寶物,在這裡都能夠随處可見,而且還被分門别類的收藏着。
其中一件鎮館之寶叫做《女史箴圖》,盡管已經無法追溯到這個畫家的姓名了,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這是當今世界現存最早的中國絹畫。對于中國美術史來說,它擁有一定的裡程碑作用,世界上僅僅隻有兩幅臨摹本,其中一幅是宋代時期一個人臨摹的,而另一幅被大英博物館收錄了,這幅作品其實是來自于乾隆皇帝的。

在清朝時期,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這個臨摹本,每天都會把這幅作品拿出來瞻仰,還帶着這個作品去圓明園休假。當乾隆皇帝去世以後,這幅作品就一直被收藏在圓明園之中。
1860年英法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鹹豐皇帝落荒而逃。北京就這樣淪陷了。英法聯軍在北京肆意的燒殺搶掠奪,還闖進了圓明園之中進行了長達五小時的強盜行為,不僅在圓明園中大肆地破壞,而且還把能夠帶走的東西全部都帶走了,不能帶走的東西就放了一把火燒掉。
而這幅作品就是當時被英國人搶走的,他們把這些從中國帶走的文物全部帶回了英國。這些強盜甚至連圓明園當中的12銅首像也不放過,全部都想方設法砍下來,最終還要大陸花錢買回去。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犯下的罪行令人發指,著名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看到了他們這樣慘無人道的行為之後非常憤怒,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控訴這群自诩是文明人的野蠻行為。
最終大英博物館竟然以25英鎊就把這件價值不菲的稀世之寶給收藏了,這件鎮館之寶一年隻對外展出兩個月。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中還有兩件稀世珍寶讓人十分關注,一件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的真迹。了解蘇轼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另一件作品則是明代的著名畫家唐伯虎的真迹,唐寅的真迹在大陸曆史上就算是君王也很難得到,而大英博物館卻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這兩件稀世珍寶。
火燒圓明園對于清朝來說是一個緻命的打擊,圓明園是清朝康熙年間就開始建造的皇家園林了。等到了鹹豐皇帝時期的時候,這個園林已經擁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了。最主要的是每一代的清朝皇帝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圓明園進行擴建和重修,是以圓明園是清朝最傑出的皇家園林作品之一。
可是這一切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天被徹底毀了,現在的圓明園隻剩下了斷臂殘骸,再也沒有辦法恢複當年的榮光了。如今的人們要是想看到圓明園的全貌,也隻能通過科學技術進行AI恢複了。
大英博物館當中的東方藝術文物館中大陸的文物要占一大半,至于日本、印度、南韓、北韓等這些亞洲的國家,他們的文物隻占了很少的一部分。這說明了大陸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國家曆史是多麼的悠久。
進入大英博物館中國館之後,映入眼簾的就是七千多年前的中國玉器。這些玉器顔色大多為白色和翠綠色,各種各樣的雕刻可以說是形态各異十分美麗。接着就是陶器,這些陶器不僅形狀美麗做工精細,而且還特别實用,接下來就是商朝時期的青銅器了,在商朝時期,大陸已經順利進入奴隸制社會,而他們的部落上司也成為了奴隸制社會的天子。在商朝時期,人們開始注重于祭祀,于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青銅制作的鼎。
大英博物館就是一個強盜博物館,他在19世紀對外侵略擴張的戰争中,搶奪了各個國家的稀世珍寶,大陸更是慘遭毒手,雖然這些國家的經濟并不發達,但是這些國家豐富的文化底蘊讓英國十分嫉妒,于是他們就出手搶走或者毀掉,此等行徑可以說是令人所不齒的,而我輩後人也要牢牢記得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努力提升自己,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