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作者:史心可鑒

為什麼我們的内心永遠藏着莊子?因為我們做不到莊子的境界,縱然如此,我們卻可以在其書中找到撫慰心靈的大道之語。

[微風]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骈拇》

看不清自己,便不會真正看清别人,不能安于自得,便不能真正有所得。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羁絷,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生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馬蹄》

一匹馬要想蛻變為千裡馬,要主動披上伯樂的枷鎖,要情願喪失天生的本性,還要接受慘無人道的折磨,再經受住死亡的考驗後,方能成功。推己及人,這未嘗不是我們面臨的抉擇。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胠箧》

莊子說:“天下人隻知道追求不知道的東西,卻不知道探索自己已經知道的;隻知道非難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自己認為好的,這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反躬自省,以天下喻人心,這或許也是我們達到心靜如水的修煉之道。

​[微風]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刿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偾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在宥》

人心受到壓抑就消沉,受到鼓舞就振奮,消沉、鼓舞猶被控制囚禁,柔可化強,人心飽受折磨時,熱如火烤,冷如冰霜,心緒變化,頃刻間來往于四海之外。安靜時,深沉靜默,激動時,高懸九天。驕矜自傲而不受限制的唯有人心。

人生在世,不必徒勞地探究人心,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皆是表象,在人心的最深處,藏着最真實的人性。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大聲不入于裡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衆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天地》

高雅的音樂入不了俗人之耳,民間小曲,俗人都會欣然而笑。是以高雅的談吐不可能留在世俗人的心裡,而至理名言也不可能從他們口中說出,因為流俗的言談占了優勢。三個人,如果兩個人迷惑而弄錯了方向,那麼要去的地方不可能到達。如今天下人都大惑不解,我雖有心引導,又怎麼可能到達呢!明知不可能到達卻要勉強去做,這又是一大迷惑,是以不如棄置一旁不去執着引導。不去勉強引導,自尋煩惱,怎麼還能有憂愁呢?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以富為是者, 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 ,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天運》

貪圖财富之人,不會讓出利祿;追求顯赫之人,不會讓出名聲;迷戀權勢的人,不會授人權柄,權勢在身,唯恐喪失,整日戰栗不安,放棄權勢,又會悲苦不堪,這種人眼中隻有權勢,會無休止的追求,他們是天殺之人。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繕性》

古代所說的得志,不是指獲得高官厚祿,而是指得到無以複加的快樂而已。現在所說的得志,就是指得到高官厚祿。高位在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偶然得到的外物,暫寄于此的。暫時得來的東西,來時無法阻擋,離時不可挽留。因而,能夠不為高位而放縱心志,不為窮困而趨炎附勢,富也好,窮也罷,其間快意相同,自然也就無憂無慮了。現在寄存的東西一旦失去就悶悶不樂,雖然看上去很快樂,但内心未嘗不是心慌意亂。是以說,因追求外物而喪失自我,為附和世俗而喪失本性的,就叫本末倒置的人。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知道者必達于理,達 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 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甯于禍 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秋水》

明道的人肯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肯能明了權變,明了權變的人不會讓外物傷害自己。他們明察安危之情,安于禍福,謹慎地對待進退去留,是以外物傷害不了他們。

​[微風]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達生》

明白養生情理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達性命實情的人,不追求命運無可奈何的事。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不要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勞心耗力。

​[微風]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達生》

人有時會陷入不适應環境的心靈困境,但莊子說:“人與環境本就相适應,但人卻心存适應的意識,這不是真正的适應,隻有忘記适應,才能真正适應環境。”人與環境本就一體,何來适應呢?

​[微風]周将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人生在世有兩個枷鎖,一個是“才與不才”的功利性枷鎖,将自己的未來系在他人身上,惶惶不安,長籲短歎;一個是“才與不才之間”的内心枷鎖,在選擇面前躊躇不定,仿徨茫然。這兩個枷鎖都令我們喪失了自我,被外物所役使。

人,永遠不要陷入是非成見的觀念中,因為相對的觀念無對錯,總會令你無所适從,我們永遠要讓内心處于絕對地位,做自己世界的主宰,即使不能徹底放下枷鎖,也盡可能通過修養心性,讓枷鎖戴起來舒服些。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微風]肩吾問于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 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奈何?”孫叔敖曰:“ 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 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躊躇,方将四顧,何暇至乎 人貴人賤哉!”---《田子方》

人生有起伏,情緒難免随着人生的起伏而波動。但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得到,平常心接受,失去,平常心面對,這才是真正的順應天命。人生的快樂一味地依賴外物,縱然獲得滿足,但卻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失敗的恐懼、命運的擔憂、頻繁的患得患失,這終将在有限的生命中與幸福漸行漸遠。

​[微風]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知北遊》

人生如白駒過隙,隻不過是外物臨時栖息的地方而已。我們無法知道遇不上的事情,也做不了自身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知道與不能夠本來就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開自己所不能避開的事,難道不可悲嗎?人生,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僅此而已。

莊子:無有所将,無有所迎,懷心甘情願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