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你要愛得獨立,更要愛得清醒

2022.4.25

厘清楚什麼是愛

什麼是自己的需要

文雪傾心

女孩,你要愛得獨立,更要愛得清醒

圖/來源于網絡

文/文雪傾心

我有一腔熱情,都浪費在虛無缥缈又抽象的事物上。拿着自己的想象力,去截取現實的事例舉例,猜想,進一步驗證。再被現實的事例沖擊打敗,心疲力竭,卻又執着不休。

比如我時常懷疑人性,懷疑愛情。如今的美好與舒适的狀态,現在是這樣的,将來會不會變?如果變的話,那我到時候又該如何應對。變化是常态,這是無疑的,所有的糾結與哀傷,都源于我太想珍惜當下這一刻,甚至奢求永恒。

完美主義的偏執基因,在我最安穩的時候又出來作祟。它不斷告訴我:如果将來變化,如果你不能永恒擁有,那現在也别要了吧。

于是就有另一個聲音從心裡冒出來,它在鼓動我放棄,不如現在就及時止損,避免未曾發生的傷害。哪怕這想象中的傷害還未有出現任何苗頭。

包括愛情。

對于愛情這件事,我感覺最近我也陷入了偏執狀态。原因有兩個,而我不知道自己是屬于哪一個——

其一,是因為得到的愛比較多,經年累月習慣了,就覺得是理所當然;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總渴望索取更多,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索取到,内心就會不滿足。又或者生活停滞了,主觀客觀都沒什麼新鮮感去創造,覺得索然無味。

其二,戀愛過程中心理是有一個變化路程的,從一開始渴望得到一點點愛,到後來想要更多的愛,直到最後想要對方把全部的愛都給我。伴随着變化,從前對精神的需求比較低,到了後來就慢慢變高,不滿足也會展現到方方面面上。

到底什麼是愛?

以前男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可思議。國小生都知道什麼是愛好不好,你居然還當成問題。

可是現在,我也慢慢疑惑了。到底什麼是愛?

打開小紅書,鋪天蓋地的标準是,愛你就是給你花錢,無條件的給你轉賬,滿足你的所有需求。作為利益的接受者,這無疑很舒服,享受着無限度的寵愛甚至溺愛,也值得羨慕。可這真的是愛嗎?

如果愛真的要全部展現在具體事物上,今天他給我做飯是愛我,明天他不幫我刷碗了是不愛我,後天他對我不耐煩了更是不愛我。我想,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對待夫妻的标準也太苛刻了。

我仍然記得有一次吵架後的溝通,男朋友心平氣和的跟我說,如果從生活的瑣碎細節裡,刻意去尋找不愛的證據,不放過任何疑似的蛛絲馬迹,那麼肯定可以找得到的。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以愛你作為一生的使命。人總有累和心煩的時候,或許這累和心煩并不是來源于夫妻,卻會一起展現,也需要一起承擔。

另外,如果愛真的可以用物化的标準去衡量,那愛與不愛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隻要生活的舒服快樂,隻要不差錢,那麼就已經滿足需求了。隻要我足夠有錢,我的保姆會愛我;隻要我足夠有錢,大多數人都會為我服務,也都會愛我。

問題是,錢真的能代替愛嗎?

在戀愛中,女孩子都會敏感多疑,安全感也會降低,因為她們很珍惜,是以迫切想通過什麼去證明,對方是深愛自己的。而眼下,很多男人詭計多端會演戲會騙人,慢慢的大家都學聰明,錢就演變成了最好的衡量标準。

确實,不管愛與不愛,得到了錢,總不會太吃虧。

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的行為,是否真的在周邊言論的熏陶下,也越來越傾向于這種方向?即便是大多數人都這樣去想,都這樣去做,就能說這種思想和行為是正确的嗎?不見得。

可是我仍然覺得,越是這時候,女孩子越要建立起來自己的一套精神體系。是可以像泉眼一樣,自己不斷迸發能量的,可以支撐自己的一整套為人處世規則的,是可以獨立的。即便是失去了他,也沒有關系。

關于什麼是愛這個問題,後來我想了好久。

真正的愛,大概是精神上的信任和支援,無論何時,隻要想起的時候就會給對方無限的溫暖和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孤身一個人的時候,自己比較難以達到的。好的愛情,是1+1大于2,同時也是0.5+0.5等于1。

最初的愛,是見色起意,是色授魂與,是見到就歡喜,内心很充實;後來的愛,也會随着你不斷成長。愛在成長,你也要成長才行。直到變得成熟,對愛的把握也張弛有度,它是精神的充實寄托,也是生活的錦上添花,能讓你變得更好。而不是莫名其妙的胡思亂想和無端消耗。

這種愛的展現,不是物質和利益的直接給予,卻可以為對方創造和拼搏的路上,提供精神上的動力,自信,安全感以及歸屬感。

是以在愛情中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不要混淆,自己搞清楚。做一個清醒又理智的成年人,才更值得别人去愛。

有人說愛是奢侈品,如果有人愛,也有人被愛,那一定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