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8年新中國滅四害之戰:不工作隻打麻雀,曾一天消滅1000隻麻雀

作者:知史記

蟑螂、老鼠、蒼蠅和蚊子是人盡皆知的四害。他們攜帶病毒,數量增長難以控制,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很嚴重的生活生存困擾,是以人人都希望除之而後快。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四害”這個名号可不是它們一直占有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四害并不包括蟑螂,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的國家保護動物“麻雀”。當時人們大多認為麻雀吃糧食而且數量衆多,是以才是人民的“一大害”。于是在國家發出“除四害”的訓示後,全國人民齊動員,上到耄耋老人下至學步孩童,都為除麻雀而争相奔走。

1958年新中國滅四害之戰:不工作隻打麻雀,曾一天消滅1000隻麻雀

老百姓們動腦筋,想辦法。于是半天殲滅500多隻,一天消滅小1000隻,甚至于七天收獲20萬隻的戰績一時之間層出不窮。

鳥兒有翅膀都在天上飛,那大家都是采用什麼方法剿滅麻雀的呢?這場“滅四害”之戰結果如何?沒了麻雀糧食存下了嗎?麻雀又為何從人人喊打的角色搖身一變成了大陸的保護動物呢?

四川扛起“先頭”大旗

上面訓示下來了,最先出效果的非四川莫屬了。四川地形豐富,山水密林植被茂盛,鳥類自然也多。在當地政府的引領下小孩子拿起了彈弓,大人拿起了獵槍,老人布置起捉雀陷阱,但幾天下來效果甚微,彈弓很難命中目标,而且子彈哪有麻雀多,陷阱抓捕費時費力。同年3月四川“除四害指揮部”在郫縣農民穆青雲那裡得到了一個好方法:“麻雀會飛”是它們的優勢同樣也是劣勢。再會飛總要找落腳的地方,天上的事我們管不了,可地下的事我們就能控制。如果讓它們無處落腳休息,一直飛,飛得精疲力盡不就自己掉下來摔死了嗎?

于是郫縣人民被組織起來,拿上家夥什,地頭田間,房前屋後吆喝聲,敲擊聲不絕于耳,麻雀剛要落地便被吓跑了,不過這個村不能停留那就飛到别的村去,一整天也就隻有零星幾隻落下來摔死的。

1958年新中國滅四害之戰:不工作隻打麻雀,曾一天消滅1000隻麻雀

于是組織人員開始反思:“方法有效不過是範圍太小了,我們要讓麻雀停無可停,落無可落,食無可食。”然後緊接着便在鄰縣也組織起“戰場”來。

這次群衆更多,範圍更廣,鍋碗瓢盆全部出動,日出到日落“咣咣咣…”的聲音響徹全縣,麻雀都被這個陣勢吓住了,哪還敢落下來吃糧食,隻得漫山遍野四處飛逃,好多累不住的都摔在地上沒了動靜。這次試驗證明了上司的設想,“規模越大,越有效果。”

該方法便被推廣開來,不同的縣或村還對該方法加以優化,不止吆喝,敲響,還在田地裡紮上幾十萬個草人,空地處點了十萬多個火堆,設立數十萬的捕鳥陷阱,所到之處麻雀屍橫遍地。

在邛崃縣甚至将滅麻雀按人頭算了定量的任務。為了這個人民的“頭号敵人”,工廠停工停産,學生停課停學,機關機關歇業放假。全體人員一起出動從天剛亮便忙活到深夜,大家都累得腿腳不聽使喚,不過結果證明有付出是有回報的,這個縣這一星期就剿滅20多萬隻麻雀。

有效方法全國推行

如此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峨眉山電影制片廠拍成了紀錄片,一經播放,四川省便被各地當作了除四害的标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我自然也不甘示弱,在4月19日所有學生,教師,機關幹部,科研從業人員全都走上街頭轟轟烈烈地開始起麻雀捕殺行動。投放引誘麻雀的毒餌,埋伏射擊,敲鑼打鼓的“疲勞戰術”,全市群衆各顯神通。四天便消滅了40多萬隻麻雀。

這種“大規模作戰方式”也越傳越廣,全國各地紛紛開始效仿。

1958年新中國滅四害之戰:不工作隻打麻雀,曾一天消滅1000隻麻雀

不過在全民參與滅麻雀的同時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出現。例如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的朱洗,他同一些科學家認為麻雀雖然吃糧食谷物,但是這隻占一小部分,大多數時候它們是吃害蟲的,如果大肆捕殺麻雀勢必會破壞生物鍊的平衡,很有可能出現蟲災,到時候損失的可就不是被麻雀吃掉的那一小點糧了。為了更有力地佐證這個觀點他還舉出了普魯士國的例子,1744年該國國王腓特烈大帝就曾動員全民消滅麻雀,不久之後國家便發生了嚴重的蟲災,為了避免更多,更長時間的糧食作物損失,又不得不從外國進口麻雀來控制害蟲。不過,科學家畢竟隻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盲目地上行下效。

節約糧食适得其反

然而自然規律見效的也很快,1959年的春天蟲害席卷了中國的大部分城市,這時候人們才聽到了科學家為麻雀喊冤的聲音。1960年麻雀正式被從“四害”中除名。但59,60,61年的大饑荒還是讓中國飽受摧殘。

1958年新中國滅四害之戰:不工作隻打麻雀,曾一天消滅1000隻麻雀

在很多八零後的記憶裡,童年裡不可缺少的一個娛樂項目就是上樹掏鳥蛋,那個時候麻雀不是什麼保護動物,但也不缺,它幫莊稼除害蟲,也會讨幾顆糧食充充饑,兩者和諧共處。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自然的探尋更加深入。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減少了野生動物的栖息地,保護自然家園這一話題得到人類的重視,于是以國家法律避免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傷害就變得非常必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