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8年新中国灭四害之战:不工作只打麻雀,曾一天消灭1000只麻雀

作者:知史记

蟑螂、老鼠、苍蝇和蚊子是人尽皆知的四害。他们携带病毒,数量增长难以控制,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活生存困扰,所以人人都希望除之而后快。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四害”这个名号可不是它们一直占有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四害并不包括蟑螂,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国家保护动物“麻雀”。当时人们大多认为麻雀吃粮食而且数量众多,所以才是人民的“一大害”。于是在国家发出“除四害”的指示后,全国人民齐动员,上到耄耋老人下至学步孩童,都为除麻雀而争相奔走。

1958年新中国灭四害之战:不工作只打麻雀,曾一天消灭1000只麻雀

老百姓们动脑筋,想办法。于是半天歼灭500多只,一天消灭小1000只,甚至于七天收获20万只的战绩一时之间层出不穷。

鸟儿有翅膀都在天上飞,那大家都是采用什么方法剿灭麻雀的呢?这场“灭四害”之战结果如何?没了麻雀粮食存下了吗?麻雀又为何从人人喊打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大陆的保护动物呢?

四川扛起“先头”大旗

上面指示下来了,最先出效果的非四川莫属了。四川地形丰富,山水密林植被茂盛,鸟类自然也多。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小孩子拿起了弹弓,大人拿起了猎枪,老人布置起捉雀陷阱,但几天下来效果甚微,弹弓很难命中目标,而且子弹哪有麻雀多,陷阱抓捕费时费力。同年3月四川“除四害指挥部”在郫县农民穆青云那里得到了一个好方法:“麻雀会飞”是它们的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再会飞总要找落脚的地方,天上的事我们管不了,可地下的事我们就能控制。如果让它们无处落脚休息,一直飞,飞得精疲力尽不就自己掉下来摔死了吗?

于是郫县人民被组织起来,拿上家伙什,地头田间,房前屋后吆喝声,敲击声不绝于耳,麻雀刚要落地便被吓跑了,不过这个村不能停留那就飞到别的村去,一整天也就只有零星几只落下来摔死的。

1958年新中国灭四害之战:不工作只打麻雀,曾一天消灭1000只麻雀

于是组织人员开始反思:“方法有效不过是范围太小了,我们要让麻雀停无可停,落无可落,食无可食。”然后紧接着便在邻县也组织起“战场”来。

这次群众更多,范围更广,锅碗瓢盆全部出动,日出到日落“咣咣咣…”的声音响彻全县,麻雀都被这个阵势吓住了,哪还敢落下来吃粮食,只得漫山遍野四处飞逃,好多累不住的都摔在地上没了动静。这次试验证明了领导的设想,“规模越大,越有效果。”

该方法便被推广开来,不同的县或村还对该方法加以优化,不止吆喝,敲响,还在田地里扎上几十万个草人,空地处点了十万多个火堆,设立数十万的捕鸟陷阱,所到之处麻雀尸横遍地。

在邛崃县甚至将灭麻雀按人头算了定量的任务。为了这个人民的“头号敌人”,工厂停工停产,学生停课停学,机关单位歇业放假。全体人员一起出动从天刚亮便忙活到深夜,大家都累得腿脚不听使唤,不过结果证明有付出是有回报的,这个县这一星期就剿灭20多万只麻雀。

有效方法全国推行

如此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峨眉山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片,一经播放,四川省便被各地当作了除四害的标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我自然也不甘示弱,在4月19日所有学生,教师,机关干部,科研工作人员全都走上街头轰轰烈烈地开始起麻雀捕杀行动。投放引诱麻雀的毒饵,埋伏射击,敲锣打鼓的“疲劳战术”,全市群众各显神通。四天便消灭了40多万只麻雀。

这种“大规模作战方式”也越传越广,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效仿。

1958年新中国灭四害之战:不工作只打麻雀,曾一天消灭1000只麻雀

不过在全民参与灭麻雀的同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例如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的朱洗,他同一些科学家认为麻雀虽然吃粮食谷物,但是这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时候它们是吃害虫的,如果大肆捕杀麻雀势必会破坏生物链的平衡,很有可能出现虫灾,到时候损失的可就不是被麻雀吃掉的那一小点粮了。为了更有力地佐证这个观点他还举出了普鲁士国的例子,1744年该国国王腓特烈大帝就曾动员全民消灭麻雀,不久之后国家便发生了严重的虫灾,为了避免更多,更长时间的粮食作物损失,又不得不从外国进口麻雀来控制害虫。不过,科学家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盲目地上行下效。

节约粮食适得其反

然而自然规律见效的也很快,1959年的春天虫害席卷了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这时候人们才听到了科学家为麻雀喊冤的声音。1960年麻雀正式被从“四害”中除名。但59,60,61年的大饥荒还是让中国饱受摧残。

1958年新中国灭四害之战:不工作只打麻雀,曾一天消灭1000只麻雀

在很多八零后的记忆里,童年里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项目就是上树掏鸟蛋,那个时候麻雀不是什么保护动物,但也不缺,它帮庄稼除害虫,也会讨几颗粮食充充饥,两者和谐共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探寻更加深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自然家园这一话题得到人类的重视,于是以国家法律避免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就变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