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東交通大學:“特能戰”“特能抗”“特能創”造就“特等獎”

作者:EOL江西站

  “非常感謝老師們的幫助和支援,讓我們團隊有機會站在‘挑戰杯’全國終審決賽的舞台上。回首過去的一年,雖然有時我們覺得很累想要放棄,但正是你們的不斷鼓勵,讓我們心中的鬥志重燃。”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學生郭雅欣在得知團隊獲得第17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後,給該校創新創業學院老師發送了感謝資訊。

  近日,第17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授獎名單公布,華東交通大學獲全國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并獲優秀組織獎。全國共有1200餘項作品入圍國賽,其中特等獎僅49項,該校作品位列第9。

  “特能戰”,自我挑戰永不屈服

  在一次交通概論課上,老師提及目前在建的川藏鐵路,“是世上最險、史上最難的‘史詩級鐵路’,它穿七江、過八山,技術難度極大,相關技術産出亦為曆史之最,具有重大意義。”這引發了團隊成員的注目,由此結下了與川藏鐵路的不解之緣。

  華東交通大學一群有志青年成立了“知産童蒙”團隊,他們懷揣着為中國鐵路提供強有力知識産權保障的夢想,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圍繞“川藏鐵路的知識産權保護風險”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文獻查找、案例解剖、技術解讀、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等工作,踏上了探索“鐵路+知識産權”的征途。

華東交通大學:“特能戰”“特能抗”“特能創”造就“特等獎”

該校全國特等獎團隊正在研讨交流。(2021年1月)

  川藏之旅,道阻且長,找準技術風險的前提是了解技術。川藏鐵路是在建鐵路,相關資料非常有限,但他們并沒有是以而退縮,而是充分發揮“鐵路高校”特色優勢,從訪談調研開始“下手”——6100餘份問卷調查,近20位專家訪談,3700餘個案例檢索分析,690餘篇文獻解讀,N次實地走訪調研川藏鐵路施工承建機關······為期8個多月的前期調研見證了他們的披荊斬棘,團隊成員也基本理清了川藏鐵路建設中的主要知識産權風險,項目文本的架構結構得以确立。

  超越自我、挑戰自我、挑戰團隊自己創造的曆史記錄、續寫新的曆史記錄直至登頂,這是團隊從一開始就定下的目标。在備賽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因結石住院,左手打着點滴,右手仍不忘查找資料;有的同學高熱重感,仍一遍一遍修改PPT;有的同學冒着大雨發放問卷······一路走來,他們從院賽到校賽,從省賽到國賽,從全國一等獎到全國特等獎,該項目團隊的8名學生和3位指導老師不畏“川藏之旅”的艱難坎坷,用理想撬動現實,不斷超越自己勇往直前,繪就了一次次質的飛躍,也書寫了該校“挑戰杯”的曆史最佳成績。

  “特能抗”,鐵肩擔大任

  “‘雙創’是一個很好的育人平台。”從帶第一支隊伍起,該校人文學院副院長、《川藏跨天塹,知産繡錦圖——川藏鐵路建設中的知識産權風險調查研究》指導老師張祥志就感受到“雙創”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讓他們迅速成長,而這也更加堅定了從事“雙創”教育事業的決心。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張祥志除了指導老師以外,還多了另一個身份——抗疫志願者。“線上指導,線下抗疫”成為了張祥志的日常。

  “勤奮和吃苦就是我們成功的最大秘訣”,張祥志說。決賽隻有5分鐘展示項目内容,5分鐘應對評委問辯,想把一兩年的調研曆程以及項目的核心思想在五分鐘内讓專家評委有清晰的認識,老師和團隊成員隻有不斷演練,反複琢磨語言表達直至極緻。結束每天的志願服務後,張祥志都會花三個小時左右為兩個團隊指導,幫助團隊抓住比賽的核心架構建構,強調重點關鍵環節的把握,有時要到十二點才能結束讨論。此外,他每周還要花時間備課,推進政府委托的兩個重要項目,淩晨一兩點離開辦公室已經成為他的常态。“教書育人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職責,是以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松懈。”

華東交通大學:“特能戰”“特能抗”“特能創”造就“特等獎”

該校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劉志偉正在一對一輔導項目。

  該校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劉志偉是學校抗疫志願者,他總是在趕赴核酸檢測志願服務崗位前,第一時間安排手頭工作,確定項目研究不斷線,項目扶持不停滞。“這不僅是一次疫情背景下的‘雙創’課,更是一堂有溫度的思政課,這期間我看到了學校的‘雙創’導師和學生團隊敢于創新、勇于擔責的優秀品質。”

  “特能創”,用心守護“‘雙創’薪火”

  在特等獎的背後,不光有指導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該校創新創業學院的用心守護也必不可少。寒假期間,三天一集中,五天一路演已是常态化,每一次,創新創業學院的老師都共同參與,一起頭腦風暴,一路攻堅克難,一直相持相伴。

  疫情突發以來,創新創業學院積極改進工作方式,把創新創業工作“搬”到線上,創新創業師資教育訓練班、“華交創業講習堂”、公益創業知識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賽、20餘場線上項目教育訓練會等一系列線上“雙創”活動,有效保證且豐富了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創新創業活動項目,為學生獲得創新創業知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盡管現在是疫情防控時期,但學校的“雙創”活動還是豐富多彩,之前的擔心完全多餘了!”“雙創”達人、該校理學院學生楊麗萍參加完線上公益創業知識競賽後高興地說。

  “學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做細做實創新創業工作,積極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通過系列“雲”課堂“雲”活動,保持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降溫,保證創新創業導師教育訓練不斷檔,確定項目培育不斷線;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真正做到了鐵肩擔使命,鐵手創大業。”該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範勇說。(李怡亭、黃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