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随想:人與人相處不難,難的是久處不厭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小窗幽記》有言:使人有乍見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不厭。初次相見,有可能一見如故,交往久了,能不能還和當初一樣,很難說。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人和人之間交往,見面打個招呼,問個好,或者偶爾一起做一件事情,并不難,難的是長時間相處卻一直可以沒有隔閡,互不生厭煩之心。

生活随想:人與人相處不難,難的是久處不厭

1

事實是,許多曾經的夥伴、同僚、朋友,随着時間的推移,互相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這其中有為了不同的生活目标而天各一方再難聯系的客觀原因,但更多的是,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甚至是在同一機關上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彼此卻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人和人相處關系融洽、和諧,源于互相之間的認同感,一旦雙方思想、認知、行為等方面有了分歧,失去了認同感,必然會産生疏離,最終分道揚镳也不奇怪。

人們熟知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俗語,概括說明了物相聚、人相分的原則,隻有志同道合或情投意合的人,才能長久相處而互不生厭。

但是,再好的關系也不能親密無間,要保持适當的距離,适當的距離可以給關系雙方必要的自由。因為有時候好關系也是一種負擔,給彼此帶來壓力。

生活随想:人與人相處不難,難的是久處不厭

2

現實生活中,無論居住的小區,還是工作的機關,不可能都是志趣相同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這一點誰都無法選擇,畢竟,人和人的三觀不會是完全一樣的。

是不是具有不同思想性格、行為方式的人就不能友好相處了呢?

也不是。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都明白: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論,但在内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态度。

人和人交往,真誠友善是第一位的,在相處的過程中,基于真誠和友善,互相包容也是必須的,但包容不是無條件、無底線地迎合,更不是一味附和失去自我。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既保持各自獨立性,又能夠互相包容,在求同存異中擴大共識,這或許是思想認識不同、行為方式不同的人們友好相處的應選之路。

生活随想:人與人相處不難,難的是久處不厭

3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們,盡管會被複雜的人際關系所累,有時候會産生逃離喧嚣的念頭,但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樂于和人交往的,他們願意融入群體,與人友好相處。

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自己的獨立,但不能過度自我,太自以為是。

有些人在與人交往相處時,說話做事好占上風,他們喜歡自我标榜,各種炫耀,這常讓别人感覺非常不舒服。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别人的選擇,體諒别人的身不由己。

與人相處不是演獨角戲,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唯一的主角,别人不會永遠是觀衆或聽衆,可偏偏有人忘記了這一點。

久處不厭,是一種難得的境界,這其中有大學問,小伎倆沒辦法達到這種境界。

生活随想

圖文|褚延鋒

壹點号儲己圖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