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哲學源流史》英美新實在論之三:桑塔亞那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世界哲學源流史》英美新實在論之三:桑塔亞那

英美新實在論之三:桑塔亞那

  從對美國新實在論,尤其是其認識論的批判中脫穎而出的是批判實在論,其創始人是桑塔亞那等七人小組,他們于1920年推出了一本題為《批判實在論論文集》的書,闡述了他們批判實在論的基本主張,這也是他們共同的觀點,在産生上,它與新實在論幾乎是相同的。

  桑塔亞那(1863-1952)出生于西班牙,成長于美國。188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赴德學習,回美國後獲博士學位,留哈佛任教。1912年後,輾轉于西班牙、美國、法國。1925年定居于羅馬。其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生活》(1905-1906)、《批判實在論論文集》(1920)、《懷疑論與動物性信仰》(1923)、《存在諸領域》(1927-1940)。

  桑塔亞那的哲學思想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桑塔亞那把哲學看作是描述進階精神的心理學,展現于前兩部著作中;第二階段,桑塔亞那批判新實在論認識論,力圖建立關于" 存在" 的思辯體系,展現于後三部著作這中。

  

1.哲學乃描繪進階精神的心理學

在《美感》中,桑塔亞那把美學理論僅僅規定為一種心理探讨,認為進行這種探讨的材料是作為" 精神現象以及心理演變的産物" 的審美判斷,由此他構想了一套價值理論:價值标準就是通過各種行為獲得的享受或快樂;消極的價值關涉于道德,審美價值卻離不開積極的享受。否認美是社會實踐和曆史實踐的産物。

  在《理性生活》中,桑塔亞那認為理性既非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思維方式,也不是作為客觀辯證法的反映的主觀辯證運動,而是" 本能與觀念作用的結合" ,本質上是不合理的。因而《理性生活》中關于宗教、道德、科學、社會諸問題的論述帶有較濃的非理性和宗教色彩。

桑塔亞那還竭力美化宗教,認為" 宗教和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宗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準則,是人類最大幸福的源泉。宗教與科學在本質上也無甚大差别,兩者都是" 語言" (符号)和神話,不同的是,科學符号顯得友善、實用。至于道德,也脫離不了同宗教的關系。他把道德區分為" 合理的" 、" 前合理的" 和" 後合理的"。" 合理的" 同" 真正的善" 有關,而" 真正的善" 是真正表達人們本性中某些重要傾向的東西。" 前合理的" 和" 後合理的" ,一是指向沒有檢討的原始沖動,一是指向放棄合理秩序後對某些超世俗理想的追求。

  

2.對新實在論認識的批判

桑塔亞那等批判實在論者指出,新實在論者的"直接呈現" 說把存在和意識等同,必然混淆真實與虛假、真理和謬誤之别,導緻與常識經驗的沖突,陷入困境。盡管他們為擺脫困境,對意識的本性和錯覺、幻覺的對象的地位各抒己見,但結果隻是更大的混亂。桑塔亞那等人強調認識對象和意識狀态間的差別,強調認識的對象是客體自身,它獨立存在于認識過程,指出認識的主體并不直接和客體發生關系,即認識對象客體必須借助于中介作用方可進入意識之中,這中介就是" 特性複合體" 或" 性質群"。在桑塔亞那看來,不能把" 特性複合體" 僅僅歸結為心理的、主觀的意識狀态,或客觀的、實體的存在,它介乎主體和客體之間,是由實感的印象(當下的印象)喚起記憶的印象(以往的印象)、再引起意義的觀念而構成的" 叢集" ,是直接" 所給予的" 東西,是以是我們感覺的内容和直接" 材料"。桑塔亞那又稱之為" 本質" 或" 共相"。 "材料" 不是對象本身,也不是對外界事物的真實反應、摹寫,但我們又必須把它作為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以它為中介來認識對象。這樣就會出現錯覺、幻覺等錯誤認識。

那麼,到底如何知道外物的存在,如何借助" 材料" 使外物進入意識狀态而發生錯誤認識呢?桑塔亞那作了簡捷的回答:關于外物的存在隻是人們的一個" 動物式的信念" ,一種本能的、直覺的信念,一種人與動物都具有的信念。這無異于把外物的存在束之高閣。這裡,我們也仿佛看到康德的影子:理智不能認識" 物自體" ,但其本性又驅使它去認識" 物自體" ,進而産生幻想和" 二律背反" ," 物自體" 可望而不可即。

  

3." 存在" 的思辯體系

桑塔亞那提出,意識的自我詢問産生了" 存在方式" 或" 基本範疇"。" 存在方式" 由本質、物質、真理和精神組成。與此相對應,存在領域分為" 本質領域" 、" 物質領域" 、" 真理領域" 和" 精神領域"。

桑塔亞那說," 本質存在" 僅僅存在于與它的性質" 自我同一" 中,其内在性與時間或空間上的任何位置無關,因而諸本質均帶有普遍性。無數的本質集合起來可在" 純粹存在" 中構成一個" 絕對本質" ,寓于一切本質之中。他還認為," 本質領域" 包括了色、氣、味和其他實際感覺以及思維方面和想象方面的理想對象,它是心中确實無疑的知識領域。" 物質存在" 具有時間上的過程和空間上的延伸之性質。物質偶然地存在,表現出不确定性和易逝性。" 物質領域" 就是自然物體的世界,生物是這個領域的一部分。物質是不可知的,但人們可以" 動物性的信仰" 為基礎相信物質。

  關于" 真理領域" ,在桑塔亞那看來,它既與本質有關,又與物質有關。真理就是" 一切命題的總和"。但任何命題,甚至數學命題隻是偶然真理,世界上不存在必然真理。真理就是關于物質或存在事物的真理,但又獨立于存在之外,原因是:

①任何一個事實都不能是對自身的描述。

  ②即使世界上無物存在," 過去确實無物存在" 這一點卻是真的。

  " 精神領域" 是桑塔亞那" 存在" 的思辯體系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他宣稱,在" 精神領域" 中的是" 純粹先驗" 的意識,認為" 精神" 不同于心靈以及特殊心理事件。" 精神" 的唯一功能是直覺,是對事物外觀直接而明顯的掌握,它在對物質自然界的關系上是完全被動的。

  至此,桑塔亞那依照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實在論的哲學路線,完成了他的"存在" 的思辯體系的構造。它裹着一層神秘的宗教面紗。

  桑塔亞那的上述觀點基本上代表了批判實在論的基本主張。但如同新實在論不是一塊整鋼一樣,批判實在論者之間也存在着意見分歧。

20世紀20年代以後,桑塔亞那、塞拉斯等轉向了自然主義,實在主義思潮則逐漸與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等流派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實在論和批判實在論作為一個獨立的流派已經不複存在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