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英美新实在论之三:桑塔亚那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英美新实在论之三:桑塔亚那

英美新实在论之三:桑塔亚那

  从对美国新实在论,尤其是其认识论的批判中脱颖而出的是批判实在论,其创始人是桑塔亚那等七人小组,他们于1920年推出了一本题为《批判实在论论文集》的书,阐述了他们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这也是他们共同的观点,在产生上,它与新实在论几乎是相同的。

  桑塔亚那(1863-1952)出生于西班牙,成长于美国。1886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赴德学习,回美国后获博士学位,留哈佛任教。1912年后,辗转于西班牙、美国、法国。1925年定居于罗马。其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生活》(1905-1906)、《批判实在论论文集》(1920)、《怀疑论与动物性信仰》(1923)、《存在诸领域》(1927-1940)。

  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桑塔亚那把哲学看作是描述高级精神的心理学,体现于前两部著作中;第二阶段,桑塔亚那批判新实在论认识论,力图建立关于" 存在" 的思辩体系,体现于后三部著作这中。

  

1.哲学乃描绘高级精神的心理学

在《美感》中,桑塔亚那把美学理论仅仅规定为一种心理探讨,认为进行这种探讨的材料是作为" 精神现象以及心理演变的产物" 的审美判断,由此他构想了一套价值理论:价值标准就是通过各种行为获得的享受或快乐;消极的价值关涉于道德,审美价值却离不开积极的享受。否认美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产物。

  在《理性生活》中,桑塔亚那认为理性既非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也不是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主观辩证运动,而是" 本能与观念作用的结合" ,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因而《理性生活》中关于宗教、道德、科学、社会诸问题的论述带有较浓的非理性和宗教色彩。

桑塔亚那还竭力美化宗教,认为" 宗教和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宗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是人类最大幸福的源泉。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也无甚大差别,两者都是" 语言" (符号)和神话,不同的是,科学符号显得方便、实用。至于道德,也脱离不了同宗教的关系。他把道德区分为" 合理的" 、" 前合理的" 和" 后合理的"。" 合理的" 同" 真正的善" 有关,而" 真正的善" 是真正表达人们本性中某些重要倾向的东西。" 前合理的" 和" 后合理的" ,一是指向没有反省的原始冲动,一是指向放弃合理秩序后对某些超世俗理想的追求。

  

2.对新实在论认识的批判

桑塔亚那等批判实在论者指出,新实在论者的"直接呈现" 说把存在和意识等同,必然混淆真实与虚假、真理和谬误之别,导致与常识经验的矛盾,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为摆脱困境,对意识的本性和错觉、幻觉的对象的地位各抒己见,但结果只是更大的混乱。桑塔亚那等人强调认识对象和意识状态间的区别,强调认识的对象是客体自身,它独立存在于认识过程,指出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系,即认识对象客体必须借助于中介作用方可进入意识之中,这中介就是" 特性复合体" 或" 性质群"。在桑塔亚那看来,不能把" 特性复合体" 仅仅归结为心理的、主观的意识状态,或客观的、物理的存在,它介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由实感的印象(当下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以往的印象)、再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成的" 集群" ,是直接" 所给予的" 东西,所以是我们感知的内容和直接" 材料"。桑塔亚那又称之为" 本质" 或" 共相"。 "材料" 不是对象本身,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应、摹写,但我们又必须把它作为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以它为中介来认识对象。这样就会出现错觉、幻觉等错误认识。

那么,到底如何知道外物的存在,如何借助" 材料" 使外物进入意识状态而发生错误认识呢?桑塔亚那作了简捷的回答:关于外物的存在只是人们的一个" 动物式的信念" ,一种本能的、直觉的信念,一种人与动物都具有的信念。这无异于把外物的存在束之高阁。这里,我们也仿佛看到康德的影子:理智不能认识" 物自体" ,但其本性又驱使它去认识" 物自体" ,从而产生幻想和" 二律背反" ," 物自体" 可望而不可即。

  

3." 存在" 的思辩体系

桑塔亚那提出,意识的自我询问产生了" 存在方式" 或" 基本范畴"。" 存在方式" 由本质、物质、真理和精神组成。与此相对应,存在领域分为" 本质领域" 、" 物质领域" 、" 真理领域" 和" 精神领域"。

桑塔亚那说," 本质存在" 仅仅存在于与它的性质" 自我同一" 中,其内在性与时间或空间上的任何位置无关,因而诸本质均带有普遍性。无数的本质集合起来可在" 纯粹存在" 中构成一个" 绝对本质" ,寓于一切本质之中。他还认为," 本质领域" 包括了色、气、味和其他实际感觉以及思维方面和想象方面的理想对象,它是心中确实无疑的知识领域。" 物质存在" 具有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的延伸之性质。物质偶然地存在,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易逝性。" 物质领域" 就是自然物体的世界,生物是这个领域的一部分。物质是不可知的,但人们可以" 动物性的信仰" 为基础相信物质。

  关于" 真理领域" ,在桑塔亚那看来,它既与本质有关,又与物质有关。真理就是" 一切命题的总和"。但任何命题,甚至数学命题只是偶然真理,世界上不存在必然真理。真理就是关于物质或存在事物的真理,但又独立于存在之外,原因是:

①任何一个事实都不能是对自身的描述。

  ②即使世界上无物存在," 过去确实无物存在" 这一点却是真的。

  " 精神领域" 是桑塔亚那" 存在" 的思辩体系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他宣称,在" 精神领域" 中的是" 纯粹先验" 的意识,认为" 精神" 不同于心灵以及特殊心理事件。" 精神" 的唯一功能是直觉,是对事物外观直接而明显的掌握,它在对物质自然界的关系上是完全被动的。

  至此,桑塔亚那依照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实在论的哲学路线,完成了他的"存在" 的思辩体系的构造。它裹着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

  桑塔亚那的上述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但如同新实在论不是一块整钢一样,批判实在论者之间也存在着意见分歧。

20世纪20年代以后,桑塔亚那、塞拉斯等转向了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流派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已经不复存在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