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你聽書了嗎?

《南方》雜志全媒體記者|李夢醒

閱讀的方式在變化,但人民群衆對世界、生活、自我的不斷探尋和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卻是永恒的

移動媒體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閱讀帶來全新的趨勢和生态。近年來,閱讀從移動碎片化到電子書,又催生出了“聽書者”這一群體。

2021年4月23日,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釋出。資料顯示,成年國民有聲閱讀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中國有三成以上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

那麼,“聽書”式閱讀改變公民閱讀生态了嗎?你是否也是“聽書者”中的一員?

“複古”的時尚?

進入新世紀,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讓各種各樣的視訊節目占據着人們的眼球。如今,好似服裝風格的複古潮流,各種APP、小程式把一個個鉛印漢字轉化為聲音,促使“聽書”于近幾年流行起來,催生了汽車裡、地鐵上、跑步中等各個場景的“聽書者”群體。

聽書資深愛好者的一天往往是這樣開始的:戴上耳機,打開微信讀書,看看好友排名自己的成績如何。通勤路上,也不耽誤繼續聽。耳朵裡的聲波動起來,一天的煙火氣也就開啟了。聽書為什麼會在當下流行起來?其答案隐藏在時代發展的流量密碼中。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發生不同程度的重構。當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特别是職場“内卷”現象越來越普遍時,人們擷取知識和資訊的主觀意願也越發強烈。于是,利用碎片時間提高自我的職業素養、知識水準成為人們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選擇。而“聽書”因其獨特的解放雙眼雙手、“一心二用”閱讀方式受到了青睐:不用考慮場景,它一直都在;不用擔心打擾他人,它可以一人獨享。

“‘聽書’其實一直都在,是人們擷取知識和生活樂趣的一種途徑,古時候街頭巷尾、茶館酒肆有說書的,那時的聽衆其實就在聽書了。類似的還有地方戲曲、廣播聽書等。隻是現在時代不同,聽書工具變成了移動通信裝置。是以聽書不是剛興起的,而是一直存在的擷取知識的方式。”廣東人民出版社北京公司總經理高高向《南方》雜志記者說道。

與此同時,作為一種便利度高的學習方式,聽書繞開了識字這一關,聽書者甚至可以不用識字,就可以“讀書”了。這對于用眼負擔較重的“一老”和識字有限的“一小”來說,無疑是絕佳的消遣和學習新知識的方式。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可聽書的手機應用軟體和小程式,具有數字資源廣闊、操作簡單、更新速度快等特點。

2019年3月28日,旨在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的《廣東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釋出。至今,廣東全民閱讀始終關注新技術新媒體對人們閱讀方式的影響,多元度加快建構适應書籍載體變革帶來閱讀習慣改變的全民閱讀新格局。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廣東各地認真落實《條例》提出的“推廣運用數字圖書館、自助借閱機、電子閱報屏等資訊化設施裝置,豐富數字化閱讀服務内容”要求,加快推進圖書館、農家書屋等閱讀場所的數字閱讀設施更新。統計資料顯示,廣東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大部分建成上線數字閱讀平台,囊括看書、聽書、視訊、期刊等功能,以“精讀化”“個性化”“智能化”為主要特點,整合了電子圖書、電子期刊、課程和音視訊資源等海量數字資源;同時還接入外部的數字閱讀平台,如讀聯體、超星讀書、新語聽書等,滿足讀者對線上閱讀空間的需求。

聽覺争奪戰

“聽書”新趨勢裡最重要的一環是優質有聲書作品的生産。把好作品變成好聲音,優質有聲書作品生産端正發生一場足以改變全民閱讀格局的聽覺争奪戰。近年來,國内衆多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紛紛成立了有聲事業部,都是看準了當下巨大的有聲藍海。

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對大陸成年國民聽書媒體的考察發現,選擇“移動有聲APP平台”聽書的國民比例較高,為17.5%;有10.8%的人選擇通過“微信公衆号或小程式”聽書;有10.4%的人選擇通過“智能音箱”聽書;分别有8.8%和5.5%的人選擇通過“廣播”和“有聲閱讀器或語音讀書機”聽書。

由此可見,各家有聲APP平台競争激烈,聽覺市場愈發受到從業者的重視,并根據閱聽人特點分化出了各自的專業領域。其中,準确深度掌握使用者對有聲書作品的喜好至關重要。

廣東作為音頻消費大省,年輕群體有聽音頻節目、有聲書的習慣,情感類作品、曆史作品、個人成長語言學習類、經典名著類都是使用者喜歡的内容。荔枝集團旗下荔枝APP作為誕生、成長于大灣區的聲音互動平台,一直在争取年輕使用者群體和打造優質播客平台。

采訪中,荔枝APP相關負責人向《南方》雜志介紹,荔枝APP平台上一些輕知識的播客類産品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歡,使用者對與自身日常生活差異較大、能夠打開自己認知局面、擷取新知識的産品和播客尤為感興趣。

放眼全國市場,閱文集團也較早地進入有聲産品出版領域。“有聲内容改編周期短,成本較低,而面向的閱聽人又是廣泛的,我們認為有聲内容是唯一一種可以批量化地将所有網文内容進行改編的方式。”在閱文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看來,從早期和平台一起設計出與網文貼合的收費模式、簽約主播模式,再到後來與初創期的喜馬拉雅、懶人聽書進行投資戰略合作,當下聲音市場的火熱證明當初的選擇是正确而及時的。

喜馬拉雅平台于2021年讀書日釋出的聽書報告,披露了這樣一個新現象:有聲劇憑借效率高、渲染力強、想象空間大、生産周期短等特點,迅速獲得了年輕使用者的喜愛,成為他們耳機裡的“新寵”,精品有聲劇已成為有聲書的演進方向。同時,在曆史、國學、傳統藝術、音樂、IP衍生等領域,通過跨界合作、趣味演繹等方式呈現的國風創新内容也開始嶄露頭角,傳統文化借助創新的音頻演繹得以實作破圈傳播。

聲音是線性的,内容卻是海量的。聽書,已經不止于原著、文本那麼簡單。在市場劃分精細化和專業化的背景下,聽覺市場的生産端正逐漸走向自主與成熟。

下沉到老百姓中間

有的作品立體呈現、生動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的作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的作品着眼提高人民群衆文化素養和科學素質……為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國家新聞出版署從2018年開始組織實施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資料顯示,該工程實施以來,共評選出112部有聲讀物精品,對引導有聲閱讀行業高品質發展發揮了積極示範作用。

以廣東人民出版社為例,其出版的《英雄贊歌:少年誦讀版》,從策劃之初就定位為一本多功能的紙書+有聲書,并邀請名家主編、專業朗誦指導和少年朗誦比賽獲獎選手來錄制誦讀音頻。書中的二維碼,讓讀者可以按地區或者功能分類進入不同的社群平台交流互動,營造線上共讀的氛圍。

“目前這些群都還比較活躍,讀者們真正因為書籍連接配接在了一起。有聲讀物精品應該下沉到老百姓中間,讓群衆喜聞樂見,讓經典代代流傳,這才是創作有聲讀物精品的初心和意義。”高高說。

網際網路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文學市場的繁榮,讓網絡文學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文化産業,進而催生出了網絡文學IP熱,争奪優質内容版權。網絡文學改編成有聲讀物、影視劇等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需求。許多平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并簽約知名演播人,打造精品内容,收獲了可觀的點選量和話題熱度。網絡文學通過數字出版、付費線上閱讀等方式,已收獲了巨大的利益,文本的影視化、有聲化使其價值得到進一步釋放。

4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如今,網絡文學已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閱讀和數字閱讀市場占有絕對優勢,并以其對Z世代的影響力,深刻影響着全民閱讀的面貌和未來。随着網絡文學的精品化、主流化以及題材轉向趨勢顯性化,閱讀網絡文學不再隻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娛樂,而逐漸成為Z世代的知識學習入口。

“以前大家隻關注是否影視化、遊戲化,這幾年我們也逐漸參與内容的制作、營運和宣發,網文的作者們也開始重視自己的内容被有聲化。特别是通過與騰訊音樂集團、喜馬拉雅等平台的合作,我們實作了批量化生産有聲内容的目标,每年有将近萬本内容投入有聲市場,我們發現網文内容也成為有聲市場收益最好的類别之一。”閱文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道。

從看到聽,由眼入耳,閱讀的方式在變化,但人民群衆對世界、生活、自我的不斷探尋和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卻是永恒的。無論哪種閱讀方式成為主流,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

【原标題】從讀書人到聽書者

本文責編丨蔣玉

統籌丨王宏旺 林若川

編輯丨盧志科陳冰青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志2022年第8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