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日丨讀書乃享福,古人10句讀書箴言

讀書日丨讀書乃享福,古人10句讀書箴言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有人把書籍比作人生的旅伴、心靈的摯友,有人視書籍為成長的導師、引路的明燈,還有人說“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今天是世界的讀書日,與大家分享《圍爐夜話》中的古人10句讀書箴言,品讀讀書之味,撷取讀書之趣。

01

讀書不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

原文:讀書不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是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

譯文:讀書不論天賦資質的高低,隻要能夠勤奮學習,遇有難題肯于請教,任何事情都愛問個為什麼,總有一天能夠明白書中的道理。

感悟:人的天性雖有高低之分,但治學的關鍵還是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和正确的學習方法,要做到勤奮、好問、善思。

“勤能補拙是良訓。”不辭辛苦地勤奮學習是人們進步、攻關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縱使天資好,但不下苦功夫,也不會取得真學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才能增長知識,有所建樹,是以在勤奮基礎之上掌握有效的讀書學習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02

放眼讀書,立根做人

原文: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譯文:讀書須放開眼界、胸懷寬廣;做人要站穩立場、把握原則。

感悟:讀書人要有開闊的眼界,如果目光狹隘短淺,隻曉文字,不通其理,是學不到真正知識的。這樣的人死守教條,偏執認死理,無異于井底之蛙,以為自己有高深的學問,其實孤陋寡聞。真正的讀書是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進而靈活掌握,以求得真知。做事沒有長遠的打算,隻知急功近利,也終究是沒有大成就的。隻有那些站得高的人,才會領略到遠處美麗的風景。

做人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和信念,不可随波逐流,沒有主見。人一旦失去了主心骨,就容易像牆頭草一樣左右搖擺,不知該何去何從,甚至在别人的誘騙下誤入歧途,走上邪路。隻有堅守立場,正确地判斷是非,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書寫光輝的人生。信念就好像牽引着風筝飛翔的那條線,一旦失去了它的引導,風筝就會在漫無目的地飄搖後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是以我們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奮鬥目标。

03

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

原文: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譯文:把讀書作為自己的事業,就能得到讀書中的樂趣;心中存有行善的思想,就不必刻意求得好的名聲。

感悟:書籍是我們擷取知識的重要源泉,但讀書的目的不能隻是為了擷取知識,以求在未來的工作中應用,更重要的是以書中的知識來培養我們的道德和品行,以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這樣我們才會真正體味到書中的樂趣。人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如果一個人越能求知,則他就會越有知識。多積累一分知識,就足以多豐富你一分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善念,隻是有些人因為後天的追逐名利而沒有把這顆善心長久地保持下去,進而變成了庸俗的名利之心。是以我們如想行善,就必須摒棄對名利的索求,在實際生活中把我們的愛心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奉獻給社會。

04

讀書乃享福,教子乃創家

原文: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譯文:什麼叫作享福的人?就是能夠讀書并能從中得到快樂的人;什麼叫作善于創立家業的人?就是能夠善于教導子孫的人。

感悟:書山有路勤為徑。隻有經常到書山中遊覽觀賞,才能獲得浩瀚如海的知識,才能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古代聖賢之士多以讀書為樂,因為書是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生活中沒有它,就好像失去了光明;智慧中沒有它,就好像失去了動力。快樂與幸福本是一種心靈的感受,但書卻可以将我們成功引入這種高尚的心靈境界。

05

種田要盡力,讀書要專心

原文: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弛,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譯文:地要竭盡其用,人要竭盡其力,這是種田人要記住的兩句很重要的話;心絕不能旁骛,氣絕不能外散,這是讀書人要切記的兩個要訣。

感悟:地閑生雜草,人閑生餘非。無論是地力,還是人力,我們都要盡其所能,以求達到最高的利用價值。人閑之時就找點事做,且不可像出家人那樣做一天和尚便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地過日子,這樣的生活隻會使我們更容易養成懶散的習性。隻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對無限事業的追求中去,我們才會活得充實,活得快樂。人做事貴在一心一意。三天想着打魚,兩天想着曬網,終究是什麼事也做不好的。讀書求學更是如此。如果我們讀書好高骛遠、心浮氣躁的話,腦中經常浮現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又怎麼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其結果也必定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讀書日丨讀書乃享福,古人10句讀書箴言

06

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

原文: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譯文:治理家庭首先要修身養性,言行定要處處謹慎;讀書在于明達事理,認識和見解不能不高深一些。

感悟:修身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不可互相颠倒,更不可缺少其一。是以修身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一步,成了最基本的一步。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處理事情,我們都要從自身做起。隻有做到嚴于律己,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做其他的事,才能使自己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

讀書所學是好是壞,不能以獲得知識的多少為标準,關鍵是看他是否可以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地加以應用,而後有更深刻的見解,能總結出更為新穎的觀點,進而比先人更進一步。如果隻是停留在一個水準上,不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會被淘汰,因為創新是前進的動力,讀書也同樣離不開創新的思維。

07

讀書求深,修身求備

原文:求備之心,可以用之于修身,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得之心,可以用之于應物,不可用在讀書求知上。

譯文:追求完美之心,可以用在自我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适應環境上,卻不可用在讀書求知上。

感悟: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可以培養我們的涵養與氣度,提高我們的道德與品行。如果對他人要求過于嚴格,就容易讓我們孤立無援,顯得勢單力薄,進而讓我們最終失去人心,失去别人的幫助。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對待他人,應該多看長處,容忍他人的短處,且不可求全責備。

人要想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貴在有一種知足常樂的精神。如果對物質利益窮追不舍,哪還能有時間去靜心享受生活中的歡樂呢?是以我們面對生活環境,不妨放下心來自得其樂一番,何苦執迷不悟。但對于讀書求學來說,我們是不能有絲毫松懈的,隻有堅定不移地追求,才會獲得真知,使自己的頭腦更具智慧。

08

讀書須己功,處事為人想

原文: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譯文: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别人着想,而不是隻顧自己的利益;讀書的時候必須自己用功,因為學知識别人是不能代替的。

感悟: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了解别人比較容易,了解自己卻很困難。原因就是我們帶着個人感情去包庇自己,而存有偏見地審視他人,經常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放在首位,而後才想到别人。這樣的人大多狹隘猥瑣、私欲膨脹,仍然處在低級趣味之中,他們不僅在精神上會成為猥瑣的乞丐,即使從長遠發展看也是得少失多,窘迫無知的。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受尊敬的人,就應時時刻刻想到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

讀書在心,而不在人。如果一遇到困難就想找人代替,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因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沒有盡心盡力地去做事,即使别人替你完成了,但你依然一無所知。最切實的方法隻有一個:在立志讀書求學後,就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不能隻是盡力,而盡不到心,更不要妄想着讓别人代替自己完成。

09

讀書下苦功,為人留福慶

原文: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譯文:讀書不下苦功夫,卻想着榮華富貴,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對人沒有一點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與吉慶,那又從何而來呢?

感悟:讀書總要有個目的,可要是為獲得知識後用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的手段謀取錢财富貴的話,那就要被世人唾棄了。這樣的人即使得到了财富也不會長久的,因為他們手裡雖握有知識這把最鋒利的匕首,但卻用它指向了自己的心口。自己不曾行善積德,卻妄想着上天把福分降臨到自己頭上,這無異于癞蛤蟆想吃天鵝肉。隻有種下善根,以後才會修得善果。是以我們通過自己刻苦的努力和頑強的奮鬥,多為社會和人民做有益的事情,才能夠實作自己的價值。

10

以詩書為命,從孝悌立根

原文: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譯文:讀書人應把詩書看作立身處世的根本,做人必須以孝順友愛作為基礎。

感悟:以讀書為命,必明讀書之理。讀書是為了求知明理,應以報效國家和服務社會為己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展現讀書的價值所在,對得起讀書人的稱謂。孝是順事父母,悌是友愛兄弟。能夠聽從父母教導的人,必定會做到推己及人,而不緻違犯法紀,重恩而不背棄信義;能與兄弟互相友愛,則為人必善相處,重義而不忘本。是以說,做人必須從最基本的孝悌做起,進而為自己的為人處世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