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也閑書局,坐落在貴陽市井的一家書店。“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是書店名字的來曆,究其深意,也許“讀書”與“德”相似,德是必須的,但選擇也可以是多樣的。

這個在城市角落裡的書店,不大的空間裡收錄了2000多種藏書,古籍善本、二手倒賣、朋友贈與,都成就了店主對書本的“貪心”,成為了書店藏書的一部分。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與店主糜志強初次見面時,他正在整理書架上的書,緩慢的動作很符合午後慵懶的節奏,也賦予了他多一份的儒雅。面對鏡頭的糜志強,用他書中小記的話來說是“讓我驚訝于自己居然還有慈眉善目的那一面。”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用糜志強的話來說是感激書本拯救了他。“如果我沒有讀書,我的命運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的跌宕和坎坷,讀書使我更加坦然。”這份坦然就像糜志強坦然接受自己失敗者的身份一樣,但讀書讓他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讓他能平靜的接受自己的生活。不管成功與否,不管是作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而存在,糜志強充實的精神世界已不再将他拘束于外在的身份枷鎖。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關于開書店的初衷,糜志強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長者,他确定有一套書自己不會再翻開閱讀了,是以将這套書轉讓給了也閑書局,臨别時,老人依依不舍地表示:“書本隻有到了書店,能被大家閱讀,我才無愧于這本書。”分别場景的悲怆,讓糜志強感受到書與主人那份深刻的情誼,“回來我翻閱這套書,每一本書都用牛皮紙包裹,缺頁被小心翼翼的粘牢,我想這本書一定給予了老人度過艱難時光的力量與快樂,與現在的悲傷對比鮮明,實在讓人動容。”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人與書,或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包含着糜志強對書本與書店最簡單真摯的情感——喜歡,這也是他開書店的原因。一如他所說:“我從不覺得人與書的關系是人和物的關系。”糜志強更願意接受書本像是一個可敬的永遠不會去打擾你的朋友,對他而言,或許有的書本内容深奧,猶如高聳的山峰不可輕易越過,但是在攀登過程中的他是快樂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畏死亡,也要征服衆多山川的原因吧。”糜志強感慨道。

“讀書的氛圍感總能讓人發現自己的謙卑與渺小。”糜志強覺得一個作家可能一輩子就寫了一本書,他用極少的金錢去請教了一個作家一生的心血是值得的。在糜志強的眼中,讀書氛圍對于閱讀這門謙卑的“藝術”至關重要。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如果有一天,開書店變成了一種情懷,讀書變成了一種可以炫耀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書籍的悲哀。就好比如今在“網紅書店”打卡的形式,在糜志強看來,這于讀書無益。“讀書應該是一種廣泛的持續的長時間的行為,如果人們隻是在某個日子才想起讀書,來書店擺幾個POSE拍幾張照片然後揚長而去,肯定是不行的。”對糜志強而言,打卡拍照隻能美化人的外表,而要裝飾内心,書籍才是最好不過的化妝品,它可以美化甚至是淨化人的心靈,濾化掉人性的污濁,改變人的孤傲、偏激,若人人都将書籍當作可親可敬的朋友或知己,他們的精神面貌才會發生質的改變。

在貴陽7年的時間裡,糜志強說自己就做了三件事,想店名、開書店、搬書店。而書店和書早已經成為他生活的全部,讀書于他而言是一種欲望,是關于求知的欲望、生根的欲望,是一種經過歲月沉澱後再次感覺到時間溫度的生活方式。在随後的日子,糜志強将繼續在書本中尋求撫慰,再将這份撫慰通過也閑書局傳遞,讓更多的人在紛繁的生活中獲得難能可貴的平靜。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未來,對于讀書的堅守,糜志強一直有着一個願望——一個純粹的讀書的環境。就如也閑書局的門頭,有一句來自法國詩人魏爾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在《詩藝》中的詩歌:Et tout le reste est littérature——剩下的隻有文學。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

實習記者/ 蔣承羲 楊淦棋 曾昕

實習編輯/張倩

責編/陳萌 稽核/陳麗娟

4·23讀書日 | 糜志強:在讀書的平靜中獲得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