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作者:刺猬公社

文|陳梅希

編|園 長

四月底,衆多電商平台的圖書促銷活動紛至沓來,無論是小紅書還是豆瓣小組,處處都飄着拼書帖和秀書帖。

一個衍生的疑問是,在圖書出版業被蓋章為夕陽産業近10年後,真的還有那麼多人看紙質書嗎?

世界讀書日那天,我決定從傳說中的宇宙中心五道口出發,沿着成府路,探訪兩家北京頗有名氣的獨立書店,以尋找跟紙質書和書店有關的答案。

“拆開不買亦無妨”

第一站是在圖書愛好者心中頗具地位的萬聖書園。去年底搬家後,萬聖書園第一次搬進了商場,雖然仍在熟悉的成府路一路向南,但在五道口購物中心三層,它的鄰居變成了遊戲廳和玩偶零售店。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搬進商場,如今已經俨然成為書店維系營運的一種重要手段。對商場而言,書店可以增加文化氛圍,在傳統的餐飲、服飾、電影院等業态之外,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場景,因而衆多商場都願意降低租金引入書店;而對書店而言,帶折扣的租金外,商場還能提供老顧客以外的泛流量。

此前,連鎖商業書店西西弗,就在跟全國各地商場的共生關系中,開辟了書店經營的新模式。

而萬聖顯然更具有個性。盡管搬進了商場,但萬聖仍保留着原有的基本面貌,“頂天立地”的書架上,各類書籍依次排布——不賣暢銷書,不賣成功學,萬聖在一個最講究商業模式的空間,繼續做着拒絕模式化的生意。

書架上,貼着的分類名是用毛筆寫的,筆鋒掠過之處,還帶着墨水不足下的空隙。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萬聖書園一角,手寫的圖書類目

兩櫃子特價書,就擺在商場的走廊裡,沒有人看管,來來往往的客人,多半會駐足片刻,伴着隔壁動感的跳舞機背景音樂,随手翻看幾頁。一位路過的老人似乎看上了止庵的文集,反複翻看過後,又開始轉過身看玻璃櫥窗裡展示的本月書單。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放置在商場走廊的書櫃

書店裡寫在黑闆上的暢銷榜仍被保留下來,在更多人能看見的地方,書單以另一種形态向更多人傳遞對閱讀的了解和熱愛。像是另一種形态的Window Shopping,隻是對象變成了一本本具象的書籍。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面朝商場走廊的圖書榜單

幾乎所有路過的商場客人,都會停下來看一眼。書店和生活,将以更日常的方式被連結在一起。

從萬聖書園所在的五道口購物中心,沿着成府路向北走1500米,就能抵達另一家“年長”的豆瓣書店。因為某種統一招牌計劃,夾在一家理發店和一家列印店中間的豆瓣書店,換上了整齊劃一的招牌字型。但一踏進窄門,處處都能看出打理者的匠心。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鐵質書架已經上了年紀,不知道哪年貼的郵票,跟手寫的分類标簽比鄰而居。詩歌隻占據窄窄的一面書架,鐵鏽上覆着一張紙條,引用了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的小詩:“詩歌是邀請影子起舞的回聲”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不大的豆瓣書店裡,到處都是類似的小紙條,貼在各處,大部分是手寫的,有的注明圖書類目,有的隻是一句短詩,也有的像是在跟讀者交流。小紙條上,最常出現的兩個字是“無妨”。

書架側面的顯眼處,紙條上寫着:“帶塑封的書都可拆,拆開不買亦無妨。”字号明顯比其他紙條大了幾圈,帶着傳遞“無妨”态度的迫切。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收銀台泛黃的硬卡紙上,同樣用記号筆寫着:“溢價書詢價不買,無妨!”

狹窄的書店通道裡,客人在倚着書架看書,店員在整理要打包寄出的書,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從不彼此打擾,隻在收銀台短暫交彙。當然,如果什麼都不買,無妨!生活裡很少有被頻繁提醒“無妨”的時刻,但在書店裡,無妨變得很多,好像消磨時間,不指向某種具體的結果,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那是一種具象的安撫,來自擺滿書的空間,越過時空的寫書人、買書人和賣書人之間的絮語。

看具體的書,愛具體的人

紙質書和書店仍能存在,是因為還有很多讀者,需要看“具體的書”。

90後李小去年為自己的婚禮準備了一份特殊的伴手禮——她和丈夫分别選了一本書,和喜糖一起放進帆布包裡,送給每一個參加婚禮的親戚和朋友。

她回憶,這個想法是苦惱過後的靈光一閃:“我當時看了很多網上的伴手禮搭配教程,大部分都是蜂蜜、毛巾、香水之類的,感覺不是适配所有人。有天晚上玩手機,刷到當當在拼多多的旗艦店,裡面有本我之前想買的書在打折,價格很實惠,然後我就想,送書應該是所有人都合适的禮物。”

為了讓禮物的品味“公平”一點,李小和丈夫決定每人挑選一本喜歡的書,各自從拼多多下單50本,婚禮前随機塞進送給客人的100個帆布包裡。李小說,她媽媽收到幾箱書的快遞包裹,疑惑地問她“你是要轉行開書店嗎”。

但婚禮的客人都很喜歡這份禮物。李小選的書名叫《百年好合》,是作家蔣美雲寫的短篇小說集,14個主要女性角色的人生互相牽扯着,完成了一部“民國素人志”。李小笑着說:“這個書名很具有迷惑性,顯得格外喜慶,對婚姻和愛情充滿祝福,其實故事講的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算是我給朋友們留下的小彩蛋。”

李小的丈夫選了自然文學作家約翰·缪爾的《夏日走過山間》。婚禮結束後,一位朋友發來一張照片,她所搭乘的飛機正飛過一片山脈,而她正在看婚禮上收到的書。李小覺得這份連結會持續得更長遠:“不管他們是馬上就拆開看了,還是放在書架上過了很久才看,又或者今後幾十年都沒有看,我們都擁有以這兩本書為起點的共同的記憶。”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去年婚禮前買的50本《夏日走過山間》,圖源受訪者

有讀者用書建造集體記憶,也有讀者用書度過隻與自己有關的生命困境。

2021年9月,劉蘇一購入一台kindle,但電子閱讀的便捷性,最終沒有擊敗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他發現自己沒有耐心在電子裝置上完成閱讀,有很多操作,隻有把書拿在手裡才能做到。

他喜歡翻頁的感覺:“那種感覺很美妙的,每一本書的紙張其實都不太一樣,不同的紙張,你一頁頁翻來翻去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手感。有些書的紙張很好很硬,顔色發白,有些書的紙張就很柔軟,顔色慘黃慘黃的。”

最近幾年,劉蘇一平均每年都要買50多本書,看過的書裡,一部分會在二手書平台賣掉,真正喜歡的書才會收藏在家裡。他喜歡做用鉛筆在書頁上圈圈劃劃,連做筆記也是用鉛筆寫,因為他之前去參觀過多抓魚的工廠,看見勞工們非常用力地在“擦紙”,處理舊主人留下的痕迹。“(用鉛筆寫的話)去賣二手書的時候會别人會更好清理,就用橡皮擦就把鉛筆給擦掉了,如果用馬克筆你就擦不掉了。”

劉蘇一以前不了解,為什麼經常能在小紅書和朋友圈看到有人拍《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書頁片段,他甚至猜測,那是不是出于一種“炫耀的心理”。直到他自己看完書,也沒忍住發了一條朋友圈。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圖源受訪者

前幾年,羅翔對《卡拉馬佐夫兄弟》的解讀一度成為流行金句,那句“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是很多人的新晉生活指南。而當劉蘇一回到原文的語境中,讀到“我夫妻類,但我對自己實在大惑不解:我越是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即一個一個的人”時,他依然感受到難言的震動。

讀書,沒有高下之分

2021年以前,劉蘇一覺得“閱讀文學小說是一件浪費生命的事情”。他喜歡從閱讀中尋找更直接的答案,例如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商業領域有哪些知識點。直到自己的生活開始面臨某些“難以解開的結”,他才轉向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并試圖從中尋求某種遙遠的治愈。

2022年6月的一個午後,劉蘇一帶着《卡拉馬佐夫兄弟》走進一家商場裡的簡餐廳,去的時候剛過中午飯點,餐廳裡已經沒什麼客人。等劉蘇一再擡起頭,從遙遠的弑父故事回到北京東二環邊上的商場時,太陽已經下山,身邊坐滿來吃晚餐的客人。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做滿标注的書,圖源受訪者

他從這種沉浸中汲取治愈。“我是沒有意識到時間在流動的。遇到的困惑越深越大,越需要那種大部頭的書。一方面好像是它能夠壓得住自己那種躁動的心,還有它确實會給一些答案和指引,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治愈的感覺。”

但他不覺得讀書有什麼優劣之分,不覺得閱讀存在鄙視鍊。讀大部頭的文學作品能讓他獲得治愈,讀社科經典能讓他擷取直接的知識,讀商業傳記同樣能讓他獲得暢快的體驗和共鳴。去年底,他剛看完《馬斯克傳》,還給我推薦了《晶片戰争》,稱它是“翻譯得很流暢的入門書籍”。

李小也說,雖然她自己愛看文學作品,但她不會幹涉父母的閱讀喜好。小時候,父親愛去鎮上的圖書室借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現在愛看一系列“特種兵王”的網文,她幹脆買了一個平闆電腦,讓父親看得更清楚一點。

而李小媽媽對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養花大全、針織樣式大全、十字繡教學。小時候,家裡有兩本發黃的針法書,她童年大部分毛衣樣式都出自這裡。在媽媽退休後,她從網上買了《十字繡一本通》和基礎材料,讓媽媽重新尋找自己的愛好。

對具體的書的需求,最終在電子閱讀時代,成為紙質書依然能存活下去的理由。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期釋出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3年大陸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5本,與上一年基本持平;未成年人人均每天閱讀紙質圖書時間超過半小時,人均圖書閱讀量為11.39本,相較2022年增長0.25本。

每年全民閱讀日前後,各大線上購書平台都會推出促銷活動,漸漸地,4月底5月初,成為了屬于圖書的“雙十一”。

作為圖書促銷活動的“老前輩”,已經形成圖書促銷IP的多多讀書月活動延續到了第七季,今年,除了往季主推的文學、社科類圖書外,拼多多還增加了對功能性、實用性書籍的補貼,以惠及更大範圍的閱讀愛好者。例如李小媽媽可能會感興趣的《清新花草刺繡580款》,和考研學生必備的各類教輔書,圖書種類從之前的千餘種增加到上萬種。

參加了五屆多多讀書月活動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店鋪負責人說:“兩季讀書月都是店鋪每年的銷售高峰期。《卡拉馬佐夫兄弟》《置身事内》《唐詩鑒賞辭典》《南北戰争三百年》《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尋找西南聯大》等圖書在上一季讀書月期間銷售超過5000冊。”

在新一季的春日書單裡,則出現了李小去年為婚禮買過50本的《夏日走過山間》,以及去年因電視劇熱播而重新迎來熱銷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

探訪兩家獨立書店後,我找到了紙質書仍能存在的理由

多多讀書月春日書單,圖源網絡

全民閱讀日的意義,是讓閱讀走向全民,讓閱讀不再是少數人的愛好,而成為多數人的生活。商場走廊裡随手可翻的書架、年輕人婚禮伴手禮裡的書籍、電商平台面向普羅大衆閱讀喜好的優惠活動,都是這一程序裡的一部分。

書隻有被拿起時才有意義。無論它是《卡拉馬佐夫兄弟》,還是《電工操作指南》,亦或是《給孩子的成長書》。耳邊響起的,是不知道何時開始貼在豆瓣書店的那一句:“無妨。”

(文中李小、劉蘇一為化名。除特殊标注外,圖檔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