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術發展史上的大悲劇 二十年後看“挖整”

國術發展史上的大悲劇

——二十年後看“挖整”

馬廉祯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國術界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國術挖掘整理活動,當時稱“國術挖整”,簡稱“挖整”。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對民間國術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徹查和整理,因為發生在十年浩劫結束不久,挖整明确具有搶救國術遺産的目的。挖整得到當時黨和國家主要上司人的高度重視,也為國人和全世界的華人所矚目,一時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令所有熱愛國術和關心國術的人們大受鼓舞,可謂不勝翹企之至!

星轉鬥移,日月如梭。在事隔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件曾經轟動一時的大事,不要說國術界以外,就是國術界内,或者說是官辦的“競技國術”那個小小的圈子裡,也沒有多少人再談起過。似乎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被人們淡忘了,除了親身經曆過挖整的人以外,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挖整是怎麼回事。其實,對國術而言,“挖整”的确是一件大大值得回顧值得研究的事情,這麼快就被人忘記,首先是于理不該,其次是内中必有原因。

我們先來簡要的回顧一下“挖整”的過程。

早在1949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的初期,對于民間國術的挖掘整理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曾經受到賀龍同志的重視。但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一直都沒有大的舉動。60年代初,各地體委也組織過這方面的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指派專門機構和人員做這件事。但真正大規模的挖整還是興起于“文革”以後。1979年1月國家體委下發了《關于挖掘、整理國術遺産的通知》的檔案,接着,國家體委有關部門組織國術調查組,分赴山西、陝西、四川等13個省、市、地區開展考察,并于當年5月在廣西南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國術觀摩交流大會,這次觀摩交流大會的主題之一,就是展現傳統國術,研究的推動挖整工作的展開。1982年12月,國家體委召開了全國國術工作會議,提出“挖掘傳統國術,搶救國術文化遺産,是目前的急迫任務。”随後國家體委成立了國術挖掘、整理上司小組,負責統一部署全國國術挖整工作,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相應成立了自己的挖整辦公室,專門負責當地的挖整工作。由此,自1983年起,全國各地的國術挖整工作漸次展開。

1983年,在南昌召開了全國國術挖整工作會議,會議布置了《全國國術挖掘、整理工作計劃》,全國大規模的挖整就此鋪開,并進入高潮。為了全國範圍内的國術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國術研究院得到國家财政數十萬元的支援。各省體委也都有專門的經費,少的一年幾萬,多的十幾萬,暫時無從知道其總數。參加挖整的人,省一級的挖整小組成員有300人之多,而全國地、縣級挖整組成員近5000人。至于業餘的和間接介入的人,恐怕就更多了。

1984年6月26至7月4日間,在河北省承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國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大會,主要是彙報、總結過往一年中全國挖整的工作情況。此次會議有29個省、市、自治區與十三所體育學院的160多位代表參加。據統計,挖整一年,共查訪了1100多個縣市,召開了1700多次座談會,通路了4800多位老拳師,挖掘了200多個不同拳種,錄下了1300多位老拳師的3700多個套路,100多種功法,長達200多個小時。會上還共展出國術書稿300多部。

1986年3月24至2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國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大會,并舉辦了“國術遺産挖掘、整理成果展覽”。會議正面評價了整個挖整工作,并對有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頒發獎狀、獎金。随後的幾年中,雖然有些地區省份還有自己的挖整活動,但是曆時三年的全國範圍的國術挖整工作,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其後應該主要是進一步的整理,推出科研成果。

這次全國範圍内的國術挖掘整理工作是在國家體委國術挖整組的上司下進行的,全國共動員8000餘名專職國術工作者與業餘愛好者,直接耗費100多萬元,号稱“史上空前”的國術文化遺産搶救工作。通過最後的總結,初步查明了流傳于全國各地的129個拳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寫的各種拳種理論、技術和傳播、發展的典籍《拳械錄》和《國術史志》等651萬字;錄制了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通過“獻拳經拳譜、獻兵械實物、獻功法技藝”的“三獻”活動,收集文獻資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它實物29件。從公布的數字上看,真是碩果累累,成績赫然,令人振奮!

大家都知道,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陸所有的曆史文化遺産無不受到嚴重破壞,而國術更是重災區。許多民間珍藏的國術古籍和手抄的拳譜拳歌遭到損毀;許多老國術家、老拳師受到迫害,過早的離開人世,使一生心得成了絕學。更嚴重的是國術工作在極“左”政策的誤導下,在諸如“批判國術界的孔孟之道”一類喧嚣聲中,充當階級鬥争和政治宣傳的工具。國術的發展道路被嚴重扭曲,理論上和技術上都背離了中華國術的人文傳統和體育精神,變成了非驢非馬的四不象,“語錄拳”的出現便是一個典型例證。是以,全國範圍内的國術挖掘整理工作,不僅有搶救遺産的初衷,而且實際上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這和當時的思想界、理論界及一切傳統文化界的撥亂反正是同步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為如此,這項活動深得人心,受到整個國術界的熱情支援,許多老拳師奔走相告,獻譜獻藝,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國術熱。再者,通過對大陸散落在各地民間的國術遺産的大摸底,大清盤,做到心中有數,手上有物,這對推動國術科研工作,加快國術的系統化、科學化确有積極意義。

然而,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後,我們回過頭去重新審視這次大規模的國術挖整時,竟是一種茫茫然不知其是以然的感覺。似乎一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之後,一切都歸于平靜,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既看不到具體的挖整成果,更看不到由于挖整而帶來的國術科研的新氣象。坦誠講,一番轟轟烈烈後的長時間的冷寂和淡漠,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現象,這自然會引發人們對挖整工作的真實價值和意義的懷疑,引起人們的議論和提問。

二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不禁要問,曾經是興師動衆、耗費巨資的挖整,倒底挖到了些啥,挖出來些什麼成果?至今為止,除了雜志上的若幹個鼓舞人心的數字外,實際内容倒底是些啥?當年挖整高潮中,《中華國術》等國術通俗雜志上登載過一些挖整的文章,大都是通俗性作品,學術含量普遍不高。挖整結束後,1993年出版了一本《中國國術拳械錄》,這是唯一與挖整有直接關系的“科研成果”,然後就沒有了下文。所謂的482本國術抄本、稿本和秘籍,還有392件古兵器,都是些什麼樣的寶物,一是早就應該拿出來公諸天下,至少是編成目錄、彙印成冊,提供給研究者們使用,好讓它為促進國術科研、繁榮國術科學服務;二是負責收藏和研究這些珍寶的中國國術研究院,在壟斷研究了整整二十年之後,總該有些研究成果吧,為什麼總是見不到具體的成果,難道這還需要“保密”?二十年了,廣大的國術愛好者,特别是當年在“三獻”活動中積極獻藝獻寶的民間拳師們,有權提出這些要求,有理由深入思考,探索究竟。特别是想到國家在百廢待興的80年代初,撥出大量人力财力來支援這項工作,的确表現出對國術的分外重視,這是百年國術史上絕無僅有的盛舉。然而,錢是怎麼花的,花得值當不值當,這總該有個評估,有個交待吧!

議論這件事的人們,疑慮主要集中在三點上:

第一, 482本古籍文獻,392件古兵器, 394.5小時的老拳師拳藝錄相——這是一些閃爍着神秘光環的引人入勝的數字,它深深地吸引着每一個熱愛國術的人,吸引着國内外的國術研究者,假如這些東西及早公之于世,那對推動國術科研該是多麼重要的一大宗财富。然而,如果在行業壟斷的不正之風的影響下,就可能成了某些個人把持下囤積居奇、化公為私的東西,它的學術價值就要大打折扣,甚至要萎縮。一些人出于自私心理,以曠日持久的所謂“科研”來達到壟斷,達到肥已的目的。這樣的事情不僅在某些行業裡屢見不鮮,就是在國術挖整的過程中,在某些地方也确實出現過。

第二,以大量人力和巨額資金“挖整”出來的珍貴抄本和實物等,很可能二

十年來根本上就沒有進行科學的系統的整理,更談不上深入研究,而是塵封架上,無人問津,實際上成了一堆死東西,其作用反不如流傳在民間時大。如果管理不善,情況就更糟,說不定會發生流失。如果真是這樣,國術挖整便是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多少實際的學術意義。

第三,大張旗鼓地“挖”了三年,倒底挖出來些啥,值不值得挖?人們擔心,當年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史根底比較差,又缺乏國術史和國術理論專業訓練,可以說熱情大大高于能力。那時,國術界的神秘主義氣氛相當濃厚,有些導向人物對國術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内涵作了十分誇張的宣傳,一時間形成了從上到下大吹國術泡沫的現象。這當然不能不影響到具體工作,影響到挖整工作者的識别力、判斷力,甚至弄虛作假、指鹿為馬都是可能。是以,挖整工作的整體品質并不高,很可能将一些低檔次的甚至是假貨當成了寶物“挖”出來,高額的獎金變成拿國家的金錢換垃圾。正因為如此,主管部門隻好深藏不露,淡化處理。

其實真正讓人們憂慮的是,挖整中,各地上交國術院的隻是一部分獲獎的“精品”,當時出于各種考慮,各省市挖整辦都保留了一部分資料,有的甚至是一大部分。86年以後,各地的挖整辦陸續撤銷,有的将挖整資料轉給了文史辦,有的則封存起來,留個别人繼續保管和整理。再後來,各地的文史辦也多被裁撤,挖整資料的歸屬便成了問題。據聽到的情況,各地去向不一,這中間不免就有流失,有被個人順手牽羊的可能,有的甚至流向市場,被人收購。這種情況的出現,同樣與挖整工作缺乏科學安排,熱衷于大轟大嗡而粗放耕作、有始無終有關。一挖了事,挖而不整,既不能充分研究利用,又不能妥善保管,這樣的挖倒不如不挖。相當于如果沒有可靠的科技保障,一些重要的古代陵寝是不可以盲目挖掘的,因為挖了反不如不挖,挖了扔在那裡,損失掉的可能性就更大。各地國術挖整資料的現狀不能視而不見,建議採取切實措施加以保護和挽救,對“搶救”實施再搶救。

近些年來,國術進奧的問題日益升溫,為全世界華人所矚目,前景如何,令人喜憂摻半,心中“拔涼拔涼”的。同時,在“人文奧運”的倡導下,民族體育的研究也日趨活躍,如何借北京奧運之機來展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文蘊涵,展示東方體育精神,這是大陸體育界和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都在思考的大事。形勢之下,國術的窘境便更顯畢露無遺,長期以來國術科研嚴重滞後的問題也赫然凸顯出來。大規模的挖整之後,一些由主管部門主持編寫的國術著作,如《中國國術百科全書》、《段位制理論教程》之類,粗制濫造,錯誤百出,甚至連科學研究起碼的嚴肅性和規範性都談不到,大有一包豆腐渣的味道。在這些地方,人們絲毫看不到挖整所獲得的珍貴資料,看不到挖整帶來的科研突破。這種情況明明白白擺在那裡,人們怎麼可能不疑慮重重,進而翻翻老賬,追究其中責任呢!

全球化程序不斷加快的今天,中國面臨一個更加具有挑戰性的世界。作為中國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原動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它所被賦予的人文精神與社會價值,就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必須要倍加呵護并為之驕傲的。而國術是大陸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樣需要我們的關心與愛護,這就要求我們客觀的研究國術,傳承國術和宏揚國術。而不僅僅是抄做國術,制造國術泡沫,以“博大精深”自慰慰人。當代國術正在呼喚着管理體制的改革,而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從承認和正視以往的失誤開始,沒有這種勇氣和精神,改革隻是空話,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

參考文獻:

1,《中國國術史》,國家體委國術研究院編纂,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9月。

2,《盛世盛舉――記全國國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會》,錢江,《中華國術》1984年第五期。

3,《挖整結碩果 瑰寶放光華——全國國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會綜述》,邱丕相,《武林》1984年第六期。

4,《四川國術挖整工作有新進展》,國家體委國術研究院理論研究室,《中華國術》,1987年第三期。

5,《令國術蒙羞的段位制〈理論教程〉》,馬明達,《武林》,1999年第一期。

6,《文以德彰 武以德顯——評國術挖整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于川,《中華國術》,1983年第三期。

7,李傑在第三次全國國術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抓住機遇,求實奮進,開創國術工作新局面》,1996年10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