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术发展史上的大悲剧 二十年后看“挖整”

武术发展史上的大悲剧

——二十年后看“挖整”

马廉祯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武术界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活动,当时称“武术挖整”,简称“挖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民间武术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彻查和整理,因为发生在十年浩劫结束不久,挖整明确具有抢救武术遗产的目的。挖整得到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为国人和全世界的华人所瞩目,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令所有热爱武术和关心武术的人们大受鼓舞,可谓不胜翘企之至!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在事隔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件曾经轰动一时的大事,不要说武术界以外,就是武术界内,或者说是官办的“竞技武术”那个小小的圈子里,也没有多少人再谈起过。似乎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被人们淡忘了,除了亲身经历过挖整的人以外,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挖整是怎么回事。其实,对武术而言,“挖整”的确是一件大大值得回顾值得研究的事情,这么快就被人忘记,首先是于理不该,其次是内中必有原因。

我们先来简要的回顾一下“挖整”的过程。

早在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初期,对于民间武术的挖掘整理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曾经受到贺龙同志的重视。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一直都没有大的举动。60年代初,各地体委也组织过这方面的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做这件事。但真正大规模的挖整还是兴起于“文革”以后。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文件,接着,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武术调查组,分赴山西、陕西、四川等13个省、市、地区开展考察,并于当年5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这次观摩交流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展现传统武术,研究的推动挖整工作的展开。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随后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相应成立了自己的挖整办公室,专门负责当地的挖整工作。由此,自1983年起,全国各地的武术挖整工作渐次展开。

1983年,在南昌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会议,会议布置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计划》,全国大规模的挖整就此铺开,并进入高潮。为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武术研究院得到国家财政数十万元的支持。各省体委也都有专门的经费,少的一年几万,多的十几万,暂时无从知道其总数。参加挖整的人,省一级的挖整小组成员有300人之多,而全国地、县级挖整组成员近5000人。至于业余的和间接介入的人,恐怕就更多了。

1984年6月26至7月4日间,在河北省承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大会,主要是汇报、总结过往一年中全国挖整的工作情况。此次会议有29个省、市、自治区与十三所体育学院的160多位代表参加。据统计,挖整一年,共查访了1100多个县市,召开了1700多次座谈会,访问了4800多位老拳师,挖掘了200多个不同拳种,录下了1300多位老拳师的3700多个套路,100多种功法,长达200多个小时。会上还共展出武术书稿300多部。

1986年3月24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大会,并举办了“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议正面评价了整个挖整工作,并对有贡献的个人和集体颁发奖状、奖金。随后的几年中,虽然有些地区省份还有自己的挖整活动,但是历时三年的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整工作,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其后应该主要是进一步的整理,推出科研成果。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是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整组的领导下进行的,全国共动员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直接耗费100多万元,号称“史上空前”的武术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通过最后的总结,初步查明了流传于全国各地的129个拳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种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字;录制了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通过“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它实物29件。从公布的数字上看,真是硕果累累,成绩赫然,令人振奋!

大家都知道,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陆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无不受到严重破坏,而武术更是重灾区。许多民间珍藏的武术古籍和手抄的拳谱拳歌遭到损毁;许多老武术家、老拳师受到迫害,过早的离开人世,使一生心得成了绝学。更严重的是武术工作在极“左”政策的误导下,在诸如“批判武术界的孔孟之道”一类喧嚣声中,充当阶级斗争和政治宣传的工具。武术的发展道路被严重扭曲,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背离了中华武术的人文传统和体育精神,变成了非驴非马的四不象,“语录拳”的出现便是一个典型例证。所以,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不仅有抢救遗产的初衷,而且实际上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和当时的思想界、理论界及一切传统文化界的拨乱反正是同步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为如此,这项活动深得人心,受到整个武术界的热情支持,许多老拳师奔走相告,献谱献艺,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武术热。再者,通过对大陆散落在各地民间的武术遗产的大摸底,大清盘,做到心中有数,手上有物,这对推动武术科研工作,加快武术的系统化、科学化确有积极意义。

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这次大规模的武术挖整时,竟是一种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似乎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既看不到具体的挖整成果,更看不到由于挖整而带来的武术科研的新气象。坦诚讲,一番轰轰烈烈后的长时间的冷寂和淡漠,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这自然会引发人们对挖整工作的真实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提问。

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曾经是兴师动众、耗费巨资的挖整,倒底挖到了些啥,挖出来些什么成果?至今为止,除了杂志上的若干个鼓舞人心的数字外,实际内容倒底是些啥?当年挖整高潮中,《中华武术》等武术通俗杂志上登载过一些挖整的文章,大都是通俗性作品,学术含量普遍不高。挖整结束后,1993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武术拳械录》,这是唯一与挖整有直接关系的“科研成果”,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所谓的482本武术抄本、稿本和秘籍,还有392件古兵器,都是些什么样的宝物,一是早就应该拿出来公诸天下,至少是编成目录、汇印成册,提供给研究者们使用,好让它为促进武术科研、繁荣武术科学服务;二是负责收藏和研究这些珍宝的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垄断研究了整整二十年之后,总该有些研究成果吧,为什么总是见不到具体的成果,难道这还需要“保密”?二十年了,广大的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当年在“三献”活动中积极献艺献宝的民间拳师们,有权提出这些要求,有理由深入思考,探索究竟。特别是想到国家在百废待兴的80年代初,拨出大量人力财力来支持这项工作,的确表现出对武术的分外重视,这是百年武术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举。然而,钱是怎么花的,花得值当不值当,这总该有个评估,有个交待吧!

议论这件事的人们,疑虑主要集中在三点上:

第一, 482本古籍文献,392件古兵器, 394.5小时的老拳师拳艺录相——这是一些闪烁着神秘光环的引人入胜的数字,它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热爱武术的人,吸引着国内外的武术研究者,假如这些东西及早公之于世,那对推动武术科研该是多么重要的一大宗财富。然而,如果在行业垄断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就可能成了某些个人把持下囤积居奇、化公为私的东西,它的学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甚至要萎缩。一些人出于自私心理,以旷日持久的所谓“科研”来达到垄断,达到肥已的目的。这样的事情不仅在某些行业里屡见不鲜,就是在武术挖整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也确实出现过。

第二,以大量人力和巨额资金“挖整”出来的珍贵抄本和实物等,很可能二

十年来根本上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整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而是尘封架上,无人问津,实际上成了一堆死东西,其作用反不如流传在民间时大。如果管理不善,情况就更糟,说不定会发生流失。如果真是这样,武术挖整便是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少实际的学术意义。

第三,大张旗鼓地“挖”了三年,倒底挖出来些啥,值不值得挖?人们担心,当年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史根底比较差,又缺乏武术史和武术理论专业训练,可以说热情大大高于能力。那时,武术界的神秘主义气氛相当浓厚,有些导向人物对武术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内涵作了十分夸张的宣传,一时间形成了从上到下大吹武术泡沫的现象。这当然不能不影响到具体工作,影响到挖整工作者的识别力、判断力,甚至弄虚作假、指鹿为马都是可能。所以,挖整工作的整体质量并不高,很可能将一些低档次的甚至是假货当成了宝物“挖”出来,高额的奖金变成拿国家的金钱换垃圾。正因为如此,主管部门只好深藏不露,淡化处理。

其实真正让人们忧虑的是,挖整中,各地上交武术院的只是一部分获奖的“精品”,当时出于各种考虑,各省市挖整办都保留了一部分资料,有的甚至是一大部分。86年以后,各地的挖整办陆续撤销,有的将挖整资料转给了文史办,有的则封存起来,留个别人继续保管和整理。再后来,各地的文史办也多被裁撤,挖整资料的归属便成了问题。据听到的情况,各地去向不一,这中间不免就有流失,有被个人顺手牵羊的可能,有的甚至流向市场,被人收购。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样与挖整工作缺乏科学安排,热衷于大轰大嗡而粗放耕作、有始无终有关。一挖了事,挖而不整,既不能充分研究利用,又不能妥善保管,这样的挖倒不如不挖。相当于如果没有可靠的科技保障,一些重要的古代陵寝是不可以盲目挖掘的,因为挖了反不如不挖,挖了扔在那里,损失掉的可能性就更大。各地武术挖整资料的现状不能视而不见,建议採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和挽救,对“抢救”实施再抢救。

近些年来,武术进奥的问题日益升温,为全世界华人所瞩目,前景如何,令人喜忧掺半,心中“拔凉拔凉”的。同时,在“人文奧运”的倡导下,民族体育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如何借北京奥运之机来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蕴涵,展示东方体育精神,这是大陆体育界和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在思考的大事。形势之下,武术的窘境便更显毕露无遗,长期以来武术科研严重滞后的问题也赫然凸显出来。大规模的挖整之后,一些由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武术著作,如《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段位制理论教程》之类,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甚至连科学研究起码的严肃性和规范性都谈不到,大有一包豆腐渣的味道。在这些地方,人们丝毫看不到挖整所获得的珍贵资料,看不到挖整带来的科研突破。这种情况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人们怎么可能不疑虑重重,从而翻翻老账,追究其中责任呢!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面临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世界。作为中国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它所被赋予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必须要倍加呵护并为之骄傲的。而武术是大陆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这就要求我们客观的研究武术,传承武术和宏扬武术。而不仅仅是抄做武术,制造武术泡沫,以“博大精深”自慰慰人。当代武术正在呼唤着管理体制的改革,而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从承认和正视以往的失误开始,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改革只是空话,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9月。

2,《盛世盛举――记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钱江,《中华武术》1984年第五期。

3,《挖整结硕果 瑰宝放光华——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综述》,邱丕相,《武林》1984年第六期。

4,《四川武术挖整工作有新进展》,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室,《中华武术》,1987年第三期。

5,《令武术蒙羞的段位制〈理论教程〉》,马明达,《武林》,1999年第一期。

6,《文以德彰 武以德显——评武术挖整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于川,《中华武术》,1983年第三期。

7,李杰在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求实奋进,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1996年10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