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愛他,我要嫁給他,我不介意他比我大25歲!這世上隻有他最懂我!”
看着如此堅定與執着的女兒,父親氣得滿臉通紅,指着女兒的手顫抖着,說不出話來,母親在一旁紅着眼眶。
4歲寫詩,出版詩集;13歲保送北大;20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學生,27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畢業生,這樣一位天才女兒,卻突然說要嫁給大自己25歲的美國老頭,任誰的父母一時半會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4歲能寫詩,長大後成為哈佛大學教授的北大才女
1971年10月,哈爾濱一個普通家庭出生了一位女孩,看到懷裡粉嘟嘟的小肉團,父母都非常高興,希望女兒能平安快樂地成長。
當時誰也沒料到這個小女孩将會成為一個天才少女。
她就是田曉菲。
因為父母都是從事與文學相關的工作,在爸媽的影響下,田曉菲從小就表現出對文學極強的興趣和極高的天賦。
4歲那年,父母工作變動,田曉菲随同父母來到了天津文聯工作,到了這裡後更是打開了她的文學之路。
4歲的田曉菲到了天津後,開始嘗試着寫詩,同年在《天津日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
作品發表後受到了同行詩人們的稱贊,大家都驚歎于小小年紀的田曉菲就能有如此好的文學天賦。
緊接着,田曉菲正式開啟了小詩人的道路,先後出版了5本詩集。當時著名詩人柳溪看到田曉菲的作品後,被深深吸引,專程找到田曉菲的父親,認識了年僅4歲的田曉菲。
雖然兩人年紀相差甚遠,但對詩歌、文學的興趣把兩人緊緊拉在了一起。田曉菲非常喜歡這位阿姨,一有時間就找柳阿姨請教詩歌寫作,成為了忘年交。
在柳溪的指導下,加上自己的天賦,13歲就讀于天津市十三中學的田曉菲,因其所創作的詩歌屢次獲獎,吸引了北大的目光,向她抛出了破格錄取的橄榄枝。
就這樣,年僅13歲的田曉菲被北大西語系英美文學專業破格錄取。
13歲,别人還在為中考發愁,田曉菲卻直接成為了北大一名大一新生,僅憑這一點就羨煞了很多家長。
北大建校90周年前時,田曉菲16歲,為了慶祝這一時刻,她創作了一首《十三歲的際遇》獻給母校。
在詩中,田曉菲寫出了青春少女的意氣風發、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及對母校深厚的情感,她在詩中寫道: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
《十三歲的際遇》後來還被選入國内中學課本,成為田曉菲少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一位16歲的女孩寫的詩将成為很多同齡人學習的内容,足以讓家裡長輩為之驕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女。
在北大讀書期間,田曉菲認識了著名詩人海子,就是那位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人。
兩人對文學、詩歌有着同樣的興趣與熱愛,讓他們走得很近。經常一起走在校園内談論詩詞歌賦,有海子這樣一位前輩的指引,讓田曉菲更加癡迷于詩歌的創作。
海子曾對她說:“如果你能堅持,你将是位偉大的詩人。”
而事實也是如此。
海子的這句話堅定了田曉菲的寫詩之路,她笑着和海子約定,兩人要一起堅持寫詩一輩子,用詩來書寫人生的快意恩仇。
他們成為了彼此的摯友,無話不談。
可是誰也沒預料到1989年,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裡,海子毫無征兆地突然卧軌自殺。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田曉菲完全無法接受,昨天還一起談論詩歌的摯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人,怎麼會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呢?
這樣的傷痛,讓田曉菲暫時失去了詩歌創作的靈感,從單純地創作詩歌開始走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同年,田曉菲也從北大畢業。
也許是因為海子的突然離世對她造成了沖擊,畢業後,田曉菲選擇遠赴美國,攻讀文學碩士學位。
1991年,田曉菲順利拿到了美國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又考入鼎鼎有名的哈佛大學繼續攻讀文學博士,成為了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
此時的她年僅20歲,在這裡,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導師及夫妻。
二、邂逅真愛,嫁給美國導師
在哈佛讀書時,田曉菲遇到了自己的導師,也是著名的漢學家、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系主任斯蒂芬·歐文(中文名:宇文所安)。
斯蒂芬出生于1947年,比出生于1971年的田曉菲大了整整25歲。
在得知自己的導師是斯蒂芬後,田曉菲還是很開心的,因為她知道斯蒂芬的文學成就,跟着他學習,一定能讓自己的文學之路精進很多。
确實如田曉菲所預期的那樣。
斯蒂芬雖然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自幼對詩歌有着深厚的興趣,一次斯蒂芬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無意中看到一本中國詩歌集,就被它深深吸引,從此開始着迷于中國詩歌的研究,尤其是唐詩。
在斯蒂芬的眼中,唐詩短短幾句話就能描述出或宏偉、或細膩、或唯美、或粗犷的畫面及意境,同時還要講求押韻、對仗工整,這一切都讓他覺得太神奇,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因為多年醉心于對唐詩的研究,斯蒂芬在中國詩詞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被哈佛大學聘為東亞系教授。
就這樣,20歲的田曉菲就成為了他的學生。
一開始,斯蒂芬并沒怎麼在意田曉菲,可是每次上課這位中國女孩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課,整個人是那樣的安靜與專注,散發着一種東方女性獨有的溫婉氣質。
尤其在他得知田曉菲是一位詩人,筆名為宇文秋水,更覺得驚奇,因為田曉菲的筆名與自己的中文名宇文所安如此的相似。
正因如此,斯蒂芬開始關注這位中國女孩,越關注越發現自己深深迷戀上了這位小自己25歲的中國女孩。
因為課業關系,兩人也經常有交流,斯蒂芬發現田曉菲不僅學業優異,對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成為了斯蒂芬口中的得意門生。
兩人隻要談論起詩歌總會滔滔不絕,完全忘了時間,從唐詩到宋詞,從李白到杜甫,無一不談,根本停不下來。
開始讨論時,天還亮着,等擡起頭,才驚覺天已經黑了,但兩人依然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種感覺已經超越了師生關系,超越了彼此年齡的代溝,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漸漸地,斯蒂芬對田曉菲有了超越師生關系的感情,但考慮到身份、年齡問題,斯蒂芬把這份感情暫時壓在了心裡。
而田曉菲對斯蒂芬也有種他鄉遇知音、惺惺相惜的感覺,但她并沒有确定這是否就是愛。
就這樣,兩人沒有說破一切,依然以師生、摯友的關系相處着。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98年。
27歲的田曉菲博士畢業了,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
此時的田曉菲面臨着回國還是留在美國的選擇。
斯蒂芬開始着急了,因為他知道如果再不向田曉菲表明心意,有可能田曉菲會選擇回到中國,那他就會從此失去這個心愛的女子。
于是在田曉菲畢業典禮那天,斯蒂芬鼓起勇氣,将她約了出來,向田曉菲表達了自己的愛意。
看到昔日導師、摯友一番深情地表白,田曉菲愣住了。
雖然她對斯蒂芬也有好感,但從沒想過兩人能成為情侶。
在最開始的驚愕過後,田曉菲發現自己内心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抗拒與拒絕,反而是一種欣喜。
此時的她才知道自己也很喜歡斯蒂芬,喜歡與他在一起那種心靈相通的感覺。
可是她也沒有馬上答應斯蒂芬,而是讓他給自己一點時間考慮。
回到宿舍的田曉菲認真思考了兩人的關系,回味了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一番審視後,田曉菲再次确定了自己的内心,自己其實早就喜歡上了斯蒂芬,隻不過礙于彼此的身份,她把這份愛一直深埋在心底。
面對斯蒂芬的表白,才将她内心最深處的愛挖掘出來。
此外,斯蒂芬還借用中國愛情詩歌給田曉菲發出了很多封告白郵件,一次次打動了田曉菲的心。
最終田曉菲決定沖破世俗觀念的束縛,遵循内心的感受,接受了斯蒂芬的追求。
就這樣,年齡相差25歲的師生最終成為了一對戀人。
三、婚後生活
當田曉菲把這事告訴家裡的父母時,自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其中最主要的反對原因自然就是兩人年紀相差太大,于是發生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畢竟斯蒂芬大了田曉菲25歲,這個年齡完全可以當田曉菲的父親了,這讓她的父母無法接受。
雖然父母與田曉菲之間有過劇烈的争執,可最終父母也沒能拗過田曉菲的堅持,最終同意了女兒的決定。
1999年1月1日,元旦新年這一天,28歲的田曉菲與53歲的斯蒂芬在紐約舉行了婚禮。
在愛情面前,地域、年齡早已不是問題了。
面對這場不容于世俗眼光的跨國之戀,有人質疑田曉菲是想通過嫁給斯蒂芬,進而能留在美國。
其實在當時,憑借田曉菲自己的成就,已經有很多美國大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完全不需要依靠婚姻才能留在美國。
是以她嫁給斯蒂芬是因為心裡的那份真愛。
既然嫁給了斯蒂芬,田曉菲決定跟随丈夫一起生活。
之後,她就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了一名美籍華人。
面對她的這個決定,自然引起了外界的議論與很多人的不了解。
憑她的才華、能力、外貌,回國找個與自己年齡、能力相當的青年才俊根本不是問題,為何非要嫁個美國老頭呢?
可是感情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婚後,田曉菲最初在康奈爾大學擔任中國古典文學助理教授,考慮到不想與丈夫兩地分居,她就轉到了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學院擔任講師,與丈夫在同一所學校任職。
2005年7月,田曉菲因為個人能力突出從講師升為副教授。
這時普林斯頓大學來挖哈佛的牆角了,給田曉菲開出豐厚年薪,希望她能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考慮到丈夫的關系,田曉菲拒絕了。
哈佛知道後,害怕田曉菲這樣的人才會被其它更多學樣來挖牆角,于是2006年破格把田曉菲提升為教授。
此時田曉菲35歲。
至此,田曉菲從哈佛最年輕的博士變成哈佛最年輕的教授。
回顧她的成長經曆,其他優秀的人是坐飛機在跑,而田曉菲的發展速度完全可以用坐火箭來形容。
婚後,田曉菲與斯蒂芬兩人依然每天有說不完的詩歌話題,在事業、家庭上互相扶持,對于外界的評論,他們根本不在意。
田曉菲相續出版了《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等多部作品。
兩人決定要把餘生投入到研究文學詩詞中,是以都選擇了不要孩子。
前段時間,田曉菲還和斯蒂芬一起回到母校北大開展了詩詞文學專題講座。
此時的田曉菲已經近50歲了,雖然頭發漸顯花白,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精神,氣質儒雅。
田曉菲選擇的這條路有很多人不了解,但她卻堅定地遵循内心走下去,這也許正是一個詩人的堅持。
人生在世都會面臨着許多選擇,無論哪個選擇都沒有對錯之說,隻希望我們都能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這一生。
希望我們的每一天就像海子說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