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型健康管理型母嬰店,切忌做成了診所

轉型健康管理型母嬰店,切忌做成了診所

文 | 中童傳媒記者 木風

前不久,筆者在浙江某鎮上的一家健康管理門店走訪。在門店裡坐了兩個小時多,與老闆交談,期間不斷有客戶進店選購産品。

有幾位門店的忠實鐵粉進店後,直接找老闆要買某品牌的鈣和D3,并且一次就買了兩三個月的量,開心地提着購物袋離開。該顧客說,上次買的吃完了,是以又來買些給寶寶吃。

還有的寶媽跟着婆婆一起來,問老闆,有沒有全家化的營養品,想給家裡老人也吃上營養品,老闆熱心地問詢老人平時的飲食和作息,做健康評估,然後推薦合适的産品。

筆者在旁邊觀察,感受到這位老闆的營養品做得非常輕松,顧客基本都很強的認知,來了直接買,回去還能認知吃,吃完了又能來複購。

反觀,之前接觸的一些健康管理門店,會覺得他們的生意做得很累,他們自己都覺得很累。

有老闆就和筆者回報,孩子發燒或者起疹子了,自己就給寶寶做症狀評估,然後推薦産品,寶媽把寶寶帶回去之後,兩小時彙報一次體溫,三小時彙報一次身體狀況,老闆在微信上實時回複和判斷,根據照片給出護理建議。

“有時候,孩子半夜發燒,我都會跟着熬夜到淩晨三四點。”有健康管理明門店表示,他們經常有很多客戶,寶寶是過敏體質,或者有疑難雜症,醫生都很難看好的那種,來找到門店,老闆親自解決。

這類門店和消費者的客情關系固然是好,顧客也十分信任門店,但是門店老闆做得非常累,身心俱疲。筆者聽說一位敬業老闆,就是經常熬夜,把自己的身體都熬垮了。何苦呢?

抛卻累不說,還有更大的“雷”——要知道,很多寶媽甚至會把全部身家和希望都寄托在健康管理門店的身上,萬一呢?一旦出點事情,那為此買單的就不僅是信用及口碑,嚴重的是要吃官司的。

歸根到底,是很多健康管理門店都沒有邊界意識,模糊了治療與預防的界限,混淆了藥品與營養的差別。

邊界感缺失,主要是雙重因素的驅使,一方面,客流重要,來者不拒;另一方面,過度相信自己的專業度。

健康管理門店要想真正良性可持續發展,端正初心、守正邊界最為重要。有位健康管理門店的老闆曾表示,醫院是把顧客攔在去火葬場的路上,而健康管理門店是把顧客攔在去醫院的路上,這或許很好地解釋了健康管理門店的職能邊界。

轉型健康管理型母嬰店,切忌做成了診所

點個在看,2022發大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