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國内暢銷的嬰童營養品牌Childlife童年時光,創始人“美國兒科醫生”居然是個紐西蘭技術學校修電腦的畢業生?
移居美國後,“兒科醫生”隻經曆過一年“順勢療法”的教育訓練,就獲得了非博士也非醫生但是足夠迷惑人的“Dr.”頭銜,而他學習“順勢療法”還被各種“打假”。在創立嬰童營養品牌之前,他和醫學最大的關聯,就是90年代初,在美國開過中醫針灸館。
雖然品牌願景很美好,但曾經從該品牌離職的“股肱之臣”的反訴狀顯示,這位“兒科醫生”創立品牌的目的居然是希望賺大錢、賣掉公司、然後去紐西蘭享受生活……
圖檔來源:Childlife童年時光官網
怎麼,在孕嬰童群體閱聽人如此廣泛的品牌,還有兩副面孔?
1.知名品牌屢次被質疑,創始人身份“疑雲”未解
孕嬰童營養品市場近年來增長迅猛,從行業發展階段看,目前大陸營養品市場仍處于“大而散”的現狀,頭部品牌集中度遠低于奶粉、紙尿褲等成熟品類。是以剛落幕的2024CBME國際孕嬰童展,營養品賽道繼續被強勢圍觀。
不過,在今年的CBME中,有媒體發現出現了一個備受質疑的身影——Childlife童年時光品牌創始人Murray Clarke。
圖檔來源:2024CBME國際孕嬰童展
在CBME上,Childlife童年時光的品牌創始人Murray Clarke也來為新品站台,他在講述品牌發展曆程時,告訴大家,品牌是“先進入台灣,再進入中國市場。”有媒體質疑,他這樣強調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此外, 在ChildLife的品牌宣傳中,一直強調Murray Clarke是兒科醫生:
圖檔來源:Childlife童年時光官網
署名時他的頭銜全稱是“Dr.Murray Clarke,N.D.,D.Hom.,L.Ac.”
在美國,醫學博士要寫M.D.,理科博士要寫Ph.D,這些“D”是英文單詞diploma的意思,就是文憑。到了Murray Clarke這裡:
N.D.的意思是自然療法醫學文憑;
D.HOM的意思是順勢療法醫學文憑;
L.Ac.表示美國某針灸協會頒發的執業資格。
是以他的職業經曆與兒科醫學并無直接關聯。
另外,在官網上有創始人Murray Clarke和Childlife童年時光品牌的發家史的時間線,但是絕口不提他在1984年以前的履曆,也沒說他這個兒科醫生是從哪個大學畢業的,後來被人扒出來,Murray Clarke1983年紐西蘭奧克蘭市技術學院(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拿到了計算機專業的畢業證書;
1984年來到美國開始轉行;
1987年在加州的Emperor's傳統醫藥學院拿到了針灸和傳統醫藥證書;
1991年在倫敦的Hahnemann順勢療法學院拿到了順勢療法證書……
一般歐美的醫學博士M.D.從大學開始,要學習實踐十年以上,倫敦Hahnemann學院拿一個D.HOM要多久?
答案是——1年。
那為什麼不是博士卻可以叫Dr.呢?因為拿到這個證書就可以成為順勢療法協會的Dr.(醫師),是以他也是“Dr.Murray Clark。”
是以Clarke既不是“醫生”,也不是“博士”,他沒有開具處方藥物的權限,也不是美國各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部門認可的醫生,隻能建議“病人”去超市購買各種非處方産品或者保健品。
這不,1998年,他就開始研發各種保健品,但是在此之前Clarke隻有開私人中醫診所的經驗,企業根本沒有研發背景。
圖檔來源:Childlife童年時光官網
另外,MurrayClark所學習的“順勢療法”經常被當作“僞科學”打假,在歐美國家,現在的順勢療法的主要“用途”在“治療”感冒和肌肉骨骼疼痛上,而這些問題都是自限性的。
和睦家康複醫院藥房主任冀連梅主任曾在中國醫藥報撰文指出——順勢療法的産品絕大部分成分其實是水,基本上都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很多年輕媽媽就期望通過代購,能夠找到一些安全産品以代替藥品,順勢療法的産品恰好滿足了媽媽們的這種心理。冀連梅還指出,醫學界的主流看法是:對于任何一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順勢療法産品的療效與安慰劑相當。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能夠為順勢療法的療效給出完整、合理的解釋。
圖檔來源:中國醫藥報-科學用藥《漂洋過海去買“水”不劃算——淺談“順勢療法”的興衰》 作者:冀連梅
這樣看來,創始人Murray Clarke的學曆背景實在經不起推敲,他所介紹的職業經曆“在洛杉矶從業多年,我在職業生涯中積累了大量有關兒童營養的經驗,包括通過維生素和礦物質和提高免疫力、利用營養元素激發孩子們的免疫和骨骼發育等。”不過是在硬“蹭”醫生的頭銜,其品牌更沒有研發底蘊,讓Childlife童年時光品牌背後的質疑聲不斷。
2.賺錢衣錦還鄉,才是Clarke“醫生”的大生意
雖然創始人身份已經被扒了很多次,但是為什麼每每有新品,Murray Clarke還是願意以“兒科醫生”的身份樂此不疲地給品牌宣傳、站台呢?
因為家長們很看重孩子營養品的“專業度”,有了醫生的“背書”,自然能引來更多流量,不過,創始人打了什麼“算盤”就不得而知了。
而就在不久前,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的一份反訴狀,卻道出了其中“小九九”。
這份反訴狀的原告Dickinson是Childlife童年時光美國的銷售和營銷副總裁,工作近八年(2011年-2019年),Dickinson為Childlife童年時光帶來超過1.9億美元的美國銷售額,而在他被聘用的前一年(2010年),公司在美國的銷售總額僅為220萬美元。
圖檔來源: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反訴狀
Dickinson回憶,另一位同僚恭維Clarke“博士”認為他建立Childlife童年時光“幫助世界上所有的嬰童”是件了不起的事。Clarke則回答說:“别提什麼幫助全世界的嬰童了,這是讓我們所有人都賺大錢,我們發财,而你們收取你們的提成!”
圖檔來源: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反訴狀
還有,Clarke“醫生”似乎很熱衷于把公司賣掉,然後再回到老家紐西蘭,動不動和下屬畫餅就是“咱們賺錢把公司賣了,然後移居紐西蘭,紐西蘭的生活健康又純粹”:
圖檔來源: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法院反訴狀
從這份反訴狀中不難猜測,Clarke“醫生”的訴求就是“撈錢”,然後“衣錦還鄉”,移居紐西蘭過上陽光别墅的生活,這樣典型的“商人思路”與他對外宣傳中所塑造的形象大相徑庭。在這種價值觀的驅使下,談何陪伴孩子成長呢?
正是因為這樣的價值觀,近年來Childlife童年時光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出現:
2015年,有部落客質疑Childlife鈣鎂鋅是有風險的補充劑,遠遠超過了寶寶的需求:
圖檔來源:部落客一小時爸爸
2016年,有部落客質疑益生菌使用了嗜酸乳杆菌、長雙歧杆菌、短雙歧杆菌,但是這3種菌種均不在當年大陸嬰幼兒可食用的益生菌名單中:
圖檔來源:測評部落客籠包粑粑
2018年,有消費者質疑童年時光ChildlifeVD3所含維生素D3少得可憐,寶寶吃了沒什麼用,這個部落客是分子生物學女博士,畢業于中科院(真博士)。
圖檔來源:HomeTest丁媽家庭實驗室
真·博士比較較真,直接聯系了Dr.Murray這個“博士”,問他,你的産品品質不行,你作何解釋?第二天就收到了Dr.Murray的回複,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話:“你們中國檢測機構的方法不行,VD3很難測的,檢測結果很容易受到溶劑和其他成分的幹擾。”然後這位真·博士部落客還進行了換檢測機構等一系列操作,發現産品的VD3含量就是不夠。
去年,中消協檢測childlife的營養補充劑裡含防腐劑;
圖檔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檔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關于嬰幼兒食品添加防腐劑的問題,大陸出台的相關嬰幼兒食品安全國家标準中已經有了明确的規定。自2020年6月15日起實施的《兒童零食通用要求》于去年5月釋出了修訂版,其中明确要求,“兒童零食不應使用人工合成防腐劑、人工合成甜味劑,人工合成着色劑”。
同樣是在去年,送檢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報告顯示,Childlife旗下的魚油DHA,S23C098批次産品,經過歐陸分析技術服務(蘇州)有限公司檢測後,發現這款産品的過氧化值嚴重超标:
圖檔來源:歐陸分析技術服務(蘇州)有限公司檢測報告
有業内人士指出,在Childlife這樣重經濟收益,忽略産品研發、合規的價值觀下,出現産品問題也在意料之内。畢竟孕嬰童營養品賽道的高利潤、高增長率和高附加值,吸引了很多踏踏實實做事的企業,同樣也吸引了很多投機分子,他們利用了一些概念和噱頭,煽動家長的焦慮,自然就能帶來不少的收益。
3.重營銷、輕研發?不是長期主義的道路
自十多年前的“奶粉事件”過後,國内迎來了全新的孕嬰童消費時代,家長們都恨不得變成火眼金睛的“成分黨”,營銷的伎倆有時并不能迷惑部分消費者。在Childlife進入國内市場的過程中,就有不少消費者和機構都發現了其身上“重營銷”的影子。
以補鈣産品為例,現在不少品牌走上了卷成分、卷技術的研發路,并通過權威的機構檢測、臨床報告驗證其産品對骨鈣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而Childlife的鈣鎂鋅液體鈣産品就顯得簡單粗暴的多,其在宣傳中沒有資料支撐,就向消費者“暗示”或可解決“個子矮小”“出牙晚,牙不齊”“頭發稀疏”等問題。
誠然,補鈣可以為寶寶的骨骼和牙齒發育打根基。但Childlife液體鈣産品真能如其廣告所說一舉擊破寶寶成長過程中缺鈣的種種難題嗎?在未看到相關證明時,顯然還是需要打個問号的。并且,這款産品幾年前還被測評機構指出,引以為傲的酸甜口味,一半要歸功于添加的果糖,一勺喂下去就吃了2g糖,而當時中國營養學會建議:2歲以下寶寶的食物應保持原味,不需要額外加糖、鹽和各種調味品。
圖檔來源:測評機構 放心選
除了鈣鎂鋅液體鈣,Childlife的維C營養液、紫錐菊滴劑和第一防禦液,還曾号稱“天然抗感冒!”當時就有機構質疑。
圖檔來源:獨立測評機構“放心選”
宣傳雖如此,産品瓶身上卻這樣寫着:“上述功效描述,未被食品藥品局FDA評估,本産品不用于診斷、處理、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
圖檔來源:“放心選”
這難道真的不是智商稅?
圖檔來源:Childlife海外京東自營旗艦店(2024年7月)
另外,陪伴幾百萬美國嬰童成長的說辭也有問題,2016年時,它的宣傳稿裡就稱自己十幾年陪伴數百萬的美國兒童成長。
圖檔來源:百度網頁
在人口不算那麼稠密的美國,最近十多年來新生兒數量穩定在300多萬,如果陪伴過數百萬美國孩子,意味着10%的美國家庭都會使用這個品牌的産品。如果是局限在該品牌根據地的加州,就意味着人人都要用才可以達到這個數字。再結合上文反訴狀的原告Dickinson的起訴,2011年之前Childlife銷量不過每年幾百萬美元,則可以發現資料中的“水分”。
還有人好奇地做了一個小規模的調查,咨詢了居住在美國家中有小朋友的16個家庭。其中包括ABC、新華人移民、以及非華人家庭,60%居住在該品牌所在的加州。結論很有趣,16個家庭中确實有約1/3的家庭接觸知道這個品牌,比例還不錯,但接觸的理由基本都是:“國内的親友要求買一些帶回國”。
雖然16個家庭的樣本量太少,但這樣的結果也可以提醒消費者注意,該品牌投入大量金錢在中國做宣傳?特别是産品的安全性還不能保證,是不是有來中國“割韭菜”之嫌?
畢竟在孩子該吃什麼營養品這件事兒上,遵循科學的方法是嚴謹且低調的,而廣告營銷正好相反,暴利、高調、知道的人越多越好。這就讓有些品牌抓住父母願意給孩子花錢買健康的心态,混淆概念、誤導購買。
說到底,孕嬰童賽道的産品安全,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行業上要擯棄Clarke“醫生”賺快錢的思路,擺正價值觀、憑良心做事,營銷、造概念隻是表面的技巧,用心重視研發才能用高品質的産品獲得市場。對于消費者則需要認真辨識品牌曆史,才能讓行業的“大忽悠”現出原形。供需兩端都在一個良好的價值觀下,才會驅動産品研發、品牌演進,形成完善、正向循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