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四寫作課|描述自然界的聲音很難嗎

作者:滿堂

周四寫作課|描述自然界的聲音很難嗎

宋寶穎/制圖

先請你讀一段日出的描述。

讀的時候,請你注意作者的方式,在哪裡展現了長處?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這時鄉村花園中的樹叢上空,浮着一抹清徹的微弱的碧藍色。在民間把這個時辰叫作蒙蒙亮。就在這個朝霞初升的片刻,晨星低低地在大地上空發出亮光。空氣像泉水一般清新。在朝霞初升之際,在黎明之中,有一種處子般純真的東西。朝霞中小草浴着露水,每個鄉村中都蕩漾着一股溫暖的新擠出來的牛奶的香味。在牧場上,在晨霧中,傳來一陣陣牧人的蘆笛聲。很快就破曉了。在溫暖的家裡,籠罩着一片靜寂,一片朦胧。一方方橙黃色的晨曦,映在圓木牆上。圓木像一層一層的琥珀似的閃着亮光。太陽出來了。”

這是文學名著《金薔薇》中的一段。我在初學寫作時讀過,覺得作者寫得靈動,又有神采。

自然景物描寫的靈動和神采,差不多是一回事兒,是要讓景物活起來,不要呆滞死闆,晦暗無光。我在當時接受了這本書的教誨,在此緻敬。

現在看來,這段文字還有個長處:叙事時的從容語調。不急不慢的節奏,有利于情緒的展開,在合适的地方停住。如果你能看到這個長處,應該說你的寫作到了較好的進境。

也有用心不足之處,出現在引文的中間。一是“有一種處子般純真的東西”,這樣的比喻缺少鋪墊,像是沒有落在實處的主觀抒情;二是“每個鄉村中都蕩漾着一股溫暖的新擠出來的牛奶的香味”,這口氣大了,本來身在一處鄉村,這裡用不着使用神的視角,把天下所有鄉村都帶上;三是“傳來一陣陣牧人的蘆笛聲”,文中唯一寫到聲音的地方,一掠而過,怎麼讓讀者感同身受?

我們讀的是中文譯本,以上的不足,可能出于作者,可能出于譯者,這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個人的散文寫作,必須寫好大自然的聲音。

自然界的聲音,與色彩一樣不能忽視。

中國古代的莊子,在《齊物論》裡借用一對師生的對話,教我們欣賞自然界的聲音。

老師說:“你聽過人吹的箫聲,卻未必聽過大地吹奏的聲響,也未必聽過自然界吹奏的聲響。那大地發出來的氣流叫風。你難道沒有聽到過呼呼的風聲嗎?……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飛鳴的箭矢聲,像人發怒的呼吸與沉吟、叫喊與哭号。前面的風吼叫着,後面的風發出共鳴……”

學生說:“懂了。人籁是一管樂器。地籁是萬物的竅孔。敢問天籁如何?”

老師說:“風不能想吹便吹,想強便強,想弱便弱,竅孔也不能想吼叫便吼叫。風吹竅孔成響,原是自然而然的事……聽見地籁的聲響,你若能認識到這是大自然在起作用,便能聽見那裡面存在着的天籁了。”

寫完他們的對話,莊子又發揮說,天籁是怎樣的無窮無盡啊。那自然而然的存在,不知其是以然而然的存在,這便是大自然。

後來的人對于自然的感受弱了一些,沒有莊子那麼高的辨識度,把地籁也劃到天籁那裡,也算是通順。

現代社會的程序使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如果你有幸聽到自然的天籁,應該不會忘記,還要描述出來。

我有篇散文,寫了拂曉時的雄雞啼鳴。

寫這件事,首先要有環境背景。不要太簡單,也不要太複雜。在那篇散文的背景上,我寫的是投宿一個小山村,醒來時天邊剛有些發亮。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白露為霜。我鑽進麥垛,隻把頭露在外面。那些晾幹了的麥子輕柔暖和。

(現在雞啼可以開始了。我有一個感覺,自然界的聲音要與色彩結合。)

一聲遙遠的雄雞啼鳴,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睜大眼睛,向雞啼的方向看去,一片黑蒙蒙的看不清楚,隐約覺得有幾塊長方形的東西更黑一些,好像是另外一個村落,好像是農家的屋頂。

在我們看過去的時候,山村的第一聲雞啼停了下來。那是一種悄然來自黑暗深處的、有些怯弱地、帶着試探性、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鳴叫的雞啼,沒有唱到最高的音節,沒有唱到足夠的長度,就已經停下來了。大約停了十多秒吧,第二聲雞啼又響起來,還是剛才那隻雞,比第一次鳴叫的聲音高了一些,尾音拖得很長。

我們身後的村子裡,有隻雞緊接着啼叫起來。

顯然它的底氣更足一些,嗓門也夠響亮,隻墊了短促的一聲後立即拔高,在它的高音區域加強了震蕩,然後慢慢減弱,慢慢消失。即使你聽過許多次雞啼,你也得承認,這是一聲水準很高的雞啼。

(前面借用了器樂或聲樂的音域劃分,還略微加了點評論。接下來要打斷雞啼,寫一段色彩的變化,像好萊塢電影那樣,一個小高潮後有個緩沖。)

随着這聲雞啼,東方厚重的黑幕開啟了一道縫隙,有微弱的白色露出來了。

我在一本古書上看到一個詞,東方之既白。既白是怎樣的一種白,我不知道。

現在我眼前看到的,隻是一種亮度很低的青白。據我猜測,如果用水粉調色,它是需要把三種原色都包含進去的灰色,亮度很低,純度也不高,必須放在黑色的大地山巒以及黑色向濃灰過度的天空為背景,才能顯出它的青白。我想,這種顔色很難調出,弄不好可能會髒污畫面,沒有拂曉的感覺……

(下面回到雞啼。用文字描述自然界的聲音,我們常常無能為力,于是我加入了一些社會性因素。)

此時的雞啼已經變成多聲部的合唱。

遠處村落和我們身後的山村,都有很多隻雄雞加入進來。在一聲雞啼沒有停歇之時,有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陸續加入,合成一片悠長的回響。

這時候你會聽見,那些鳴唱的雄雞各不相同。每一隻雞的聲音都淹沒在這合唱之中,每一隻雞的鳴叫都不夠完整,但你已經聽出了它的個性。有的聲音明顯是中老年的雄雞發出來的,帶着自己的複雜閱曆,雖然聲音沙啞卻音調豐富、直入人心。而那些清澀、單純、稚嫩、年輕的聲音,也并沒有因為它不夠成熟,停止自己的歌唱。你不是雞,你不知道它們在唱着什麼或述說什麼,但你很感動:它們都用盡自己的力量,加入這拂曉時分的歌唱比賽。

(下面用色彩再做一下緩沖。眼前環境是模糊的,描述文字也要模糊一些。)

我們看見相距很遠的地方,剛剛亮起一盞微弱的燈光,成為天地之中唯一的暖色。從它一下微明一下微暗的閃爍來看,那也許不是燈光,隻是早起的人,借着微弱的天色,把柴禾送進竈坑裡點燃……假如天色再亮一點點,并且确實是柴火的話,我會看見冉冉的炊煙。

(下面是雞啼尾聲。這時不要寫得太滿,費力又不讨好。)

前面說到這場雞啼是歌唱比賽。現在這場比賽還在繼續呢。

一段合唱時間過後,兩個村落裡的雞群大都啼累了,漸漸演變成兩隻雄雞的争鳴。這兩隻或嗓門極好、或體力極強、或鬥志極旺的雞在剛才的比賽中勝出,似乎要進行最後的決賽了。

就好像AB兩組各自勝出的選手,必定有一隻雞在近處村子,另一隻雞在遠處村落。這樣也好,隔着遼闊的空間,它們才能把各自的本事顯示出來。剩下的那場決賽我不能描述了。它們是拂曉雞啼這場天籁的精華部分,假如是我用文字就能原汁原味描述的話,那還算得上什麼天籁的精華?

我能說的,是随着它們音色完美又嘹亮無比的啼鳴,天色漸漸放亮,曙光映照着天地之間,一個輝煌的秋日之晨終于到來。

(現在,請你去掉括号中的理性分析,再讀一遍。那些算是我的助讀,我寫的時候未必會考慮那些。)

特邀編輯:董學仁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