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作者:满堂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宋宝颖/制图

先请你读一段日出的描述。

读的时候,请你注意作者的方式,在哪里展现了长处?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这时乡村花园中的树丛上空,浮着一抹清彻的微弱的碧蓝色。在民间把这个时辰叫作蒙蒙亮。就在这个朝霞初升的片刻,晨星低低地在大地上空发出亮光。空气像泉水一般清新。在朝霞初升之际,在黎明之中,有一种处子般纯真的东西。朝霞中小草浴着露水,每个乡村中都荡漾着一股温暖的新挤出来的牛奶的香味。在牧场上,在晨雾中,传来一阵阵牧人的芦笛声。很快就破晓了。在温暖的家里,笼罩着一片静寂,一片朦胧。一方方橙黄色的晨曦,映在圆木墙上。圆木像一层一层的琥珀似的闪着亮光。太阳出来了。”

这是文学名著《金蔷薇》中的一段。我在初学写作时读过,觉得作者写得灵动,又有神采。

自然景物描写的灵动和神采,差不多是一回事儿,是要让景物活起来,不要呆滞死板,晦暗无光。我在当时接受了这本书的教诲,在此致敬。

现在看来,这段文字还有个长处:叙事时的从容语调。不急不慢的节奏,有利于情绪的展开,在合适的地方停住。如果你能看到这个长处,应该说你的写作到了较好的进境。

也有用心不足之处,出现在引文的中间。一是“有一种处子般纯真的东西”,这样的比喻缺少铺垫,像是没有落在实处的主观抒情;二是“每个乡村中都荡漾着一股温暖的新挤出来的牛奶的香味”,这口气大了,本来身在一处乡村,这里用不着使用神的视角,把天下所有乡村都带上;三是“传来一阵阵牧人的芦笛声”,文中唯一写到声音的地方,一掠而过,怎么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读的是中文译本,以上的不足,可能出于作者,可能出于译者,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个人的散文写作,必须写好大自然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与色彩一样不能忽视。

中国古代的庄子,在《齐物论》里借用一对师生的对话,教我们欣赏自然界的声音。

老师说:“你听过人吹的箫声,却未必听过大地吹奏的声响,也未必听过自然界吹奏的声响。那大地发出来的气流叫风。你难道没有听到过呼呼的风声吗?……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飞鸣的箭矢声,像人发怒的呼吸与沉吟、叫喊与哭号。前面的风吼叫着,后面的风发出共鸣……”

学生说:“懂了。人籁是一管乐器。地籁是万物的窍孔。敢问天籁如何?”

老师说:“风不能想吹便吹,想强便强,想弱便弱,窍孔也不能想吼叫便吼叫。风吹窍孔成响,原是自然而然的事……听见地籁的声响,你若能认识到这是大自然在起作用,便能听见那里面存在着的天籁了。”

写完他们的对话,庄子又发挥说,天籁是怎样的无穷无尽啊。那自然而然的存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存在,这便是大自然。

后来的人对于自然的感受弱了一些,没有庄子那么高的辨识度,把地籁也划到天籁那里,也算是通顺。

现代社会的进程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如果你有幸听到自然的天籁,应该不会忘记,还要描述出来。

我有篇散文,写了拂晓时的雄鸡啼鸣。

写这件事,首先要有环境背景。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复杂。在那篇散文的背景上,我写的是投宿一个小山村,醒来时天边刚有些发亮。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白露为霜。我钻进麦垛,只把头露在外面。那些晾干了的麦子轻柔暖和。

(现在鸡啼可以开始了。我有一个感觉,自然界的声音要与色彩结合。)

一声遥远的雄鸡啼鸣,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睁大眼睛,向鸡啼的方向看去,一片黑蒙蒙的看不清楚,隐约觉得有几块长方形的东西更黑一些,好像是另外一个村落,好像是农家的屋顶。

在我们看过去的时候,山村的第一声鸡啼停了下来。那是一种悄然来自黑暗深处的、有些怯弱地、带着试探性、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鸣叫的鸡啼,没有唱到最高的音节,没有唱到足够的长度,就已经停下来了。大约停了十多秒吧,第二声鸡啼又响起来,还是刚才那只鸡,比第一次鸣叫的声音高了一些,尾音拖得很长。

我们身后的村子里,有只鸡紧接着啼叫起来。

显然它的底气更足一些,嗓门也够响亮,只垫了短促的一声后立即拔高,在它的高音区域加强了震荡,然后慢慢减弱,慢慢消失。即使你听过许多次鸡啼,你也得承认,这是一声水平很高的鸡啼。

(前面借用了器乐或声乐的音域划分,还略微加了点评论。接下来要打断鸡啼,写一段色彩的变化,像好莱坞电影那样,一个小高潮后有个缓冲。)

随着这声鸡啼,东方厚重的黑幕开启了一道缝隙,有微弱的白色露出来了。

我在一本古书上看到一个词,东方之既白。既白是怎样的一种白,我不知道。

现在我眼前看到的,只是一种亮度很低的青白。据我猜测,如果用水粉调色,它是需要把三种原色都包含进去的灰色,亮度很低,纯度也不高,必须放在黑色的大地山峦以及黑色向浓灰过度的天空为背景,才能显出它的青白。我想,这种颜色很难调出,弄不好可能会脏污画面,没有拂晓的感觉……

(下面回到鸡啼。用文字描述自然界的声音,我们常常无能为力,于是我加入了一些社会性因素。)

此时的鸡啼已经变成多声部的合唱。

远处村落和我们身后的山村,都有很多只雄鸡加入进来。在一声鸡啼没有停歇之时,有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陆续加入,合成一片悠长的回响。

这时候你会听见,那些鸣唱的雄鸡各不相同。每一只鸡的声音都淹没在这合唱之中,每一只鸡的鸣叫都不够完整,但你已经听出了它的个性。有的声音明显是中老年的雄鸡发出来的,带着自己的复杂阅历,虽然声音沙哑却音调丰富、直入人心。而那些清涩、单纯、稚嫩、年轻的声音,也并没有因为它不够成熟,停止自己的歌唱。你不是鸡,你不知道它们在唱着什么或述说什么,但你很感动:它们都用尽自己的力量,加入这拂晓时分的歌唱比赛。

(下面用色彩再做一下缓冲。眼前环境是模糊的,描述文字也要模糊一些。)

我们看见相距很远的地方,刚刚亮起一盏微弱的灯光,成为天地之中唯一的暖色。从它一下微明一下微暗的闪烁来看,那也许不是灯光,只是早起的人,借着微弱的天色,把柴禾送进灶坑里点燃……假如天色再亮一点点,并且确实是柴火的话,我会看见冉冉的炊烟。

(下面是鸡啼尾声。这时不要写得太满,费力又不讨好。)

前面说到这场鸡啼是歌唱比赛。现在这场比赛还在继续呢。

一段合唱时间过后,两个村落里的鸡群大都啼累了,渐渐演变成两只雄鸡的争鸣。这两只或嗓门极好、或体力极强、或斗志极旺的鸡在刚才的比赛中胜出,似乎要进行最后的决赛了。

就好像AB两组各自胜出的选手,必定有一只鸡在近处村子,另一只鸡在远处村落。这样也好,隔着辽阔的空间,它们才能把各自的本事显示出来。剩下的那场决赛我不能描述了。它们是拂晓鸡啼这场天籁的精华部分,假如是我用文字就能原汁原味描述的话,那还算得上什么天籁的精华?

我能说的,是随着它们音色完美又嘹亮无比的啼鸣,天色渐渐放亮,曙光映照着天地之间,一个辉煌的秋日之晨终于到来。

(现在,请你去掉括号中的理性分析,再读一遍。那些算是我的助读,我写的时候未必会考虑那些。)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