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甲骨文中蘊涵的生命意象 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在西華大學舉行

原标題:探尋甲骨文中蘊涵的生命意象 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在西華大學舉行

探尋甲骨文中蘊涵的生命意象 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在西華大學舉行

活動現場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成都4月20日訊(記者 陳淋)4月20日,适逢谷雨,為了傳承文化傳統、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西華大學專場活動舉行。此次活動以“山川萬象·24節氣”為主題,在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的指導下,由西華大學與安陽師範學院、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甲骨文明世界文化之旅研究院共同主辦。與會人員一起穿越曆史,重溫文明演進曆程,回溯文字起源,共探甲骨文中蘊涵的生命意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西華大學印尼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潘範妮線上參加活動,西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團委、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負責人及各學院師生代表在現場參加了活動。西華大學原副校長朱晉蜀,四川省曆史學會會長、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譚繼和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受邀參加活動。

24節氣是華夏祖先曆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産。在國際氣象界,24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24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天行自有常數,時節自有輪轉,節氣的曆程亦是人類悲欣生息的生命曆程。二十四節氣作為古典時間,記錄着東方人類在所有朝代創造的文明遺産——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王侯将相等,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也都在甲骨文裡。西華大學地處天府勝地揚雄故裡,曆來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此次承仰上古文脈,毅然接過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的大旗。

會上,王震中作了緻辭,他代表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對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的隆重開幕表示祝賀,并介紹了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把谷雨作為華夏文位元組的緣由。他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其中重要的載體就是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漢字,它是中華文化的基因特征,很值得中華兒女驕傲。他同時指出,從符号到文字的起源過程中,雖然考古發現中國的遺址有很多,但是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隻有甲骨文,甲骨文在中國文字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緻力于華夏文位元組活動的開展,是因為以甲骨文為龍頭到華夏文位元組是一顆碩大的智慧果,它可促進人們對曆久彌新的中國文字和東方智慧的學習與吸收。

探尋甲骨文中蘊涵的生命意象 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在西華大學舉行

活動現場

在朱晉蜀的帶領下,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第四屆華夏文位元組特輯影片、“隐藏在陶寺立柱中的24節氣”影片,給大家科普了天文知識。朱晉蜀現場講解了春夏秋冬四個甲骨文的含義及演變,并對自己制作的“隐藏在陶寺立柱中的24節氣”影片作了相關說明。

現場播放了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徐攀用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六種字型書寫“春夏秋冬”四個字的過程,朱晉蜀同步講解了春夏秋冬四個甲骨文的含義及演變。現場,在徐攀老師的指導下,4名同學身着漢服,用甲骨文學寫“春夏秋冬”四個字,現場學生朗誦了唐代詩人元稹的古詩《二十四節氣》。

譚繼和作了題為“與君約略說節氣”的學術報告,主要從“中國農曆是中國古代農學的一大獨特創造”“24節氣的文化内涵中國民俗”“24節氣的民族精神龍文化”“鄉村文脈、根回鄉村:24節氣融入當下”四個方面作了深入的介紹和分析。譚繼和錯綜古今,旁征博引,娓娓道來,給師生非常多的啟示。

譚繼和指出,24節氣對于今天的現實作用,首先就在于通過傳承24節氣傳統文化的星火走今天民族複興的新路,同時也要弘揚24節氣,要不忘本,24節氣蘊含的文化就是它的魂與根,需将紀念活動辦到民間,用到群衆身邊,運用到社群去,更要走進學校,把曆史文化資源融合到大地上。其次,24節氣是祖宗傳承下來的,要将其文化根本刻入心靈,讓它走進群衆的精神家園。隻有把這樣一些民族文化史植入自己心裡邊,才談得上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在國際上才可能擁有更多文化話語權。

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潘殊閑作了點評,他指出今天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讓師生零距離地、深入地接觸到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和文明智慧。華夏文字是中華民族思維的結果,中國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蘊含着古聖先賢的智慧,是鮮明的文化的活化石,裡面有太多的内容,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以24節氣為代表的中國節慶、節俗、節禮、節食文化又是天地人三才融合思維與民族智慧的集中展現,即便是在今天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民族的智慧依然帶給我們綿長的護佑。

活動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内容非常豐富,受益匪淺。漢語言文學2019級4班高文軒說道:“經過這次活動嘉賓老師的講解,我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新的認識。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節氣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巨大智慧,使我們對傳承不斷的中華文明有了源源不斷的文化自信。”漢語言文學2019級2班武曉龍說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字是文化的根。今天有幸參與第四屆華夏文化節活動,不僅領略了“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神奇奧妙與内涵,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字的強大生命力和豐富意蘊。”

據悉,4月20日,也是聯合國确定的國際中文日。本次活動以甲骨文明為主線,以24節氣為時間,以山川萬象為空間,讓大家認知了古典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活動旨在推動文字的發展,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進一步強化文化自信心。

(圖檔來自西華大學)

(陳淋)

(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