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上天早就注定好了,真的不是迷信!

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上天早就注定好了,真的不是迷信!

感情的起源,是一場緣分。

夫妻能走到最後的,一定都有以下三點,看看你有嗎?

01

三觀一緻,容易幸福

《論語》上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任何一段長久的關系,都一定有着一緻的頻率,否則隻會分崩離析。

是以說,有情未必可白首,三觀一緻才能幸福。

宋代著名女詩人朱淑真,就經曆了一段極為痛苦的婚姻。

出生于官宦之家的朱淑真,從小家境優渥,飽讀詩書。

在當時崇文偃武的宋代,朱淑真心目中的理想情郎,自然也是詩詞歌賦無一不精的。

可惜的是,父親把她許配給了一個胸無點墨的官吏。

一開始朱淑真對丈夫充滿幻想,希望多與丈夫溝通來增進感情。

可惜的是,朱淑真的真情,換來的隻有丈夫的惡言惡語、拳腳相加。

和這樣粗鄙淺陋之人相處在一起,朱淑真痛苦不堪。滿肚的詩詞,沒人欣賞,甚至沒有一絲共同的志趣與愛好。

二人的婚姻生活漸漸背道而馳,多年以後,朱淑真選擇跳河自盡,結束了這段不幸的婚姻。

三觀背後,藏着的是兩個人的成長曆程,思維方式。

你喜歡看電影,他嘲諷你花錢不值得;你享受随遇而安,他譏笑你不知上進;你甘于柴米油鹽,他不屑你滿身油煙。

明明是一場互訴衷腸,到最後卻成了雞同鴨講。

連話都說不到一起的夫妻,永遠無法做到了解和包容。

就像穿着一雙磨腳的鞋,磨合的越久隻會越痛苦,又該怎麼度過這漫長的餘生呢?

婚姻生活就像合夥建房,隻靠一個人的努力遠遠不夠,想要走得長久,還要看三觀能否契合。

所謂的門當戶對,最重要的不是門第的比對,而是三觀的一緻。

正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真正長久的婚姻,一定都是三觀一緻的。

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上天早就注定好了,真的不是迷信!

02

信任彼此,越過越好

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兩人相遇相識有天意,相知相守靠人為。

彼此信任和坦誠,是一段婚姻能持久的基本前提。

有這樣一個實驗:要求一個人帶着眼罩,在另一方的攙扶下,過一條馬路再回到起點,隻要成功就可以獲得價值不菲的獎品。

簡單的要求,引得不少夫妻、情侶報名參與。

可真正能拿到獎品的人,卻寥寥無幾。

原來,蒙上眼睛的人沒走幾步,就會被耳旁的鳴笛聲影響,信任就在這一刻瓦解,人也會不自覺地摘掉眼罩,自然無法走到終點。

婚姻中也是如此,隻靠相愛,終會半途而廢,唯有彼此信任,才有往後餘生。

兩個人一旦有了猜忌,就會生出間隙,縱然同床也是異夢。

古語雲:“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猜疑是最無謂的事情。猜疑多了,就算沒事也會無端生事。

聽見手機響了,就疑心有人了;看見和旁人笑了,就擔心出軌了。

婚姻中最大的忌諱,就是猜忌。

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守。

兩個人,從相遇到相伴,是個漫長而又平淡的過程。

擁有信任,才是幸福最好的保鮮劑。

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上天早就注定好了,真的不是迷信!

03

珍惜感恩,相守到老

老輩常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深似海。”

感情是互相的,能成為夫妻不容易,不要等到錯過了才懂得珍惜。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賣燒餅的老夫妻,稍有不順心,就會互相抱怨,大發脾氣。

這天,生意太忙,兩人又吵得不可開交。丈夫大吼:“我都累成這樣了,你還不知足,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

妻子不甘示弱地嚷道:“活我又沒少做,你隻知道你自己。有種你就來,我也不活了!”

眼看兩人俞吵俞烈,隔壁的鄰居上前大喊:“來人啊,這裡有免費的燒餅啊,快來拿!”

夫妻倆着急了,急忙上去護着燒餅。

那人卻笑說:“你們反正誰也不在意誰,人都不想活了還要這燒餅有什麼用?”

頓時,夫妻二人陷入了沉默。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不懂感恩。

家不是戰場,若是隻有指責抱怨,缺乏溫情體諒,感情自然越來越淡薄。

能相守到老的家庭,往往感恩多于挑剔。

夫妻天長地久的相伴,離不開感恩的保駕護航。

感恩,是了解,是珍惜。唯有珍視對方的付出,才能少一分挑剔,少一分抱怨,少一分指責。

這樣的家庭,才能夫妻恩愛,白頭偕老。

有位作家說:“頹喪的家庭氛圍,浸泡久了,散比和容易。”

這世上,所有久處不厭的伴侶,不是天生絕配,而是他們懂得給生活注入感恩之心。

夫妻之間是互相的,唯有彼此用心,感恩珍惜,才能真正曆久彌新。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從始至終相依為命的是夫妻;生病卧床彼此陪伴的是夫妻;年老之際不離不棄的也是夫妻。

真正能讓兩個人走到最後的,少不了契合的三觀,彼此的信任,和心底的感恩。

擁有這三樣的夫妻,才能天長地久,幸福綿長,家和萬事皆興。你們占幾樣呢?

作者 :雲谷師 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

論道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