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作者:曆史微鑒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一天,夕陽西下,一行車隊正在慢慢地前進着。

突然,幾匹快馬疾馳而來,追上了正在趕路的車隊,為首的人指令手下攔住了車隊,他的手上拿着當今皇帝的聖旨。

他打開聖旨,所有人都跪了下來。他宣讀了聖旨中的内容,要徹底地搜查車隊所帶的所有财物。

跪在最前面的,是一個為官多年,曆經三代皇帝的老臣,此時此刻他的臉上寫滿了擔憂,他向來不擅于揣摩上意,皇帝突然派人在自己告老還鄉的路上将自己攔下究竟意欲何為。

他知道曾經有許多同僚,就是在辭官歸鄉的路上遭遇了殺身之禍。

皇帝派來的追兵将車上的十幾個大箱子搬了下來,在衆目睽睽之下,将它們悉數打開。

箱子裡的東西讓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裡面全是硬邦邦的磚頭!

為官一生,告老還鄉之時,竟然要攜帶十幾箱磚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直言勸谏、一身正氣

這個三朝老臣名叫孫嘉淦,他的做官之路并不順利,但是他還是憑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和直言勸谏的性格為自己赢得了身後的美名。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孫嘉淦在康熙五十二年時考取了進士,從此入朝做官,在康熙年間為官九年,康熙将他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擔任了順天鄉試同考官。

在擔任考官的這些年,孫嘉淦勤勤懇懇,面對所有的考生一視同仁,因為深知十年寒窗苦讀的不易,是以他更加注重科舉考試的公平。

期間有不少鄉紳土豪想要通過賄賂的方式讓孫嘉淦“通融通融”,但都無功而返。要知道,康熙年間賄賂考官的事情不勝枚舉,本來可以中飽私囊的孫嘉淦選擇了堅守底線。

孫嘉淦身上的浩然正氣,從這個時候就開始展現出來。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孫嘉淦被任命監制雍正皇帝新币,以往接受這個工作的官員,對于新币的制作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官場很多人都知道監制新币是一個不用幹什麼就可以大把撈錢的好差事。

但是孫嘉淦接到這份工作後,仔細地考察和研究了當時流通的貨币,他發現以往的貨币制作中是鉛和銅用量各半,這樣會更友善奸商流通,對平頭百姓非常不友好。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康熙

這是因為,銅的重量比鉛大,銅的占比有一半會大大提升錢币的重量,商人之間通商的時候都是用馬車交易,是以當然不考慮重量,可百姓出門交易,都要把錢币帶在身上的。

另一方面,銅作為貴金屬,其使用和開發更多地掌握在官僚或者商人的手上,貨币中銅的比例大,會使得商人、官僚越來越富有,而百姓越來越窮苦。

經過了這樣一番考察,孫嘉淦趕忙上書将情況告知雍正,希望皇帝能調節新币的銅鉛比例,并且将奏折讓戶部尚書代為轉達。

然而戶部尚書在看到奏折内容後,覺得如果孫嘉淦的建議落地,自己的利益勢必會受損,是以遲遲沒有交給雍正。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孫嘉淦知道了這件事後,去找戶部尚書理論,誰知這戶部尚書不僅不知錯,還說孫嘉淦膽大妄為,孫嘉淦一怒之下動手打了戶部尚書,兩人很快扭打在一起,下人們很久才把他們拉開。

這件事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裡,于是他傳二人到乾清宮問話,在雍正面前,孫嘉淦将自己的調查與想法如實告訴了雍正。

雍正聽完孫嘉淦的谏言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場的諸位大臣不幹了,他們大肆批判孫嘉淦,說他公然違反祖傳币制,又在公堂之上議論朝堂大事無視自己的身份,不僅不能采納他的建議,還應該狠狠地懲罰他。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雍正當時剛剛繼位,根基未穩,他也怕違反了祖制,更害怕如果自己就這樣放過孫嘉淦容易惹來非議,幾經權衡之下,以罔議朝廷大事為由,免了孫嘉淦的職位。

孫嘉淦因為他的浩然正氣和直言勸谏,吃到了苦頭。

雖然因為直言勸谏被皇帝罷了官,但孫嘉淦的形象卻被皇帝記住了。

很快孫嘉淦就再次得到了提拔重用,甚至直接進入了雍正的朝堂。

當時雍正繼位不久,面臨着很嚴重的情況。

因為康熙時期的諸子奪嫡以及朋黨相争讓清朝的國庫幾乎空虛,官員的腐敗更是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是以雍正亟需進行一場改革來改變現狀。

雍正皇帝選擇了最直接的辦法,他使用鐵腕手段排除異己,對于虧空的銀兩他通過殺貪官來補足。

此外,又通過加強邊疆戰事,來保證皇帝的權威。這一系列手段讓雍正在滿朝文武心中成為了一個鐵血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皇帝的性格愈發喜怒無常,朝中的大臣對于皇帝頒布的政策,無一人敢出來進行勸谏。

就在此時,孫嘉淦站出來了。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雍正

他在朝堂之上公然糾正雍正的錯誤,指出如果雍正照這樣下去,那麼國将不國。

孫嘉淦還對雍正提出了幾點建議:親骨肉、罷西兵、停捐納。

具體是指,雍正皇帝應該和自己的兄弟親近一些,拉近關系,對于西線的戰事不應該繼續增兵了,畢竟在沒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打仗實在是勞民傷财。最後就是縮減賦稅,畢竟當朝百姓已經很苦了。

這樣的建議一經提出就激起千層浪,朝中的大臣都聽說孫嘉淦直言勸谏,但沒想到他如此耿直。

果不其然,雍正皇帝聽完勃然大怒,當即就要将孫嘉淦推出去斬了,關鍵時刻還是孫嘉淦的老師——大學士朱轼出面圓場。

朱轼表面痛罵孫嘉淦膽大包天,随後又話鋒一轉說自己實在是佩服孫嘉淦的勇氣。

雍正聽完了朱轼風趣幽默的圓場,氣也消了大半,随即哈哈大笑道:“朕也佩服他的勇氣啊!”

這一次,孫嘉淦差點因為他的直谏招來殺身之禍,多虧了朱轼的圓場,不然他就要含恨九泉了。

可即便如此,孫嘉淦依然是“不長記性”。

雍正九年的時候,孫嘉淦向雍正皇帝舉薦了一批外任教習人員,這些人都是孫嘉淦很久以來在民間四處走訪找到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孫嘉淦的行為受到了朝中果親王的極力阻止。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朱轼像

果親王在朝中安排了很多自己的親信,他不允許孫嘉淦舉薦的這些外人幹涉自己的權力,是以他在雍正面前大肆抹黑孫嘉淦,說他想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雍正思索再三,招來孫嘉淦,說果親王檢舉他的舉薦不實,讓他再下去将這一批名單重新核實。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雍正是在給孫嘉淦台階下,希望他知難而退,隻要他不再提起這舉薦的事,果親王自然也不會跟他過不去。

然而孫嘉淦是什麼人,他根本不在乎這些人情世故,隻想給朝廷吸收更多的人才,然後治國便民。

他當即表示這些人都是自己篩選過很久的,根本無需重新核實。

雍正聽到孫嘉淦的回答十分氣惱,他把手中的禦筆摔在孫嘉淦面前,讓他給自己舉薦的這批人寫一份擔保書。

孫嘉淦彎下腰,撿起禦筆準備書寫,一旁的果親王見縫插針的對孫嘉淦大叫,你敢拿禦筆?你可知這是欺君之罪!

孫嘉淦知道自己做了錯事,隻好雙手将禦筆捧在手上,說自己一時糊塗請皇帝恕罪。

這件事讓孫嘉淦再一次丢了烏紗帽,然而在準許時雍正實在是舍不得孫嘉淦這個清正廉明的好官,就将他發配去了銀庫工作。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為官一生,操守廉潔

孫嘉淦的官場生涯經曆了三個皇帝,除了康熙和雍正之外,還有乾隆。

乾隆剛剛繼位的時候,歌舞升平,皇帝總是沉溺在溫柔鄉中不理朝政。

孫嘉淦擔心乾隆就此堕落下去,多次上書谏言,其中很有名的《三習一弊疏》就是孫嘉淦的嘔心瀝血之作。

在谏言中,孫嘉淦提到身為皇帝應該帶頭樸實節儉,更應該嚴懲貪官。

事實上,孫嘉淦不僅如此建議皇帝,自己更是一生都身體力行地踐行着廉潔二字。

早在雍正年間,官員們之間就流行一個叫做“節禮”的習慣,就是逢年過節不論官職紛紛送禮,事實上,就是對貪腐行為的粉飾,借送禮之名,行賄賂之實。

乾隆元年的春節前,許多大小官員紛紛送起了“節禮”,孫嘉淦自然也是收到了不少金銀器物,他為此大動肝火。

他給乾隆皇帝上書直谏《嚴禁官員送“節禮”疏》,在這份奏折中孫嘉淦将這些年官員送禮的現象詳細闡述,并且直言不諱的說這就是賄賂行為,從根本上來說是百姓的沉重負擔,請求乾隆能将這個習慣明令禁止。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不僅如此,孫嘉淦第一個退還了收到的所有“節禮”,帶頭抵制這樣的不正之風,如此清廉的作風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贊賞,乾隆馬上頒布旨意禁止“節禮”,讓督查院和刑部共同執行。

此後的很多年,逢年過節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送禮的歪風邪氣。

乾隆六年,乾隆皇帝任命孫嘉淦擔任湖廣總督。

孫嘉淦到任以後,當地的大小官員紛紛給他送禮讨好,孫嘉淦一口全部回絕。

很快,孫嘉淦輕車簡從,開始了對苗寨的調查。

在調查中,孫嘉淦很快發現,當地苗人的生活十分困苦,主要原因就在當地的大小官員身上。

當地駐軍總兵冶大雄,和他的一衆親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四處搜刮民脂民膏,讓當地苗人叫苦不疊。

然而因為這些官員在當地權勢滔天,普通老百姓拿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多年來,冶大雄和他的親信變本加厲,經常發生強搶民女、殺人劫掠這樣的事,老百姓除了忍毫無辦法。

以往的官員調任來這裡,很快就會因為冶大雄的權勢和他同流合污,并在撈到大把好處以後調走,冶大雄也就這樣橫行霸道了很多年。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直到他遇見了孫嘉淦。

孫嘉淦很快将當地的事情上奏乾隆,在他的努力下,冶大雄一幹人等盡數受到了嚴酷的懲罰,大多數都難逃一死。

這件事之後,孫嘉淦在當地取得了非常高的聲望,他成為了苗民心中當之無愧的“青天大老爺”。

孫嘉淦在滿清朝野縱橫一生,留下了兩袖清風和直言勸谏的美名,乾隆12年的時候,感覺自己垂垂老矣的孫嘉淦向乾隆皇帝提出要告老還鄉。

乾隆心中雖然舍不得這個三朝老臣,但是考慮到孫嘉淦年事已高,就同意了。

孫嘉淦回到家中收拾東西,突然發現自己為官多年,清廉的作風讓他近乎家徒四壁,根本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就這樣回到家鄉,一定會受到鄉紳土豪的嘲笑。

思考再三,孫嘉淦決定帶上十幾個大箱子,在裡面裝滿磚塊冒充金銀,這樣回到家鄉,會顯得比較有面子,不至于被人看扁。

官員告老還鄉怕被笑,裝十幾箱石頭充富,乾隆知後:全部換成真金

乾隆

做足了準備,孫嘉淦一行踏上了返鄉之路。

孫嘉淦這些年直言勸谏的性格為他在朝堂中樹敵不少,很快就有人給乾隆皇帝通風報信稱:孫嘉淦返鄉帶了十幾箱的金銀珠寶,他這麼多年的清廉,都是演出來的!

乾隆一聽勃然大怒,趕忙命人快馬加鞭追上孫嘉淦的車隊,對他的随行物品進行檢查,如果真的查出十幾箱金銀财寶,一定要追究他的責任。

可是當追兵真的追上了孫嘉淦,發現那十幾個沉甸甸的箱子裡都是磚塊時,所有人都震驚了。

當乾隆得知這一切時,他感到十分慚愧,回想孫嘉淦為朝廷任勞任怨這麼多年竟然要帶十幾箱磚塊告老還鄉,心中十分不是滋味。

于是立即下令,從已經十分富足的國庫中抽出真金白銀,讓孫嘉淦沿路的官府替換他的磚塊,也算是對他一生清廉的獎勵。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乾隆的真金白銀,就是對孫嘉淦多年勤苦最好的報償,而這個故事,也終将在後世成為一段佳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