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加征關稅,搬哪塊石頭,能砸誰的腳?

作者:钛媒體APP
美國加征關稅,搬哪塊石頭,能砸誰的腳?

近來,“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成為了世界範圍内的熱點話題。

當地時間5月14日清晨,美國拜登政府釋出了對大陸加征301關稅四年期複審的結果,稱将對301調查項下關鍵礦産、半導體等多類産品加征關稅,其中也包括被稱為大陸出口“新三樣”的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電池等新能源産品。

而就在兩天後的5月16日,白宮又刊發聲明,稱将進一步加強對進口光伏電池的管制,取消此前太陽能雙面元件的關稅豁免,并在今年6月6日後恢複東南亞四國(高棉、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進口光伏産品的關稅,且要求相關進口産品在6個月内完成安裝,以避免囤積。

競選目的>經濟考量?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在《301關稅調查四年審查報告》詳細梳理了這一調查的前因後果。簡單來說,所謂“301調查”就是依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有關貿易不公平的相關規定而進行的調查,2017年8月18日,彼時還是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貿易代表就以“确定中國政府與技術轉讓、知識産權和創新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是否不合理或具有歧視性,是否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侵害”為由啟動了“301調查”。2018年3月22日,貿易代表認定大陸采用了“一系列與技術轉讓相關的不合理或歧視性行為、政策或實際舉措,給美國商業帶來負擔或限制”,并表示可根據法律提起訴訟。在這一年的4月到6月期間,美國陸續釋出了征收關稅的條目,其中多數于當年7月6日起生效,此後,清單的内容還在不斷增加,也有個别産品得到豁免(比如2020年将與美國應對新冠肺炎相關的某些醫療保健産品排除在第301關稅之外),累計涉及金額達數千億美元。但此類調查、關稅措施在實施後也需不斷接受監督、意見并進行審查,2022年5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開始對此前征稅清單進行法定審查,稱經過了修改的相關措施可能會在四年到期時終止。2023年、2024年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301條款委員會及相關專家就法定審查舉行了多次會議,讨論中國政府相關政策及“301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并着重探讨了修改相關舉措(比如進一步加征關稅)的可能性和方向,以及這些方案将如何影響美國經濟。

到今年5月14日,USTR釋出了上述審查報告,稱“應對301關稅目錄内的産品征收額外關稅”,具體來看,這一輪加征關稅的主要産品包括鋼鋁、關鍵礦産、半導體、港口起重機、醫療和個人防護裝備以及備受關注的“新三樣”新能源産品,總價值約180億美元。“新三樣”方面,電動汽車加稅幅度最大,其關稅直接從25%提升到了100%;各類锂電池關稅均從7.5%提高到了25%,但锂離子電動汽車電池關稅2024年執行,锂離子非電動汽車電池關稅則要到2026年才執行;光伏電池、元件的關稅稅率則從此前的25%進一步提高到了50%。

美國加征關稅,搬哪塊石頭,能砸誰的腳?

在加征關稅舉措釋出後,美國的意圖和目的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美國白宮釋出的公告稱此舉是為了“保護美國勞工和企業”;大陸商務部則在官網發文,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并嚴正交涉,并指出,美國是“出于國内政治考慮”,濫用301關稅複審程式,屬于将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的做法,是“典型的政治操弄”。

實際上,不少媒體報道、公衆讨論也都聚焦在美國的“政治意圖”上,其中有一種觀點尤其受到了關注,即認為拜登政府此舉意在為今年的大選“拉選票”。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就曾分析稱,拜登加征關稅更多是為了展現自身在對華經濟問題上的強硬姿态,以此争取搖擺州(尤其是工業、制造業及勞工較為集中的“鐵鏽地帶”)選民的支援。一位長期關注美國大選并制作過相關節目的播客主播Golin也對钛媒體APP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還補充提及,在2020年大選中,拜登和現任财長耶倫都曾指責過特朗普的關稅調查措施稱相關舉措讓美國的消費者承擔了更高的成本,并表示上任後将下調部分關稅,降低公衆負擔。但到今年,拜登的選戰政策明顯改變,在今年4月位于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的匹茲堡的一場競選活動中,他就曾表示,如果發現中國相關工業産品存在不公平貿易競争行為,就會敦促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大幅提高301關稅,而匹茲堡曾有“世界鋼鐵之都”之稱,也是北美最大工會美國鋼鐵勞工聯合會(UWS)的所在地。钛媒體APP還注意到,拜登在宣布加征關稅決定時,身邊多是美國各大工會負責人、産業勞工,聯系到其任期内推動“制造業回流”、《通貨膨脹法案》(IRA)等緻力于為工業、制造業提供“中産收入崗位”,以及近期引發熱議的所謂“産能過剩”争論,也能看到這屆美國政府在“為了勞工”語境下的一系列主張和舉措。其實,關于“選舉關稅牌”的問題,不僅國内數個央媒在報道、評論中有所提及,路透社、金融時報、彭博社等外媒也将其作為了重要報道方向。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即稱“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舉措将貿易、保護主義和藍領勞工置于了今年總統大選的核心”,并對比了拜登和特朗普(特朗普早就在競選活動中呼籲過對中國汽車征收100%關稅,甚至稱要對中國車企經由墨西哥工廠進口美國的汽車征收200%關稅)的對華貿易措施主張,認為兩個候選人正在比試誰對中國“更加強硬”。

不過,将政治選舉與經貿舉措脫離開來看本就不現實,一味強調“選舉作秀”可能也會忽略加稅背後真正需要讨論、思考的問題,而突出拜登選舉考量的觀點之是以如此盛行,除了大選對決愈發臨近外,也與“美國此次加征關稅是否真正能起到實際作用”這一問題有關。

加征關稅=重大打擊?

作為重要出口目的地,以往出現歐美貿易調查、加征關稅等措施,往往容易在國内相關産業中引起焦慮甚至恐慌情緒。而此次加征關稅雖然讨論度仍然很高,但已沒有了“風聲鶴唳”的情況。而且,至少就此次備受關注的“新三樣”來說,業内觀點普遍認為根本談不上形成所謂“重大打擊”,甚至對有些産品的影響微乎其微。

以看似加稅幅度最大的電動汽車為例,美國巴倫周刊即刊文稱“拜登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象征大過實質”。钛媒體APP也從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處了解到,大陸電動汽車雖是出口“新勢力”,但較少流向美國,去年對美出口額還不到總出口額的1%。一位行業觀察者也表示,就電動車整車出口來說,中企在美國談不上規模化營運,電動車100%關稅看似“吓人”,實際上影響不大,反倒是此次公布的對天然石墨、永磁體等電動車材料的加稅會産生真正的影響。在美國此次加征關稅清單中,将天然石墨、永磁體的關稅稅率從0%提高到了25%,不過要在2026年才會生效,上述人士評論稱“加稅是把雙刃劍,真正會形成較大影響的,都留出了一定消化時間,就像緩期執行”。

類似的分别還存在于锂電産品中(從7.5%增加到25%),電動汽車锂電池加稅自2024年執行,非電動汽車锂電池,主要是儲能電池,則在2026年執行。美國“官宣”後,天風證券電新團隊就釋出短評,稱“新能源領域加征關稅情況遠好于市場預期,最利好的就是儲能,直接豁免了兩年”。天風電新還表示“種種情況都說明加征關稅确實是為了選票,而真正供給卡脖子(石墨)和影響下遊需求(儲能)的政策都特别超預期”。新京報貝殼财經也在報道中提到,锂電企業内部人士普遍表示此次加征關稅對企業影響不大。锂電頭部企業億緯锂能(300014.SZ)近期就在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目前沒有直接出口美國的動力電池産品,新關稅政策對公司沒有影響;而自2026年開始加征關稅的非動力電池部分,公司已提前布局馬來西亞工廠,規劃了消費電池和儲能電池産能,預計在2026年可以支援美國當地客戶的傳遞。在近年來貿易限制趨于嚴苛後,不少新能源中企通過海外産能參與美國市場,不過,未來也需要關注關稅政策對美國本土産品成本、競争力的長期影響。再生能源與科技研究顧問公司InfoLink就分析稱,雖然儲能關稅短期内對美國儲能需求無法産生影響,不過,随着豁免期臨近,如果情況沒有變化,那麼2025年下半年起美國儲能需求就會放量增長,預計美國本土制造電芯成本将于2027 年與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産電芯成本持平,之後還可能進一步形成成本優勢。

再來看“新三樣”中的另一大類别:光伏産品。作為美國“雙反”調查及貿易限制措施在新能源領域最早的“打擊目标”,大陸光伏産品在此次301關稅被從25%提高到50%之前,就普遍面臨201關稅、WRO暫扣令、UFLPA涉疆法案等諸多限制,近年來本就很少有企業直接從國内将電池、元件産品出口到美國。從這點來看,此次加征關稅措施并無直接影響,隆基綠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等元件龍頭也公開表達了這一看法,而一位光伏元件出貨TOP10企業内部人士則對钛媒體APP表示,公司本就沒有很關注所謂加征關稅,但光伏企業在東南亞已形成了完整産業鍊,反而是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關稅豁免的到期會形成較大影響,也是行業真正的關注點所在。正如上文提及的,5月16日,白宮宣布了将取消對東南亞四國光伏元件的進口關稅豁免。此外,今年4月24日,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曾送出對進口自東南亞四國的光伏電池、元件進行“雙反”調查的申請,美國商務部也于5月15日宣布将正式發起調查,預計會在今年四季度給出裁定。钛媒體APP在報告《光伏出海“進化論”》中曾提及,大陸企業在東南亞地區的電池、元件産能均超過50GW(該區域大部分電池産線是中企建設,近6成元件是中企建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SZ)等主材頭部企業均在東南亞配置有1個以上的生産基地。而其元件産品主要就是銷往利潤較高的美國市場,多家企業也曾在2023年年報中預警過東南亞關稅豁免到期的風險。

實際上,從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也能看出相關政策影響力的端倪。從5月上旬傳出加稅消息,到白宮正式官宣,A股、港股、美股的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闆塊上市公司股價大多未受明顯影響,反倒是光伏東南亞豁免結束、啟動“雙反”調查等消息爆出後,A股光伏闆塊出現了下跌,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元件龍頭都跌超2%。從應對政策來說,雖然中國光伏企業的東南亞産能難免受到影響,但總的來看,元件頭部企業大多已認證在美國本土布局産能來抵消沖擊并繼續參與美國市場,2023年,大陸光伏元件“五巨頭”(晶科、隆基、天合、晶澳、阿特斯)均在美國建廠(晶科是擴建),其中隆基在俄亥俄州的5GW光伏元件産線、晶科在佛羅裡達州的1GW擴建N型元件産能均已在今年一季度正式投産,這些企業也在近來的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表達了對美國業務相對較為樂觀的态度。

美國加征關稅,搬哪塊石頭,能砸誰的腳?

此外,就像前文提及拜登曾在2020年選戰中指責特朗普加征關稅反而讓美國群眾利益受損一樣,有關持續的貿易争端會對美國形成何種影響,也成為了近期的熱門話題之一。目前來看,認為加征關稅會讓普通消費者承擔更多生活成本的觀點仍然不少,如科羅拉多州長Jared Polis就是以在社交媒體X上公開表達了不滿,稱這一舉措“将打擊每一個家庭”。此外,産業中一些下遊企業、行業組織(如光伏電站營運方、美國太陽能産業協會等)也擔憂持續不斷的貿易争端會讓他們隻能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美國本土制造的産品,不利于投資回報。另一類批評則擔心這些貿易壁壘對于各國合作應對氣候危機、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國内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稱美國加征關稅“将損害世界經濟綠色轉型,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同時,有關相關貿易限制還可能進一步更新,歐盟等國可能跟進,甚至出現摩擦加劇影響全球經貿複蘇的可能性也引起了擔憂。

美國先手+歐盟跟進?

就像在加征關稅後立即到來的取消東南亞豁免、啟動“雙反”調查一樣,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應不會止步于此,戴琪在5月14日的記者會上就表示,正在研究是否針對中企經由墨西哥工廠進口美國的産品(如電動汽車)征收關稅。而目前的主流觀點也普遍認為,如果特朗普在大選中獲勝,恐怕對華貿易限制會進一步加碼。

此外,中方的反制措施也備受關注,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将采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吳心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稱,中國可能以對美國部分商品加征關稅的方式進行回擊,但考慮到白宮加稅更多是為了選舉造勢,實際影響有限,中方加稅幅度可能也會比較有限,不輕易讓事态更新。

除了美國,近來歐盟對中國新能源産業的限制也愈發嚴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通過《外國補貼條例》( FSR)對大陸新能源企業在歐盟國家的投标、經營進行幹預。钛媒體APP此前曾刊發多篇文章進行梳理(歐盟針對大陸光伏展開反補貼調查,事涉隆基綠能、上海電氣;歐美“雙反”風波再起、手段更新,新能源制造或陷入拉鋸戰;海外光伏市場再掀波瀾:歐盟密集出台政策,美國雙面元件關稅落地在即),至今依據這一新條例展開的四次調查都是針對大陸新能源企業,“中招”的分别是電動列車、光伏産品、風電産品,理由都是相關企業通過“中國政府的補貼”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4月份歐盟還更新了所謂的“中國經濟扭曲報告”(Report on state-induced distortions in China’s economy),稱大陸光伏電池、風電元件、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産業存在國企占比高、政府幹預多等情況,并是以形成“市場扭曲”。截止到5月中旬,相關調查中涉及的中企中國中車(601766.SH)、隆基綠能、上海電氣(601727.SH)據稱都将退出競标。

在這一大背景下,自然也會出現有關歐盟是否會跟進美國加征關稅措施的讨論。不過,至少就目前來看,歐盟并無直接推動大規模加征關稅的迹象,歐委會在5月14日官方回應時也隻是表示注意到了相關情況,會評估其對歐盟的影響。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進階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則在接受美國外交雜志采訪時表示,歐盟和美國在一些涉華問題上意見不一緻,美國上調關稅也沒和歐盟提前協調。德國總理朔爾茨更是直接表示不能效仿美國加征關稅,公開對加稅表示反對的還有瑞典首相克裡斯特松。從經貿角度來說,在新能源領域,歐洲對中國産品的依賴度遠高于美國,不少觀點都認為,在依然需要通過光伏、锂電推動淨零目标的前提下,多數歐洲國家無法承擔與中國産品“脫鈎”的風險。不過,目前也還無法推測歐盟的整體情況,或者說,至少在歐盟内部也有多種不同的主張在互相博弈,比如在電動汽車整車方面,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就曾釋出報道稱,歐盟很可能會在6月初就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臨時關稅做出決定,目前不乏支援征稅的觀點。而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在5月下旬于意大利舉行的七國集團(G7)會議中,将着重讨論“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後引發的“全球貿易分裂的風險”。

其實,相比于“簡單粗暴”的加征關稅,反而是反規避調查、FSR條例、碳關稅、碳足迹調查等層出不窮的新限制措施或貿易門檻更令人擔心。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品質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供應鍊攻防戰》一書作者林雪萍曾表示,一個國家在供應鍊上的設計力至關重要,歐美在新能源供應鍊博弈上的戰略規劃愈發完善,也有很多專業機構、智庫、産學研等等來輔助決策,而中企目前在直接應對這些新限制措施時往往還缺乏有效手段。當主要進口國從工具箱中拿出的不是普通“石頭”,而是成系列的“精準打擊武器”時,可能才是更需要警惕的時刻。(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