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生活水準提高,育兒知識越來越容易,但媽媽們的育兒焦慮卻越重,這究竟是為什麼?

現在同僚朋友聚一起,話題從周末去哪裡玩,哪裡新開的網紅店不錯,變成了你家孩子周末都學什麼?我家孩子的學習太不讓我省心了,怎麼辦?

工作穩定,收入增加了,孩子奶奶、外婆幫忙帶孩子,育兒書籍唾手可得,媽媽們為何還越來越焦慮無助了?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一、3口小家庭結構,沒機會耳濡目染鄰家阿姨帶娃

現在年輕媽媽自己從小的生長環境,都是3口之家,且住在社交相對封閉的單元房。

缺少原來開放的家屬院,或者農村的熟人社會。從小照顧弟弟妹妹,或者耳濡目染領居家孩子成長的過程。

自己生孩子可能是第1次見證生命的誕生,新生兒對媽媽們來說是完成陌生的,對如何照顧寶寶産生無助感,進而有焦慮的情緒。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之前我們隔壁床的,新手爸爸圍着自己剛出生的寶寶非常興奮,但看到粉嫩的新生兒,愣是不敢動手抱下自己的孩子,說是從來沒過抱過孩子,怕抱不好傷到寶寶。

新手媽媽生産前就會加入各類育兒社群中聊天、團購。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融入媽媽這個群體中,在社群中尋求歸屬感,來減輕自己焦慮無助的情緒。

手機擷取資訊的友善,反而加劇了新手媽媽的焦慮。通過手機媽媽們在社群或者網際網路上,在獲得育兒知識的同時,也萌生出原來我有這麼多育兒知識不懂的感覺。通過手機學習的過程,反而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不懂,進而更加驚慌失措。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二、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

1、年輕媽媽是育兒方式的決策人

新生兒誕生後,通常都會有長輩幫忙帶孩子。原先在傳統的家庭中,且資訊欠發達的時候,新生兒媽媽的育兒知識,都是從長輩那裡擷取的。

這種傳統模式下,新生兒的媽媽作為一個學習者的心态,長輩就是自己育兒的老師。這種傳統模式下,新生兒媽媽因為有長輩育兒知識的支援,容易獲得安全感,此時新生兒的媽媽會認為,遇到自己難以抉擇的問題,會有長輩為自己拿主意。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然而訊息發展的現代社會。新生兒媽媽會認為,老一輩的育兒方式是落後的。更多的資訊來源于網絡以及書籍。

是以碰到育兒過程中的疑問,習慣性或者更相信求助手機以及書籍。對長輩的育兒建議持懷疑的态度。是以遇到事情,決策人往往是新生兒的媽媽。此時的新生兒媽媽,由于經驗不足又要做孩子的抉擇,是以會感到無助與不安全感。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2、長輩以幫忙者心态照顧孩子

年長的奶奶或者外婆,感受到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相信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一代人,對科學的育兒方式有更多的判斷。

是以更多的外婆、奶奶,不插手育兒方式選擇的決策,以幫忙者的角色,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主要負責家庭的吃穿方面。現在長輩的思想也更加開放,不再主導育兒的話語權。一切行動聽指揮,給育兒過程提供後勤保障,免去婆媳沖突。

媽媽成為育兒過程的主要決策人,承擔更多的壓力,使得媽媽對育兒過程,有更低的容錯空間。當孩子生病哭鬧的時候,會認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的過錯沒有孩子照顧好,因為媽媽會更加無助焦慮。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三、孩子的成就成為家庭成功與否的标準

傳統的家庭關系結構中,婆媳關系,三個代際之間是以婆婆為主的,婆婆掌控着家裡的話語權。然後現在一切是以孩子為中心,一切的資源以及時間都圍繞着新生兒。

也就是說孩子承擔整個家庭的希望,孩子必須成功。在每位父母的眼裡,自己的孩子必須是班裡的第一名。

每個孩子都傾注了家庭太多的金錢和精力,孩子的主要照料者,通常是媽媽,也就承擔極大的壓力,當孩子不夠優秀時,比如成績不能名列前茅,可能就會被家人甚至機子怪罪。使得照顧孩子的容錯率非常低。

代際育兒過程,奶奶是“旁觀者”,媽媽是決策人,媽媽焦慮了

父母現在如此焦慮,可能是我們把育兒看出了一次投資,父母對孩子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希望孩子能産出很高的投資回報,如有優異的成績。

但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就會認為,這次育兒投資是“賠本買賣”,家庭成績之間就開始互相埋怨、争吵,責備媽媽教育方式不對,怪罪孩子不努力。

也許我們應該把育兒過程,看成是父母、親子之間的多邊合作。父母給孩子提供長期穩定的成長空間,做60分父母,父母與孩子合作前行,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