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場上的“美人計”

戰場上的“美人計”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傳下去

戰場上的“美人計”

戰場上的“美人計”

獻縣東樊屯村距縣城約9公裡,村南50米為滏陽河北岸。1980年,東樊屯村一農民在村東北取土時,挖到一處磚券,接着挖時又發現陶俑數件。獻縣自漢代就是河間國國都所在地,現存多座墓葬,當地人民的文物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是以該村民想到地下可能是一座古墓,随即報告了縣文化部門。

戰場上的“美人計”

身穿浮雕式女子面部形象的武士俑

當時,獻縣文保所尚未單設,還合并在縣文化館内,文化館人員立即上報地區,并前往進行勘測清理。經考古專家認定,這是一座唐代墓葬,經搶救性清理,共出土了陶質随葬品54件,包括陶人、陶車、陶磨、陶碾盤、陶缽、陶甕、陶甑等,展現了中國古人事死如事生,希望死後繼續尊享榮華富貴的理念。人俑種類豐富且極具特色、制作精巧,有天王俑、武土俑、文吏俑、執事俑、胡俑、侏儒俑、執笏女俑、女樂俑、女舞俑、女仆俑等多種,均有塗色,但色彩大部分已經脫落。在衆陶俑中,武士俑(圖)尤其引人注目,它高 62厘米,頭戴虎頭形兜鍪(古代作戰時戴的盔),虎面猙行,張口露齒,從虎口中露出武士面部,高鼻大口,立眉怒目。全身披戴铠甲,兩肩披膊作虎頭形,左手叉腰,右手握拳貼于胸右,腰束帶,下着腿裙,右腿外屈,足登圓頭靴。最奇特的是武士的腹部铠甲制成了一個浮雕式的女子面部形象,女子細眉秀目,垂鼻厚唇,雙頰豐滿,面容妩媚。

人面浮雕出現在器物上,最早見于上世紀50年代末在湖南出土的商代晚期“大禾人面鼎”上,鼎的腹部四壁外側各有一浮雕式人面。專家研究認為,這是古人向天祭祀人頭(戰敗的部落首領)用的祭器。人面铠甲自然不是祭器,而是作戰中防護身體的武裝。南北朝時北齊大将蘭陵王高肅生得貌美,是以在作戰時特意帶上面目猙獰的假面具來震懾敵人。而這副人面铠甲上卻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面孔,估計色彩脫落前的女人面應更加逼真妖豔。在随葬的武士俑铠甲腹部做成浮雕式女人面形,這在以往考古發掘中是極為罕見的,古文獻中尚未見有這種铠甲的制作形制,看來它不同于經常發現的“明光铠”,它隻是個體,還未成定型,它的出現是極為難得的一件特例。為什麼會有這種做法呢?是某位重情的武士為了将心上人帶在身邊而特别定做的?還是用美人來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以便伺機擊殺死敵人?亦或是其他種種?這也隻能是推測而無法論證。

目前,這尊武士俑腿部已經老化斷掉,它被陳列在滄州博物館曆史展廳唐代部分的第一個展櫃中,非常醒目。

作者 王健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