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積分政策若失效,車企該何去何從

近日,工信部釋出了 2021 年度乘用車企業雙積分情況的公示。

資料顯示,2021 年中國汽車行業共産生 1553.49 萬油耗正積分,同比增長 255.7%,産生 613.66 萬油耗負積分,同比下降 47.6%;新能源汽車積分方面,産生正積分 676.72 萬分,同比增長 54.9%;産生負積分 81.00 萬分,同比下降 24%。

可以看到,往年積分需求最大的是國内幾大汽車集團中的頭部合資品牌,而今年不僅合資品牌的負積分在減少,甚至由于集團層面上新能源業務闆塊獲得的正積分增多,抵消掉了不少合資闆塊的負積分,使得最終購買積分的需求減少。

雙積分政策若失效,車企該何去何從

也就是說,2021 年油耗正積分和新能源正積分兩項共創造了近 2200 萬積分,而油耗負積分和新能源負積分加總隻有 700 萬積分不到,有接近 3 倍的差距。其中,市場整體油耗積分的供應量是需求量的 2.5 倍,新能源積分的供應量是需求量的 8 倍。

供大于求,會加速市場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過渡,進而會降低積分的售價。而積分售價的下降,對于面臨原材料漲價、補貼下滑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雙積分之是以會出現供需嚴重失衡,主要原因在于:最近幾年,為了滿足油耗合規的需求,各大主機廠都在加速推出新能源汽車。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更是出現爆發式增長,這無疑使得汽車市場新能源積分供給增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曾指出:“2021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達到33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但燃油車的漲幅并不明顯,雙積分的供求關系也就扭轉了。”

雙積分政策若失效,車企該何去何從

随着積分供需量的波動,其交易的價格也相應波動。

要知道在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負積分都是相對穩定在-80萬-106萬之間,這就是中國雙積分交易——負積分企業購買行業裡的新能源正積分,然後抵消油耗負積分和新能源負積分。

積分交易市場開始運作以後,由于油耗負積分的推動下,從 2018年的825元每分震蕩到最低100元每分,在2021年達到約2100元每分,而這個過程中累計交易接近1000萬分,積分市場規模累計實作收益約140億元人民币左右。

根據相關研報顯示,2018年新能源積分價格為300-500元/分,2019年為800-1200元/分,2020年約為1000元/分,到了2021年,新能源積分的交易價格曾一度上漲至2500-3000元/分。以至于當時有預測2022年的積分交易價格可能會超過5000元/分。

而2022年的新能源積分價格,中汽資料有限公司預測約為1000-1400元/分。不少業内人士更是預計,2022年新能源積分的價格會遠低于上述預測價格。

而且在今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将全面退出,加之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直接導緻制造成本提升,目前多家車企都相繼宣布旗下新能源車型的售價上調,另外,晶片供應短期内仍相對短缺等多重因素疊加,都将對2022年度積分價格波動和走向造成影響。

雙積分政策若失效,車企該何去何從

不難預見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增加,其滲透率也會不斷升高,将直接導緻新能源積分價格進一步下滑。

不僅如此,新能源正積分預期價格将斷崖式下滑後,曾經風光無限的諸如宏光MINI等微型電動神車們也陷入了尴尬境地。乘聯會資料顯示,2022年1月,電動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21.2%,微型電動車則隻有79.5%。增速落後于行業水準外,提車難也成了一大問題。

在行業普遍缺芯少電的情況下,歐拉黑貓、白貓不得不暫時停止接單。

作為雙積分政策下的時代産物,微型純電車吃到了時代紅利,并幫助車企完成了向電動化轉型的過渡。在政策變動之下,如何更好的調整發揮自身積極性,也考驗着各大車企們的布局。

雙積分政策若失效,車企該何去何從

基于上述情況,雙積分政策是否會迎來調整,備受市場關注。

2021年底,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方面表示,要科學合理設定後續年度積分比例要求,探索建立靈活性機制,将啟動《積分辦法》修訂工作。

今年2月底,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再一次表示,将優化“雙積分”管理辦法,以穩定市場預期。

積分價格的漲跌,已經引起衆多車企高管的關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哪吒汽車董事長方運舟等多人曾建議,形成一個積分池,保持積分穩定平衡。

他們的具體建議是:通過設立積分池管理制度,可在積分供大于求時,把多餘的積分放入積分池,在供小于求時,再把積分拿出來使用,以此調節各年份積分市場的供需平衡,防止大漲大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