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不少使用者在網絡上反映,偶然間發現自己名下有數張未曾辦理過的分享通信電話卡。另有部分使用者在按流程銷卡後,經查詢才得知名下仍有分享通信的電話卡。還有使用者回報稱,他們甚至遇到電話卡尚有餘額卻被無故停機的問題。
而就在2021年11月,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等部門曾聯合約談分享通信相關負責人,通報其在防範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涉案電話号碼和使用者舉報量持續居高不下、電話實名制落實不嚴、違規發展行業卡等。
據此,監管部門要求分享通信實施挂牌督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整改其存在的問題。
如此來看,該公司的整改并不到位。針對上述問題,藍鲸TMT記者聯系分享通信方面相關人士想要進一步求證并了解更多情況,不過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對方回複。
莫名多出的電話卡
在黑貓投訴上,有使用者表示,2021年初就已經登出了僅有的一張分享通信電話卡,之後該号碼顯示為空号。但此後再查詢其名下登記的電話卡時,發現竟然還有一張分享通信卡。
據分享通信官網顯示,使用者要想銷号,需要拍攝機主居民身份證原件正反面照、機主本人免冠照并發送至指定郵箱。
據該使用者提供的截圖,其在2021年2月通過郵箱向分享通信指定郵箱發了所需的證件資料照片,随後又根據要求補充了相關視訊等,已按要求提供了銷戶所需的所有材料。
分享通信客服稱,分享通信手機卡停用後三個月或六個月會自動銷号。但該使用者再次查詢時,發現自己名下竟然還有一張分享通信電話卡。換言之,這位使用者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開通了分享通信手機卡。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并不鮮見。2021年9月14日,全國行動電話卡“一證通查”服務上線後,開始有不少使用者在社交平台、投訴平台上爆料稱,發現名下有自己未曾辦理過的分享通信電話卡。至今,相關投訴仍不時出現。
“如果分享通信是非法擷取,以及進行非法利用的話,至少是一種違法以及侵權的一個行為,如果情節嚴重的話,有可能構成犯罪。”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律師對藍鲸TMT記者表示。
随着《個人資訊保護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實施,使用者對個人資訊保護的意識增強,加之多部門對電信網絡詐騙的重拳打擊,分享通信需采取必要措施,以依法合規營運,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電話卡還有餘額卻被無故停機
還有不少人反映稱,其在正常使用分享通信電話卡的情況下,卡内還有餘額卻被無故停機。
有使用者咨詢客服關于無故停機的原因,客服回複稱,這是系統檢測風險導緻的停機,但具體原因卻查詢不到。
針對停機管理機制等問題,記者詢問分享通信方面,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複。
其實,關于分享通信的停機争議由來已久。近幾年,工信部釋出的電信服務品質通告顯示,使用者對虛商停機和手機流量費用相關投訴高居不下,絕大多數情況下分享通信都榜上有名。
2021年第三季度,使用者申訴主要涉及的增值電信企業、移動轉售企業名單中,也有分享通信,主要為使用者停機争議。
記者查詢分享通信官網,發現目前該公司主要有三個品類的電話卡,分别為星娛卡、享·NI視訊卡、尚·綠卡。
其中,星娛卡主要包含芒果TV、騰訊視訊、漏電提醒等會員權益,月套餐費79元;套餐内流量40G,沒有低消要求,但開戶時需要預存100元話費。
享·NI視訊卡有兩種套餐,分别為69元、119元套餐,不用預存話費,但有最低消費限制,每月低消金額為29元,低消周期為12個月。
尚·綠卡則是于2019年面向18歲以下的學生群體推出的電話卡,分别設定了娛樂模式和學習/休息模式,套餐費為39元/月,每月低消金額為10元,低消周期為12個月。
由此可見,上述手機卡都有預存話費或最低消費等限制。而這頻繁的無故停機,又該如何保障為預存話費、低消買單的使用者的權益?
分享通信合規路漫漫
分享通信成立于2006年,于2013年12月獲得全國虛拟營運商牌照,共有162/165/167/170/171五個手機号段。
彼時,虛拟營運商概念正火,“颠覆三大營運商”等宣傳語被炒得火熱。低價也成了各虛商的獲客利器。
為了擷取使用者,分享通信曾采取了多種手段補貼使用者,包括三個月免費使用、贈送話費流量等。分享通信董事局主席蔣志祥也曾表示,公司從拿到虛拟營運商營業牌照開始,就一直處于負債經營狀态,雖然分享通信使用者破千萬,但平均每個使用者需要補貼300元。這也就是說,光這筆補貼就高達30億元。據其透露,截至2020年底,該公司擁有4000萬使用者。
但與此同時,過于依賴碼号資源、發展不規範等問題産生的騷擾電話、垃圾短信泛濫等情況頻出,虛拟營運商開始淪為詐騙的代名詞。分享通信就曾因為使用者實名制要求落實不到位、垃圾資訊泛濫等問題,多次被工信部點名。
2019年11月,針對部分移動轉售企業垃圾資訊嚴重擾民問題,工信部集體約談分享通信等18家移動轉售企業。僅兩個月後,工信部又針對部分移動通信轉售企業涉嫌詐騙電話、詐騙短信舉報量大幅增長的突出問題,約談了分享通信等3家企業。
緊接着,2020年12月,工信部資訊通信管理局針對垃圾資訊擾民問題向分享通信等三家移動轉售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通知書指出,分享通信在入網稽核、使用者和管道管理、問題線索核查處置等方面存在明顯管理漏洞,今年以來因騷擾電話等垃圾資訊嚴重擾民問題已被書面通報,但三季度垃圾資訊使用者投訴情況愈發嚴重,群衆反映強烈。
随後,分享通信回應表示,對于騷擾電話頻出的相關号碼已開展關停工作,并對于違反分享通信集團相關管理制度的代理商依規追究其責任,并采取相關措施解決騷擾電話擾民問題。同時,公司加強新使用者的入網準入機制,嚴格按照工信部最新實名制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手機使用者實名制登記。
但到了2021年11月,分享通信再次被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公安部刑事偵查局聯合約談,因其存在涉案電話号碼和使用者舉報量持續居高不下、電話實名制落實不嚴、違規發展行業卡等問題,被要求限期整改。
就此來看,近兩年分享通信陷入了“被約談-整改-整改不到位-再被約談”的怪圈。其合規之路到底到底還要走多久?虛商的火又能燒多久?藍鲸TMT将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