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原創、深度、格調

所謂心理控制,指的是通過對比以及洗腦的方式打壓對方并對其進行精神綁架,讓其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精神霸淩。

心理控制不僅僅隻存在于兩性關系領域,伴随着人際關系的發展,還廣泛出現在職場、校園、家庭等這些較為常見且當事人自身不易察覺的場合當中。

根據美國統計學家内曼的一項調查研究資料顯示,超過80%的人容易被心理控制的機率和學曆水準的提高成正比關系,這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可能有出入,在我們的心目中,越是聰明的人在現實層面越有主見,也能更快地适應情感法則。但為什麼,往往是擁有着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心理控制呢?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在大陸一貫以來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之下,定義一個優秀學生的重要标準就是是否聽老師和家長的話,我們的學校和社會要求一個優秀的學生就是要戒驕戒躁、要虛心謙讓,哪怕是在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之後也不能表現出憤怒或者是不滿。

我們被教導能夠控制情緒才是成熟的表現,遇到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正确對待的态度,而社會的殘酷性就在于此,這些世俗眼光中懂事的孩子,在進入親密關系的時候反而是最容易被心理控制的群體。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根據心理學家李松蔚的觀點,拒絕被心理控制是存在我們每一個人内心中的原始本能,并不需要教,被批評、被侮辱的時候表達出憤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但可悲的是,在大陸權威教育的培養模式之下,我們這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在被逐漸抹殺。越是取得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人,他的思維往往也越是僵化和固執。

因為他在其所處的領域内已經有了一定的見解或者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想要突破原有的思想桎梏難度是很大的,随着年齡的增長他也會感覺到越發無助。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對于很多親身經曆過心理控制的人來說,通過筆者的觀察,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因為内心的善良柔軟,往往不願與對方産生争執和沖突,因為害怕傷及彼此的感情而選擇了回避和忍受。

而擁有高學曆的人,他們所處的平台決定他們所交往和認識的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準,由于雙方之間是朋友、情侶或者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以被心理控制的人傾向于更加信任對方,進而給予了他人對自己施加心理控制的機會。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在聊天脫口秀類綜藝《圓桌派》當中,許子東教授曾經提出一個觀點,他說:“我會把我的課程規範告訴學生,也會告訴他們要學習什麼内容,才能拿到高的分數。但是,我不會告訴他們,隻有我說的才是對的,你們不要迷信任何權威,如果你的答案跟我不一樣,但是合理,我會非常高興。”

在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當中,尊師重道是作為一個學生最基本的素質,老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角色,樹立權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在這種權威籠罩下的我們則沒有說不的權利。

在費孝通《鄉土中國》當中曾經說過,“西方文化的基礎是男女有别,而東方文化的基礎則是尊卑有序”。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相信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都深有體會,成年之後的我們如果被剝奪了說不的權利,就等于取消了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為自己做決定的資格,由此可見,該說不的時候說不、該生氣的時候生氣,竟成為很多人不具備的性格特質。

在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當中,權威是不可以被挑戰的,而權威在有些時候并不是因為有些人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當中有卓越的成就或者是豐富的學識,而僅僅隻是依靠長幼次序來确立的權威地位。

在目前人與人之間日常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在變得社會化的同時也變得鈍化了,面對别人的批評甚至是羞辱,我們隻敢保持沉默。被稱為當代魯迅的台灣作家龍應台曾經批判當今的大學教育:“學生們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敢質疑老師,不敢質疑教授,遇到問題隻會眼淚汪汪的求助他人。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而在一些小聰明上,比如考試作弊,為了助學金、獎學金給老師送禮,卻學得頭頭是道。”

在著名心理醫生武志紅《成為更好的自己》課程當中,他曾經強調:“我們要保持自己自己最基本的獸欲,對于人身攻擊事情,要适當發洩自己的情緒,拒絕洗腦自己,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筆者曾經在一個讨論雙休重要性的話題下面看見過一個網友的評論,深以為然——“雙休當然重要,我們現在為雙休做的抗争,是要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讓後代也能享受這種福利。這兩個事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

在心理學界曾經提出過“社會交易理論”,它的主要思想是當事人會在獲得回報的預期下,涉入并維持與他人的交換關系。

心理學:高學曆的人,更容易被“精神霸淩”?因為他們服從權威

該理論僅限于檢驗從他人得到回報的行為以及被稱為"交易"和"交換",具有雙邊,互動,互惠的過程和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利益交換,而我們在生活中拒絕被心理控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到自己的價值,并了解一切互惠關系都是建立在價值交換的基礎之上。

如果我們不斷勸說自己接受不公平的待遇,那其實是在幫助别人對自己進行心理控制,這樣隻會助長那些不公平的行為不斷地發生在我們以及後來者的身上,而我們則成為下一個後來者。

如果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世界和堅定的内心,如果我們面對生活和職場的心理控制敢于表示反對,如果我們能尊重自己的合理訴求堅強做自己,那麼叫停這些幾乎滲透在各個領域的心理控制現象指日可待。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豪想喝牛奶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appas, S. (2010, October 10). Even Grown-Ups Need Security Blankets. LiveScienc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