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雨花》2022年4月的頭條詩人是趙雪松,《雨花》以“在樹林裡”為題,發表了趙雪松的10首詩。這趙雪松,也是“著名詩人”了,從其簡介裡可以看到,他出版了不少詩集,獲得了不少獎項。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圖檔來源于中國詩歌網

讀了趙雪松的這10首詩(這得感謝中國詩歌網啊,可以很及時地讀到各大刊物上頭條詩人的詩),給人的感覺,就是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既然《雨花》以“在樹林裡”為題,那我們還是看看這首《在樹林裡》吧。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圖檔來源于中國詩歌網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走在樹林裡,“我丢失了姓名”,“也不想成為什麼棟梁”,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把心也收了”,然後“像鳥兒斂翅歸巢”。或者說,這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像自然萬物一樣,順其自然。

而在趙雪松的其他幾首詩裡,總能看到這樣的觀點。有的甚至很明顯,就是“佛系”的展現,比如《安甯市》裡的“小沙彌”、《黃河》裡的“苦修”、《雨後》裡的“塵垢”等等。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趙雪松(圖檔來源于網絡)

無獨有偶,還是2022年4月,《山花》的頭條詩人葉德慶,寫的詩也有這種“佛系”的特征。比如他的《無常》,詩名就很“佛系”。其中的“肉身”、“剃度”、“僧人”、“雲遊”等等,都是“佛系”裡的常用詞。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圖檔來源于中國詩歌網

這難道僅僅是巧合?隻怕沒有這麼簡單。《山花》和《雨花》,雖然都有花,但一個為山一個為雨,還是不一樣的。但為何他們四月頭條詩人的詩,都很“佛系”呢?也許,是因為現在的詩人們喜歡“佛系”的緣故。

寫這樣的一些詩,看起來很“自然”,很“坦然”,還有點“哲理”。是以,隻要寫這一類的詩,往往使人覺得有“詩意”,立意也不錯。隻要湊一些靜物,描繪一下心情,再加上一些“佛系”的詞彙,就給人一種“意境悠遠”的感覺了。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圖檔來源于中國詩歌網

說實話,我是先讀了葉德慶的詩,覺得他這樣寫還不錯,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誇了誇,隻是有點“頹廢”的感覺。再讀讀趙雪松的詩,還是這樣的調調,就覺得有些厭煩了。寫這樣的詩成了一個套路,次數多了,就有點像一位老僧,唠唠叨叨個沒完。

詩人們現在真的“佛系”了嗎?我看未必。他們如果真“佛系”了,還會出版那麼多的詩集嗎?還會去争取那麼多的獎項嗎?還會去發表那麼多的作品嗎?是以,他們其實是沒有“佛系”的,這隻是他們寫詩的竅門。他們寫着“佛系”化的詩,卻争着去獲得各種“名”。

《雨花》頭條詩人趙雪松,現在的詩人都“佛系”了?

趙雪松(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樣的詩,确實很有“欺騙性”,讀起來很像詩。但仔細一琢磨,就是在勸人“躺平”。雖然“躺平”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顯然是最不積極的一種生活方式,并不值得提倡。如果詩人們都寫這樣的詩,那還不如去聽和尚念經來得徹底。

這種“佛系”化的詩,表面上看起來比“屎尿體”要高雅,但其本質也是一樣的,言之無物。是以,寫這樣的詩,也是“為了寫詩而寫詩”。這反映了現在詩人們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飄着”,不接地氣,和現實生活距離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