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随着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戲曲文化正在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符号走向全世界,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有效載體、是傳播中國聲音的最佳媒介。

“大美昆曲 遇見昆曲中的愛情”楊鳳一院長講座現場
事實上,昆曲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随着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戰事頻繁,昆曲發展幾度迎來困境,幾近消亡。1956年,改編昆劇《十五貫》進京,名動京華。同年5月,《人民日報》一篇名為《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後短短數年中,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成立了多個專業昆劇院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昆劇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劇院及其院團下的一批昆劇表演藝術成為推動昆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成為世界非遺001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廣受觀衆喜愛。
曆史中的昆曲
昆曲發源于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昆曲最早的聲腔為昆山腔,中國四大聲腔包括海鹽腔、餘姚腔、昆山腔、弋陽腔。如今,昆山腔是較完整傳承下來的一種,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審美價值。
一開始,昆山腔剛隻是流傳于民間的山間小調,推動昆山腔脫穎而出的是明嘉靖時期的一位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魏良輔以演唱民間曲調為生,在為生計奔波的過程中,他收集了大量南北方民間小調。與此同時,他發現昆山腔太簡約、平直,缺少起伏感,他決心和當時民間的音樂家共同潛心鑽研,一種新的昆曲腔調誕生了,這就是水磨調。據後人傳說,當年魏良輔登樓十載不下,潛心研究水磨調,過程中得到北曲名家張野塘的幫助,他把北曲中的堂鼓、三弦兒等伴奏樂器融入南曲之中,豐富了昆曲的音樂。
水磨調得到了快速傳播,民間的音樂家紛紛向魏良輔學習演唱技巧,使這一優美的曲調很快在江浙一帶傳開。在水磨調的基礎上,明代戲劇家梁辰魚和民間名家共同研究、創作出了中國最早昆曲《浣紗記》,拉開了中國昆曲的曆史序幕。明晚期,昆曲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娛樂形式。據了解,那時王爺府都留有自己的昆曲家班,在全國也形成了昆曲潮,“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收拾起”“不提防”是昆曲中兩個曲牌的第一句唱詞兒,由此可見當年的昆曲在全國盛行的情況。
從水磨調誕生到後來的鼎盛時期,昆曲200年引領着中國戲曲舞台,湧現出一批知名劇作家和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劇,包括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李玉的《清忠譜》、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文人的加入使昆曲劇目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音樂和表演更為細膩委婉。同時,昆曲的盛行為衆多劇種的發展提供了養分,戲曲發展受昆曲影響頗深,這奠定了昆曲的雅樂地位,助推其成為“百戲之師”“百戲之祖”。
昆曲中的愛情
4月9日,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昆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分享了一堂以“大美昆曲 遇見昆曲中的愛情”為主題的公開課,帶領200餘現場聽衆和近10W線上聽衆領略了昆曲中的美好愛情。
作為“最美昆曲傳播者”,楊鳳一院長近年來帶領北方昆曲劇院,緻力于将昆曲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她曾經“一唱三折九歎”,在舞台上将昆曲婉轉曲調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她管理着肩負中國昆曲傳承發展重任的北方昆曲劇院,成為推動昆曲服務大衆的“服務員”。
那麼昆曲中的愛情是怎樣的呢?為了讓觀衆更直覺地感受昆曲中的愛情,楊鳳一院長請青年演員朱冰貞、翁佳慧、邵天帥、王琛為大家表演了《牡丹亭》《百花贈劍》等劇目的節選。
楊院長分享,說到昆曲中的愛情,不得不提湯顯祖及其4部傳奇的劇作《紫钗記》《邯鄲記》《牡丹亭》《南柯記》,因這四部劇作夢境的場景被後人稱為“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在藝術上有着相當高的成就,有專家這樣評價:它的結構巧妙奇特,作者在布置情節時采用了現實與虛拟相結合的手法,在揭露封建禮教對劇中人物杜麗娘的束縛與管制時,采用了寫實手法,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情節反應了封建禮教與封建勢力的殘酷與虛僞。劇中,杜麗娘為追求理想愛情而鬥争,為了展現這種浪漫與想象,情節中設定了夢幻和魂遊的場景,杜麗娘得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實作對愛情的追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雲霞翠軒,朝飛暮卷。”湯顯祖借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語句,用絢麗多彩的語言來寫景抒情。
《牡丹亭·驚夢》翁佳慧、朱冰貞
《牡丹亭》講述的是南宋時期,南安太手杜寶一心要把愛女杜麗娘培養成典範,他請府學陳最良任教,并令丫鬟春香伴讀,以《詩經》向杜麗娘灌輸封建的後妃之德。然而,與杜寶的願望相反,杜麗娘卻向往着自由,對無拘無束、遨遊太空的缈缈情思滿懷憧憬。麗娘不顧父母拘禁,與春香同去花園賞春,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她卻感覺斷井頹垣、一片凄清,這樣的院景引起麗娘無限的苦悶,遊興未盡而歸。随後,麗娘悠然入夢,夢中遇見一秀才,牡丹亭前、群花翩翩起舞,她與純美真摯的青年情投意合。但現實中夢尋不見,麗娘隐情無處訴、癡心難輕抛,于是因情而病,飲恨與世長辭。此時金兵南起,杜寶奉調鎮守淮揚,行前,按照遺言将麗娘葬于後花園的梅樹之下,并建起梅花觀,請石道姑照料。夢中秀才柳夢梅因訪夢來到南安,寄住在梅花觀中養病,一日柳夢梅去花園閑遊,恰得杜麗娘春容,并與其靈魂相會。最後,經人與花援救,杜麗娘還魂與柳夢梅結為永好。
《鳳凰山·百花贈劍》邵天帥、王琛
《百花贈劍》講的是百花公主和海俊初識的愛情故事,在昆曲中作為一個經典的折子戲展現。
司鼓:莊德成 司笛:韋蘭
楊院長介紹,昆曲表達愛意不能用語言,隻能用身段,這依靠的是表演程式與虛拟的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情感的表達相對含蓄,而昆曲中輾轉反側的内心糾結戲和通過古琴、詩詞等形式展現出的愛意卻是那樣恰到好處,讓人難以抗拒。
講座結束後,楊院長與圍在台前不舍離去的觀衆近距離交流
當下的昆曲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将昆曲列入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當時,北方昆曲劇院代表中國赴法國巴黎聯合國總部進行彙報演出,北方昆曲劇院的當家花旦魏春榮在台上表演時,台下一位聯合國總幹事在紙上寫道:這是迄今為止,我在國際舞台上看過的最美演員,也看到了非常美的藝術。這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昆曲發出中國聲音的美妙音符。
《牡丹亭》北方昆曲劇院著名演員魏春榮、邵峥主演
近十幾年來,楊鳳一院長在傳承、發揚昆曲的路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為推動昆曲“活”在當代作出了貢獻。在她的帶領下,昆曲“放下架子”走市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大衆認為昆曲是高雅藝術,與基層無緣。昆曲近年來轉變這種思路,開始下基層,進社群、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隻要有人看,就有人演,慢慢地,昆曲的閱聽人越來越多,漸漸就有了市場。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昆曲藝術發展事業,劇院排演的好戲新戲不斷,越來越多觀衆走進劇場,昆曲在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上綻放時代異彩。
昆曲的音樂屬于曲牌體,平劇屬于闆腔體。民國時期一位昆曲藝術家收集到昆曲曲牌南曲4000多,北曲1000多,然而,如今依然在舞台上運用的曲牌僅僅隻有200多個。從舞台上運用的曲牌逐年遞減中可以看出,昆曲的傳承迫在眉睫。此外,昆曲的曲牌有着非常嚴謹的格律,寫昆曲劇本除了深厚的文學功底之外,還需要懂得曲牌,是以目前昆曲劇作家較少,這是昆曲創新發展的焦慮。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榮慶學堂”開班儀式
侯少奎老師授課
3年前,北方昆曲劇院辦了榮慶學堂。通過錄像、講座,榮慶學堂3年間傳承了将近150出傳統折子戲,其中包括消失了很多年的劇目。有繼承才能談發展。楊鳳一院長介紹,北方昆曲劇院通過各種手段讓年輕人學習昆曲。2009年,北方昆曲劇院在北大百年講堂搭建平台,推出4台大劇,吸引了很多的年輕觀衆觀看。如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北方昆曲劇院也注重其創新發展,今年年底将會舉辦在北大百年講堂的100場紀念演出。據了解,北方昆曲劇院為戲劇梅花獎得主魏春榮量身定做了很多劇目,最近演出的《國風》講述了女詩人許穆夫人的愛國情懷,該劇還在繼續打磨中,将以更加成熟新穎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
《國風》劇照
為進一步推廣昆曲,擴大昆曲藝術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最近,北方昆曲劇院推出衆多精彩演出。4月15日至17日在吉祥大戲院将連續三天上演唯美隽永的經典名作《憐香伴》、《西廂記》、《牡丹亭》。4月20日19:30,北方昆曲劇院将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辦“遇見昆曲中的愛情·谷雨晚會”,屆時将上演《孽海記·雙下山》《鳳凰山·百花贈劍》《奇雙會·寫狀》等經典劇目,帶領觀衆感受昆曲中的婉轉愛情。4月21日,“一曲霓裳播千載”袁國良昆曲專場将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經典傳統折子戲《長生殿·彈詞》《千忠戮·搜山打車》《青冢記·昭君出塞》《爛柯山·逼休》精彩上演,荟萃國家一級演員袁國良、張媛媛和優秀青年演員張貝勒、史舒越、于雪嬌等。4月22日、23日,慶五一·昆曲經典折子戲展演将在梅蘭芳大劇院小劇場拉開帷幕,此次折子戲展演将撷取近年來榮慶學堂項目傳承的優秀劇目,展示原汁原味的昆腔昆韻,凸顯昆曲藝術的傳統魅力。4月22日 19:30經典劇目《牡丹亭》将在吉祥大戲院上演,清麗婉轉的唱腔、柔情曼妙的身段,為春意盎然的時節增添動人心弦的别樣春色。
4月22日經典劇目《牡丹亭》将在吉祥大戲院上演
北方昆曲劇院著名演員邵天帥、王琛主演
正乙祠戲樓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将于4月19日重張啟幕。據了解,由北方昆曲劇院出品的駐場戲《天官賜福》将作為本次開幕慶典戲首次與觀衆見面,為各年齡段的觀衆帶來一場既有曆史厚重感又有時代革新力的“沉浸式”演出。據悉,正乙祠戲樓也稱“銀号會館”,清康熙初年由浙江銀号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供奉正乙玄壇老祖(即趙公明),通稱“财神爺”。在此上演《天官賜福》蘊含着對傳統的尊重、傳承,對當下與未來的美好寓意。
梅蘭芳、韓世昌之《遊園》
當然,昆曲的傳承不止是一代代傳唱和精彩演出。1957年6月,北方昆曲劇院成立時,戲曲大家梅蘭芳和韓世昌同台演出了一出《遊園驚夢》。演出排練過程中,韓世昌哮喘原因咳嗽得非常厲害,他正要找痰盂時眼前出現了痰盂,拿痰盂的正是梅蘭芳。從中可以感受到戲曲界的前輩互相之間的尊敬和愛護,這也是當代藝術家應該傳承的精神、學習的榜樣。
下個月即将迎來昆曲入選非遺21周年。這21年來,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昆曲藝術越來越多進入大衆視野,受到越來越多觀衆的青睐。北方昆曲劇院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的宗旨,不斷夯實昆曲傳承發展的根基,自覺肩負起新時代戲曲人的使命與擔當,這既是北方昆曲劇院的立院之本,也是其衣缽之傳,更是北方昆曲劇院永不褪色的主題、永無休止的旋律。傳統藝術在新時代迎來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一代代昆曲人的赓續努力下,昆曲藝術正不斷煥發出時代新生!
(圖檔來源于北方昆曲劇院)
責編:黃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