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你喜歡對方,對方就會喜歡你,很準的!

1
1982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教研室,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人員讓水準相當的甲、乙兩支隊伍進行保齡球比賽,比賽一共進行三天。
第一天兩隊的成績相當。比賽結束後,教練走過去對甲隊說:“你們很棒,達到了不錯的成績,繼續加油!”
而對乙隊隊員,教練卻開始訓斥:“怎麼打得這麼差,平時我怎麼教你們的全忘了嗎?”
面對不同态度的教練員,甲隊隊員得到了很大鼓舞,随後的比賽中他們越打越好,而乙隊隊員感到非常不耐煩,越打越糟糕。
三天後,甲隊的每個隊員都和教練關系不錯,而乙隊沒有一個人對教練表示好感。
很明顯,甲隊最終赢得了比賽。
這個心理學實驗向人們傳達了這樣一個心理規律:對自己喜歡或親近的人提出的事情和要求,人們接受起來會更容易,較不會産生排斥感。
後來,人們把這個道理擴充到人際交往中,心理學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得到人們的歡迎,或者支援同意你的觀點或行為,僅僅提出良好的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人們喜歡你。
心理學家将這種現象稱之為“互悅機制”,也叫做“對等吸引率”,通俗地說就是“兩情相悅”,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規律。
2
“世界上著名的推銷人”,也是醉了不起的賣車人喬·吉拉德成功的秘訣就是讓顧客喜歡他。為了博得顧客的喜歡,他會去做一些在别人看來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每一個節日他都會給他的1.3萬名顧客每人送去一張問候的卡片,卡片的内容會伴随着節日的變化而變化,且在他所寄出的每張卡片的封面上還會寫着永遠不變的同一句話:“我喜歡你。”
用吉拉德的話來說,“我寄出卡片的最終目的,隻是想告訴人們我喜歡他們。”
吉拉德正是借助這種方式,平均每一個工作日都會賣掉五輛車,使自己每年的收入都超過20萬美元,創下連續 12年銷售第一名的紀錄,他還是以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賣車人”。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内心深處都有“被喜歡心理”, 在人際關系中,如果你能夠對别人表示出仰慕,那麼别人對你也會有同樣的舉動,如果你能夠首先做到喜歡别人,那麼别人還會不喜歡你嗎?互惠原理說,你的行為會讓他人孕育同樣的行為,你的友善會讓他人孕育同樣的友善,你怎樣對待别人,别人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喜歡他人,他人才能喜歡你。聰明的人常能設法滿足他人的這種心理,讓同僚接納自己、喜歡自己。
3
一天早晨,小薇身着一身新衣來到辦公室,看到同僚吳姐問:“看看,吳姐,我這身衣服怎麼樣?”
吳姐立馬回應道“不錯,不錯,一定很貴吧。”
小薇得意地說:“花了我800塊錢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一會兒,小薇對面新來的同僚小江來到辦公室,小薇随口問:“看看,我買的新衣服。”小江審視了半天,慎重地說道:“小薇姐,你這衣服款式太老了。”
“花了我800塊錢呢。”小薇想從價格上反駁小江。
“800塊?我表姐就是賣衣服的,她店裡就有這款衣服,300塊還價就賣。”
小江的話,讓小薇難受了一上午。
吳姐要比小江聰明多了,對于小薇的這身衣服,她也看出不足來了,但就是沒說。是以,在辦公室,吳姐最有人緣。
4
通過互說機制的心理學效應,人們可以看出這樣的道理:人與人相處,就得将心比心,以心換心。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喜歡,而那個人也喜歡自己時,人們會對那個人的喜歡更多一些。例如,對于某個學生而言,如果他發現自己喜歡一位老師,而老師也恰好喜歡自己,他會越來越覺得老師可親可敬,進而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知識。
既然喜歡别人在人際關系中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讓别人感受到你喜歡他呢?可以直接說:“我喜歡你。”但這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在你的言辭中,對方的某方面優點表現出稱贊、敬佩。羨慕對方,但贊美要真誠,不要誇誇其談,這會給人以諷刺之感。平時還要多關心對方,因為這也是“我喜歡你”的表現。
心理學家指出:人與人相處,就得将心比心,以心換心。隻有在言辭中通過欽佩、敬仰、贊美之情,傳達出喜歡對方的資訊,對方才能以同樣的方式喜歡你,進而願意為你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