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傳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是航天員翟志剛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平安抵京。這是航天員王亞平向歡迎人群揮手緻意。 新華社記者 田定宇 攝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傳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是航天員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4月1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員平安抵達北京。王亞平剛下舷梯,穿着紅色小裙子的女兒就迎上來,把一大束鮮花遞給了媽媽。和女兒擁抱完,王亞平立刻掏出一顆“星星”,笑着送給了女兒。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航天英雄回來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順利結束“太空出差”,為中國航天迄今最長一次太空載人飛行畫上了一個圓滿句号。
從太空出艙到首次在軌通過遙操作完成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從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漫步到創下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紀錄……183天在軌駐留,每一個“首次”都标注着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任務,神舟十三号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意味着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收官,正式邁入在軌組裝與建造的新階段。
開傘、落地、出艙……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讓人屏住呼吸,每一項指令動作的完成都讓人激動不已
“熱烈慶祝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列有各類飛行參數和實時畫面的大屏切換到慶祝成功的大紅屏時,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在神舟十三号傳回過程中,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讓人屏住呼吸,每一項指令動作的完成都讓人激動不已:傳回艙主降落傘打開,紅白相間的傘花在空中瞬時綻放,飛控大廳掌聲熱烈;傳回艙落地,在戈壁灘上激起滾滾煙塵,還有一頭沙漠駱駝從鏡頭前跑過,驚奇聲和掌聲同時響起;3名航天員輪流“報平安”後,又是一陣掌聲……
千裡之外,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内的東風着陸場是航天員的“落腳點”,在東風着陸場待命的航天搜救人員則是航天員回家見到的第一批“地球人”。
升旗手馮毅第一個沖到離傳回艙和醫監醫救機最近的地方,架設底座、旋擰旗杆、展開國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獵獵作響。與此同時,建立警戒區、便攜站架設、艙内無水肼檢測工作也有序進行着。
“我要準備開艙門了,你們注意安全。”開艙手蘇黎明熟練地平衡艙内外氣壓,緊握開艙搖桿逆時針旋轉140度,随後緩緩拉開艙門。傳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确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陸,傳回艙正立,01感覺良好!”“02感覺良好!”“03感覺良好!”
飛控大廳裡,總排程“北京明白”回道:“祝賀神舟十三号,你們辛苦了,向你們緻以崇高的敬意!我們在北京迎接你們凱旋,北京見!”
“感覺良好”背後是航天科技力量的堅實支撐,多個“首次”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再添底氣
在醫監醫保人員的幫助下,翟志剛首先出艙,坐上地面人員為其準備的航天員專用座椅。“感覺非常良好,向祖國和人民報告!我們圓滿完成任務,現在已傳回地面。”翟志剛出艙微笑招手,現場響起掌聲。
從太空漫步時“我已出艙,感覺良好”到落地後“感覺非常良好”,航天員的自信從容背後是航天科技力量的堅實支撐。
艙外,航天員身着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風險極高的太空出艙活動中“大顯身手”;艙内,數倍于5G網速的太空寬帶,支援航天員在400公裡高的“天宮課堂”精彩開講。出發時,原先靠航天員乘坐飛船“随身”攜帶的物資,現在已有天舟貨運飛船專程送達;傳回時,原先耗時近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縮短到幾個小時……中國航天人接續攻關,突破了一項項關鍵技術,取得了一個個輝煌成就,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感覺良好”。
“在首次長達6個月的駐留期内,我們驗證了神舟十三号飛船的關鍵技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項目技術副經理邵立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神舟十三号最關鍵的一項技術驗證就是長達6個月的停靠。對神舟飛船而言,長期在軌飛行後安全傳回是最大的考驗。
邵立民說,在太空中長時間駐留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地面無法完全模拟在軌環境。“要確定飛船的壽命可靠性,必須通過在軌驗證,這樣不僅更科學,也讓科研人員更有底氣。此次傳回任務的圓滿完成,對神舟飛船而言就是關鍵技術驗證的順利通過。”
“除了對長期在軌駐留、出艙活動、艙段轉位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外,航天員還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醫學工程總體室主任吳大蔚告訴記者,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開展了多類工作生活資料的收集分析、人因技術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等,以及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系統實驗項目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資料,為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航天員将進行半年的身體恢複,中國空間站将轉入在軌組裝與建造階段
經醫監醫保人員第一時間确定,3名航天員身體狀态正常。
航天員傳回後身體狀況比較好,離不開航天員在軌失重防控鍛煉的優化和加強。“傳回前1個月,他們就開始強化體能鍛煉,同時也采用了相應的實體輔助設施進行調整和保障,重點強化了心血管儲備能力和耐力力量,讓航天員經過6個月的失重飛行後,能較好地重新适應地球的重力環境。”吳大蔚說。
據了解,由大陸自主研發的醫監醫保車首次在神舟十三号搜救傳回任務中使用。這輛車具備兩個功能:一個是醫監醫保功能,航天員可在此進行生活護理、更換衣服、吃飯等,另一個是醫療救護功能,車上備有各類醫療裝置。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院航天員醫療救護隊隊長吳冬惠告訴記者,以前航天員傳回後的醫監醫保在直升機上進行,現在醫監醫保車空間更加寬敞、獨立、友善,為航天員提供了更加溫暖舒适的環境。
3名航天員抵達北京後,恢複工作也随之開始。恢複過程為期半年,分成隔離恢複、療養恢複和觀察恢複三個階段。在此之前,航天員還要先進行為期一周的三級隔離。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員“下班”回家了,但中國空間站建設沒有“停工”。2022年是空間站建造決戰決勝之年,任務依然艱巨,挑戰依然不小,但中國人邁向太空、邁入空間站時代的步履依然铿锵。根據任務安排,今年将組織實施空間站問天艙、夢天艙、貨運補給、載人飛行等6次飛行任務,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在軌穩定運作的國家太空實驗室。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2次載人飛行的航天員乘組已經標明,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