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古代文人受儒家文化熏陶,一般都具備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品格。時代遊俠精神的張揚激蕩,也能夠培育文人的另一種品格,即豪蕩使氣、狂放不羁,展現出文人獨特的魅力。

遊俠豪蕩使氣、狂放不羁自不待言,也不一定受文人的影響,但文人的豪蕩狂放的行為氣質卻總有遊俠的影子。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南北朝時期的溫子升的《白鼻騧》:“少年多好事,攬辔向西都。相逢狹斜路,駐馬詣當垆。”少年英俠好事上路,狹斜得遇同道,即入酒家放懷暢飲,顯現出少年意氣相投的慷慨豪邁。王褒意氣豪邁,多軍旅之思,如其“好勇自秦中,意氣多豪雄。少年便習戰,十四已從戎”一詩,豪邁慷慨,意境雄渾,可說是詩人自身精神氣質的外化。

唐代駱賓王《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雲:“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友人遠别自古令人黯然,但駱賓王卻沒有這兒女柔情,而是顯示出一股豪壯的氣概,壯懷自許,連曆史上的真俠客荊轲也因之遜色,雖為一介文士,卻也豪蕩狂放如此。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若論唐代文人的豪蕩使氣、狂放不羁,則不能不提李白。李白好劍術,有俠風,“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荊徂楊路亡,權窆回棹,方暑,亡友麋潰,白收其骨,江路而舟。”也具有俠客的輕财好施,“囊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其在《俠客行》一詩中,有“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之句,可說是其俠性俠風的詩意展現。至于其蒙皇帝宣召便即高呼“仰天大笑出門去”,一受排擠便即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語氣之潇灑疏狂,言行可說是極任性使氣、狂放不羁的了。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雖然尚武精神與時代氛圍密切相關,但從曆代文人對遊俠的推崇來看,遊俠的任務之氣無疑是文人尚武的重要的精神來源。

刀和劍,本為遊俠所重。文士因推崇遊俠,受其感染,也頗為愛好刀劍。如左思一介寒士,文弱書生,也有一股勇武精神勃勃欲發,不時長嘯:“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非甲胄之士,卻有睥睨敵酋、征戰沙場之慨,已非文人之軀所能束縛。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劍是俠客的象征,雖然俠客不一定有寶劍,善劍術,但劍卻代表了俠客的文化品格,滲透了俠客的精神氣質。

陶淵明是典型的古代隐逸文士,但他的精神氣質中卻不僅僅隻有詩與酒,還有遊和劍。如其詩雲:“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撫劍行遊,一介文士也有俠客尚武之行。江淹文才之士,少年時也學劍尚武,“少年學擊劍,從師至幽州。燕趙兵馬得,唯見古時丘。”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王昌齡素以邊塞詩著稱,曆來崇尚遊俠的勇武精神,受之影響,便有“仗劍行千裡,微軀感一言”的俠氣。王維一向恬淡自适,其詩歌大多和暢宛如,但受時代遊俠風氣的感染,其詩歌也有“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的豪邁任俠之氣;杜甫的詩風穩重、沉郁,少年時也有“白刃雠不義,黃金傾有無。殺敵紅塵裡,報答在斯須”(《遣懷》)的尚武任俠的氣概,這自然也是受到時代遊俠精神的感染。

仗劍行千裡:尚武精神中為何總有遊俠的影子?

由此可見,時代和曆史傳統的遊俠精神激揚了文人的尚武精神,文人的尚武精神也彰顯了遊俠的精神氣質。尚武和遊俠,兩者在古代傳統文人的身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