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驿站|性功能儲存率大漲 精準治療體系為膀胱癌患者帶去希望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通過十餘年的研究,實作了中國膀胱癌微創精準診療的四大提升。在4月15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 “膀胱癌微創精準診療體系建立與推廣應用”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據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介紹說,膀胱癌的發病率居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第六,泌尿惡性良性腫瘤之首。但是存在着早診率率低,微小病竈容易漏診,早診率僅32%;分期欠準确,淋巴轉移診斷率僅50%;手術創傷大,開放手術切口大,性功能儲存率僅10%;中晚期患者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于40%。是以,提高膀胱癌診療水準是大陸急迫的臨床問題和需求。

該體系的建立,在膀胱癌的精準定性定位診斷、術前精準分期診斷、微創保功能手術機器人、新型靶向藥物治療作出了創新貢獻。該體系最終實作了中國膀胱癌微創精準診療的四個提升,早診率從32%提升至79%,分期準确率從46%提升至88%,保性功能率從10%提升至76%,5年生存率從40%提升至了50%。研發的國産手術機器人系統,突破卡脖子技術。

林天歆說,體系建立的思路是要對早期患者,實作微小病竈通過定性定位來提高早診率,此外,在分期治療階段,通過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内的各種技術,實作精準分期,進而達到該切除的盡量切幹淨,不該切的盡量保留,第三要做到利用機器人器械和微創手術,在對患者實施根治性切除後,既要保命又要保住患者性功能及控尿功能。對于晚期不可手術患者,通過膀胱癌的基礎研究來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

基于上述思路,團隊率先開發了尿液無創診斷技術,現有的尿液診斷方法不僅存在着誤診、漏診率高的問題,而且敏感性也不高,是以,通過開發多種尿液标注物來加以解決。

“曆經五年研發的尿液DNA甲基化技術,能夠将膀胱癌診斷敏感性從原來30-40%提高到85-90%。”林天歆說。

此外,這一技術填補了膀胱癌早診技術空白,優于國内外現有技術。其中,尿液DNA甲基化技術,相比于細胞學顯著提高敏感性,早期惡性良性腫瘤敏感性由32%提高至79%。診斷效能優于歐洲上市的同類型産品。尿液無創診斷技術已經被納入了2019和2021版《中國膀胱癌診療指南》,并且在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進行應用,獲得了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以及歐盟CE認證。

在對惡性良性腫瘤精準定位方面,據林天歆介紹,原來的标準采用的是有創性的膀胱鏡,項目團隊在10多年前開始采用一種化療藥物作為熒光劑提高了微小病竈的診斷率,近年開發了AI輔助診斷系統,能夠實施示蹤,減少漏診,将微小病竈診斷率提高至84%。

在術前精準分期方面,林天歆團隊建立了淋巴轉移多組學診斷系統,明确了手術範圍。據介紹,膀胱癌的主要轉移方式是淋巴轉移,如何提高淋巴微小轉移診斷準确率,以往的是通過傳統影像學,通過醫生經驗進行肉眼判斷,通過建立了影像組學(CT/MR)模型,将準确率從46%提高至75%,在建立多組學診斷模型後,準确率從75%提高至88%。這一系列技術為盆腔淋巴轉移個體化診療提供新标準。

同時,林天歆團隊建立了國内首創的膀胱癌微創保功能系列術式,改變了膀胱癌手術模式。原有的開放性手術切口較大,還會大大破壞患者的性功能。而該團隊在國際上最早開始采用腹腔鏡來進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手術,隻需要5個小的切口就可以做到切除惡性良性腫瘤。如今更進一步采用了機器人術式,比以往的開放式手術和腹腔鏡術式,在切口大小、性功能保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做到精準切除、精準重建,性功能保留率達到76%。微創系列術式惡性良性腫瘤根治效果好,已經成為大陸膀胱癌的主流術式,同樣被納入了《中國膀胱癌診療指南》。

林天歆特别介紹說,聯合深圳精峰醫療研發了國産手術機器人系統,并且已經完成了臨床研究,與國外同類産品相比,在自由度、圖像延遲等名額上實作了超越,而在圖像分辨率、立體視覺等名額上處于相當的水準。

而對于不能實施切除手術的晚期膀胱癌患者來說,體系則進一步闡明了淋巴轉移機制,發現了治療新靶點。為阻斷膀胱癌轉移提供了新型靶向療法,提出靶向淋巴轉移新政策。

對此,林天歆表示,課題組通過10餘年的研究發現,VEGF-C(血管内皮生長因子)與淋巴轉移,特别是淋巴管的生成是密切相關的,于是就利用VGFC單抗技術來進行阻斷,能夠減少60-70%的淋巴轉移,這一研究目前也已經進入了臨床研究階段。此外,還發現除了VEGF-C之外,其他的一些細胞因子也能夠通過誘導淋巴管的形成來促進淋巴轉移,于是采用對應的阻斷技術,可以實作80%以上的淋巴轉移阻斷。

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建立了中國膀胱癌聯盟和中國華南泌尿外科教育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黃埔軍校,累計教育訓練了2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幹醫生。此外,還建立了廣東省泌尿系統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提高了全省精準微創診療水準。

想知道更多新科技,請加入羊晚科學驿站交流群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曾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