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BRM1甲:37玉龍

長8.4、寬1.4、厚0.2厘米

青綠玉質,局部受沁。穿孔為程鑽單向鑽磨而成。出土于墓主人胸部右側。本件玉龍是商代晚期遺留,未再加工的原生形玉器。由其頭角、眼部等處所遺留“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的制作痕迹可知,其時必然是以砣具制作而成。龍身上遺留有數環和身軀保持圓弧平行的工具痕迹,若細察可發現其為眼、角、足部的輪廓線打破,由此可知這是在制作本件玉龍之前,進行截料工序時所遺留的痕迹,這種特征是典型商代晚期的制作工序。詳細論證可參考本書專文。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馬世之,《史前研究》(西安半坡博物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文集1958—1998)第151~165頁三秦出版社1998年

本文概述了史前時期黃河流域城址的考古資料,并就史前城址的類型與布局、城址的曆史地位等問題闡述了看法。

河套地區的史前城址可分為三群:第一群在涼城岱海附近,有老虎山、西白玉、闆城和大廟坡等;第二群在標頭大青山南麓,有威俊、阿善、西園、莎木佳和黑麻闆等;第三群在準格爾旗和清水河縣之間的黃河兩岸峭壁上,有寨子塔、寨子上、馬路塔和後城嘴等。中原地區的城址全部見于河南境内,有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安陽後岡和輝縣孟莊等龍山文化城址。海岱地區的城址均見于山東境内,有滕州市西康留村和陽谷縣王家莊大汶口文化城址,滕州尤樓、章丘城子崖、臨淄田旺、鄒平縣丁公、壽光邊線王、五蓮縣丹土、陽谷縣景陽崗、陽谷縣皇姑屯、在平教場鋪、在平大尉、在平尚莊、東阿縣王集等。

黃河流域的史前城址,可以分為石城與土城兩大類。石城主要分布在黃河上遊内蒙古的黃河前套及其附近,全部都是用石頭砌築的山城。土城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境内,多系夯築而成。黃河流域的早期城址在規劃布局方面,多依自然地勢而建,平面複雜多樣,大都不太規整,或呈梯形、凸字形,或作弧形、三角形等。其布局除零星分布于各地外,又有一定的集中性,内蒙古河套地區的龍山城址,集中于涼城岱海附近。魯西北的龍山城址,集中于荏平、東阿和陽谷縣境,分南、北兩組共八座城址。龍山城址成組出現,組群中有一座大型中心城址,表明彼時城址已出現分級制度,為探讨當地古文化、古城、古國等課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城址一般較小,表明史前時期城邑文化的原初形态,遠古城邑多有環城垣的壕溝,同城垣一起形成大陸最早的雙重防禦體系。城址内手工業作坊與祭祀遺址、居住址、兒童墓區互相雜處,但沒有專門的交易場所,說明史前城址,很少或不帶有“市”的性質,故算不上真正的城市,僅可稱為“原始城市”或“雛形城市”。

遠古時代,大陸黃河流域曾經存在過許多城邦小國,仰韶、大汶口和龍山文化古城便是它們的都邑,其中有些已演進為原始城市,據此已依稀見到中華文明的新曙光。黃河流域的史前城址在大陸曆史發展的程序中,在多元--體化的中國文明起源中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文明起源 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城址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圖書《國玉器》,北京大學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編著,2010年出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