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姝威為柔宇二度發聲 柔宇該由誰來拯救?

“領先半步是先驅,領先一步是先烈”這句話仿佛在柔宇科技的故事中被再次印證。在折疊屏手機逐漸成為潮流之時,曾經意氣風發号稱要“掰彎世界”的柔宇卻奄奄一息。

當國産手機紛紛推出首款折疊屏手機的同時,全球首款可折疊柔性屏手機的締造者柔宇科技卻爆出資金鍊斷裂、欠薪長達半年等消息。近日,連續兩天,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姝威在個人微信公衆号上為“拯救柔宇”而發聲。文章中,劉姝威建議政府積極幫助柔宇走出困局,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要尊重市場的選擇。誰來拯救柔宇?柔宇該由誰來拯救?

劉姝威二度發文呼籲拯救柔宇

4月13日,劉姝威在個人微信公衆号發表文章《拯救柔宇》。劉姝威是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同時她還有另一個身份——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在《拯救柔宇》這篇文章中,劉姝威細數了柔宇科技的研發成果并表示柔宇科技主導ULT-NSSP技術路線可以使大陸在全柔性顯示産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擺脫依賴國外主導技術路線的局面。

從文章中可以得知自創立以來柔宇的資金情況。從2012年5月創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間,公司共進行8輪融資,獲得股權投資約61.97億元;債權融資約36.53億元;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17.17億元。現金流入合計116.28億元。

“對于如何開拓市場,創造充足的經營性現金流量,保障公司的持續營運,缺乏經驗。”這是劉姝威文中分析柔宇陷入困境的原因。同時,在文章最後,劉姝威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幫助柔宇科技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便開拓大陸柔性技術的應用市場。

第二天,在4月14日釋出的《珍惜從0到1的研發成果》一文中,劉姝威表示柔宇科技有強大的從0到1的基礎研發能力。但是從1到N的研發,柔宇科技必須與客戶一起合作研發。柔宇科技不善于尋找客戶,這正是柔宇科技的軟肋。

那麼,怎樣解決柔宇科技的困境?劉姝威在文中表示,如果與柔性技術相關的公司成為柔宇科技的戰略投資者,那麼戰略投資公司能夠優先獲得柔宇科技的基礎研發成果,并且在此基礎上,雙方一起運用基礎研究成果研發創新産品。這樣一方面充分發揮柔宇科技的研發能力,增強戰略投資公司的市場競争力;另一方面規避柔宇科技的軟肋,柔宇科技可以集中精力從事研發工作。

劉姝威的兩次發文,言辭懇切,為“拯救柔宇”也提出了不少建議和想法。同時也引發大家的關注和熱議,将柔宇科技再一次拉回大衆視線中。

昔日受寵“獨角獸”被資本抛棄

如今的柔宇科技融資受阻,資金鍊斷裂,但是曾經它也是資本的寵兒,包括中信資本、IDG、深創投等衆多知名風投資本均參與過融資。

自柔宇科技創立以來,就一直“光環加身”。其創始人劉自鴻被稱為“天才少年”,17歲以江西省撫州理科聯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畢業後,劉自鴻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2年,29歲的劉自鴻從美國歸國創業,和他的另外兩名清華大學兼斯坦福校友魏鵬、樊俊超共同出資10萬元創立了柔宇科技。2014年8月,柔宇科技釋出了世界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器,厚度僅為0.01毫米,卷曲半徑可達1毫米,在當時可謂是颠覆式的技術水準。

正是由于颠覆性的技術水準,柔宇科技備受資本追捧。僅從2017年8月到2019年11月,柔宇科技就獲得了7輪融資,不乏中信資本、深創投、杭州基石、保利(橫琴)資本等衆多知名投資機構。2020年,柔宇科技還曾以60億美元的估值跻身于《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前12名,并成為《中國企業家》2020年度“中國科創企業百強榜”的榜首。

也是在2020年,柔宇科技擱置赴美IPO的計劃,搶在最後一天轉向A股科創闆,計劃募資144億元,其中7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但是據招股書披露,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營收分别為0.65億元、1.09億元和2.27億元,淨虧損分别為3.59億元、8.02億元和10.73億元。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營收為1.16億元,淨虧損額為9.60億元。

也就是說,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三年半時間,柔宇科技實作總營收5.17億元,虧損高達31.95億元。在不斷融資的同時,柔宇科技卻始終難以實作盈利。

最終,柔宇科技的A股之旅也于2021年2月終結,公司撤回上市申請。沒有上市成功的柔宇,在資金鍊方面開始吃緊。随後柔宇科技也被爆出已經欠薪半年左右,員勞工數已經從1800下降到了700等消息。

政府還是市場?誰來拯救柔宇

面對這種窘境,自2020年任柔宇科技獨董的劉姝威發文稱希望政府來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幫助柔宇科技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便開拓大陸柔性技術的應用市場。

然而資金短缺的背後還有更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最緻命的就是柔宇的“造血能力”被質疑。創立9年以來,柔宇的螢幕并未出現在任何一家主流手機廠商的産品中,自有品牌在公開管道難覓蹤影。其技術獨創性、量産能力以及獲客能力也開始遭到質疑。

資深IT網際網路分析師丁少将分析,首先柔宇選擇的就是一個技術和資本高度密集的産業賽道,回報周期長,并且前期需要的資金量很大。但是從市場層面的回報來看,B端的柔性電子解決方案尚未應用于任何主流手機廠商。其面向C端的消費者産品,銷量表現也一直平平。無論是B端還是C端,柔宇都缺乏客戶和銷量。燒錢卻又沒有形成規模的市場回報,最終導緻陷入艱難的現狀。

對于如何解決問題,丁少将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讓其研發的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技術被大家認可,形成一個産業共識,才有可能被市場看中。”

據了解,目前柔性螢幕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京東方、TCL科技、三星等公司主要拓展的多晶矽(LTPS)技術,市面上主要的折疊屏手機等産品幾乎都由這些公司供應;另一種則是柔宇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技術(ULT-NSSP)。

“目前京東方、TCL科技已經做得很好了,随着産業線的成熟優化,其價格也在下降。從市場角度來看,讓廠商放棄成熟的多晶矽技術,而選擇柔宇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技術,可能性不大。”丁少将分析道,“這時候請求政府幫助也是可行性比較大的選擇。”

圖檔來源:劉姝威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