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當我們在街頭巷尾、山林原野中,看見一些似曾相識的花朵時,那種可以脫口而出其名字的快樂,可能是最容易滿溢的。就好像不經意間遇到一個經年未見的舊友,既雀躍又懷念,有一種擡手推窗,看陽光灑瀉而入的暢意。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囿于相關知識的欠缺,對這些随處可見的花卉草木并沒有那麼熟悉。自然的廣博,往往令我們驚歎而神往:即便是路邊随處可見的柔嫩草芽,不經意間早已滿綴枝頭的點點繁花,也有着各自的形态特點、諸般變化,亦有其充滿可愛妙趣、意象文化的一面。與“人間草木”相知,從這個春天開始。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4月8日專題《尋花·迹》的B06。

「主題」B01丨尋花·迹

「主題」B02-B03丨沒有一個春天是相同的

「主題」B04-B05丨花迹 春日北京尋花地圖

「主題」B06丨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文學」B07丨 紮加耶夫斯基:世界是可知與不可知的統一體

「文學」B08丨《守衛生活》 城市到底屬于誰?

撰文|何安安

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燕園花事》,作者:汪勁武,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9年7月。

一個小筆記本、一把小尺子,再加上放大鏡和筆,這是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分類學專家、科普作家汪勁武為完成這本北大校園草木志而攜帶的考察工具。自1951年入北京大學植物系,汪勁武醉心于草木,已逾六十年。北大校園裡有桑樹、枸杞、酸棗、榆樹、油松,有牡丹、荷花和梅花,也有不少野菜和野草……書中,作者專門介紹了這些校園植物,以認識北大植物為目的,并普及植物科普知識,按照木本、花木、藥用植物、野菜、雜草和珍稀物種的順序介紹,每一種下寫三至五篇小故事,并附延展知識一篇,每篇故事三四百字間,植物的形态特點、觀賞特色、分布情況,娓娓道來,簡明生動,對讀者認識和觀賞北大植物而言,是極為實用的向導。

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我們身邊的野花圖鑒》,作者:[日]前田真由美,譯者:夏言,版本:雅衆文化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2年2月。

如何制作蒲公英咖啡、雞屎藤護手霜?如何用牽牛花玩吹氣球遊戲?哪裡可以找到狗尾草?荠菜有哪些小夥伴?哪種野花可以做成美味的小點心?平時生活中是不是見到很多眼熟的花花草草,但又叫不上名字?作為一本野花圖鑒,書中和植物的互動随處可見,在回答我們對于花草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同時,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時間軸介紹身邊常見的植物,收錄有100多種花草的超高顔值彩鉛手繪,對于想要開啟一場“識花之旅”的我們來說,這本清新、有趣的讀物可以成為入門選擇。

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北京野花》,編著:楊斧 楊菁,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

“野花”是一個帶有民俗色彩的傳統詞彙,并不是一個植物學上的術語,而是具有人類文化與物種的自然屬性相結合而産生的名詞。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北京有自然生長的被子植物1540種(含亞種和變種)以上,其中的野花種類十分豐富。作為一名植物學家,楊斧擁有豐富的野外植物經驗,對生在北京的野花有着特殊情結,女兒楊菁也自幼喜愛博物觀察,曾多次随父親到山林中觀察和拍攝野花。書中收載了北京地區自然分布的“野花”(被子植物中的蟲媒植物為主,兼顧風媒花中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種類)88科462種,按照植物分類系統(克郎奎斯特系統)科的位置排列,以實地拍攝的顯示花形态的原色照片為主,适當兼顧莖、葉和果實形态及生态環境,并對每種植物輔以文字說明。顯然,這些“野花”正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财富。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别手冊》(北京冊),主編:劉冰 林秦文 李敏,版本:商務印書館2018年4月。

在百花山路遇一株草本植物,花黃色,兩側對稱,蝶形,想要知道它的名字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手邊恰好有一本《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别手冊》(北京冊),這個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作為一本由植物分類學者為北京本土植物愛好者打造的戶外工具書,書中介紹了北京地區常見植物127科565屬1221種,約占北京維管植物總數的3/4,可為華北地區野外識别植物提供富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可讀性的參考(涵蓋京津冀、山西、河南、山東、内蒙古東南部、遼甯南部等地的常見種類)。對于普通人而言,這本書有助于大家認識、了解和分享植物世界的妙趣,進而激發人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植物的熱情。

流轉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間草木”

《風吹草木動》,作者:莫非,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

“樹葉總比一本書更厚實更深刻更新鮮。要是我們連鼻子底下的東西都沒有好好讀過,在圖書館裡,能看見什麼呢?活的‘知識’在早晨的草葉上,在中午的花蕊裡,在黃昏的漿果中。”有感于自然與文明之間日益巨大的裂痕,在《風吹草木動》這部“詩意的博物學著作”中,莫非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巧妙地結合含蓄隽永的現代詩歌、精緻典雅的博物随筆和細膩深切的逆光攝影圖檔,向我們展示了淩霄、蠟梅、天目瓊花、蘿藦、虞美人、海棠、玉蘭、銀杏、葫蘆、忍冬等數百種“人間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細微變化,以及它們在中國人生活中所呈現的美學情趣和文化意味。

《七十二番花信風》,作者:王辰 林雨飛,版本:商務印書館 2020年6月。

這是一本從現代植物學者的視角,去審視、挖掘、考證中國古代不同季節觀花賞花的獨幕喜劇集。自宋朝開始,大陸民間就有“花信風”一說,意在表達在某個節氣或者時令,某種花恰好開放或者繁茂,仿佛風帶來的開花的資訊。本書采用“花信風”一說,以二十四節氣貫穿全年,每節氣三候,依古意選取了該節氣或時令恰好開放的花。可說是以現代植物學的視角,遵循自然規律,為古人的“花信風”一說做了補全。每種花賦寫圖文一篇,将作者與植物相遇的故事娓娓道來,并講述植物名稱的古今流變、詩詞意象和文化意義,以及現代科學對這種植物的識别與闡釋。

《寓興:花木的圖像史》,作者:王中旭,版本: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1年1月。

北宋徽宗朝宮廷編撰的《宣和畫譜·花鳥叙論》認為,一幅好的花鳥畫需要具有“寓興”的特質:繪牡丹、芍藥需突出富貴之态,畫松竹梅菊要展現幽閑之情,都是将人的情感或品格遷移、投射到花木之上。該書的寫作建立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中旭參與主持、籌備2019年故宮博物院午門年度大展“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的基礎上,按時代與風格依次将花木畫的發展分為: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個部分。作者試圖從寓興這一觀察角度出發,呈現中國古代花木圖像演變的曆史,闡述其題材、風格、圖式之産生及演進,并始終注重将其置于花木文化演變的大土壤中。

《草木有心》,作者:津渡,版本: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丨知了 2021年8月。

這是一本以詩性筆觸抒寫的植物學筆記,從作者的童年回憶展開,以個人對植物的萌蘖、生長、開花、結果、凋謝等一系列過程的觀察為線索,将受到植物滋養的成長曆程和生命體悟娓娓道來。書中既有植物愛好者對花草外觀、生長習性等的描寫,也不乏遊子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簡筆勾畫,更有對人生的深度體驗和對生命循環往複的感悟與思考。這樣一本私人草木志,讓讀者認識到身邊草木可愛一面的同時,也對人、生命、世界這些宏大話題有了更多的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