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部分物種非法販運活動減少 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作者:地球村見聞錄
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部分物種非法販運活動減少 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肯亞馬賽馬拉一個野生動物園營地的象群。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今天釋出的2024年《世界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顯示,盡管全球範圍内做出了二十年的努力,但每年仍有400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成為販運的犧牲品。

報告總結了全球打擊偷獵的工作。有積極的迹象表明,由于大型販運網絡逐漸瓦解和主要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包括大象和犀牛在内的一些标志性物種的販運活動有所減少,但是對于成千上萬的受保護動植物來說,總體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毒罪辦執行主任瓦利(Ghada Waly)說:“野生動植物犯罪對大自然造成了難以言表的傷害,同時也危及生計、公共衛生、善治和地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規模與危害

報告研究了2015年至2021年期間在162個國家和地區所查獲的被販運動植物,最新資料表明,非法貿易影響到大約4000種動植物物種,其中約3250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報告所述期間,各國執法機構沒收了1300萬件物品,總重量超過1.6萬噸。

聯合國野生動植物犯罪預防專家表示,盡管野生動植物販運是導緻蘭花、多肉植物、爬行動物、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等衆多珍稀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但公衆往往對此視而不見。

據稱,非法販運是近期南非幾種多肉植物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它還導緻稀有蘭花大量枯竭,新發現的物種很快成為偷獵者和買家的目标。

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販運除了直接威脅物種數量外,還可能破壞脆弱的生态系統及其功能,特别是削弱其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此外,近幾十年來,人類和動物健康專家一直對野生動植物貿易帶來的疾病風險表示擔憂,包括活畜、植物和野生動物産品(包括野味)向人類直接傳播疾病,以及對野生動物種群、生态系統和食品生産系統的更廣泛威脅。

重重阻礙

對2015年至2021年期間緝獲的超過14萬種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分析表明,從亞馬遜到金三角(大緻包括緬甸東北部、泰國西北部和寮國北部),強大的有組織犯罪集團不斷侵襲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統,其中聯系錯綜複雜。跨國犯罪網絡覆寫了貿易鍊的各個階段,包括出口、進口、中介、儲存、育種和銷售。

報告指出,販運者不斷調整其方法和路線,以逃避偵查和起訴,利用監管漏洞和執法薄弱環節。腐敗進一步加劇了動植物的困境,官員們往往對違法行為視而不見。不僅如此,野生動植物犯罪案件很少以腐敗罪起訴,使犯罪者得以逃脫懲罰。

瓦利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對販運鍊的供需雙方采取強有力、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努力減少犯罪動機和利潤,并加大對資料、分析和監測能力的投資。

仍有希望

報告還指出,在過去十年中,對大象和犀牛等物種的偷獵、緝獲量和市場價格均大幅下降。

最新分析表明,針對供需雙方的綜合戰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還必須與更高的政策關注度、更嚴格的市場監管以及針對主要販運者的執法行動相結合。

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部分物種非法販運活動減少 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部分物種非法販運活動減少 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