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陶山老街: 守護“運河文化”的記憶

作者:邯鄲新聞網

編者按:民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作為有着八千年文化、三千年建城史的古城邯鄲,其内部擁有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美輪美奂的古鎮街區、精妙的非遺技藝、穿越時光的文化遺産流動着神韻,在新時代也熠熠生輝。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省委宣傳部關于開展“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的要求,今天起,本報推出專欄,将圍繞文物古迹發現、名城名鎮古村古街保護、非遺保護傳承、文明交流互鑒等内容,多元度立體式報道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展示我市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和深厚文化底蘊。

文化中國行|陶山老街: 守護“運河文化”的記憶

王占元宗祠

曲轉迂回,行至巷深。每當走進館陶縣陶山老街,人們就會被這裡的一磚一瓦深深吸引。作為現代館陶縣城發展的“原點”,随着城市發展中心的轉移,曾經輝煌的陶山老街如今漸漸淹沒在嘈雜的市井之間,明代古棚、民國上将大牌坊……許多遺迹也已難覓蹤迹,這條繁華街巷逐漸蒼老而冷清。

然而,轉機出現在今年3月,館陶縣陶山老街成功入選省級曆史文化街區,為這個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老街帶來了新的發展希望。

當“老傳統”遇到“新舉措”,當“老記憶”邂逅“新鄉愁”,如何把老街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迹、儲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近日,記者前往館陶,實地探尋老街繁榮過往,親身感受其如何重煥新機。

文化中國行|陶山老街: 守護“運河文化”的記憶

張玉興對陶山老街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介紹。

底蘊深厚

老城的共同記憶

陶山老街,是館陶人民對位于縣城東南角“南館陶”老城的稱呼。這裡的每一棟建築都深深镌刻着館陶曆史發展的痕迹。

行走在老街,街道兩側前商後宿連綴成片,來來往往的居民都能說上幾句關于老街的故事……

“老街這一片真是因水而興,小時候這裡的水運還非常發達,但要問什麼時候興起的,那年代可就更久遠了。”館陶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三級主任科員張玉興介紹,老街的興盛,離不開元朝建立的“站赤”系統。

那時,由于南館陶地處南北方向的運河水運,以及聯系東西方向大路陸運的交會點上,于是便成為了水陸兼有的水馬驿,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彙集在此,而随着後期發展,到明清時期,每年秋季在衛河水漲之時都會形成“船行如梭,欸乃相接”的壯觀景象,南館陶一帶也逐漸形成運河商業重鎮。

“有史料記載,那時候在驸馬古渡碼頭上,等待裝卸的船隻貨物裝卸量在200萬斤以上。”順着張玉興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坐落在陶山老街東側的中國隋唐大運河的流經地,曆史上這裡作為聯接中原、冀南、魯西的重要運河支流,而如今河面雖早已沒有來往船隻的痕迹,但因其興起的陶山老街卻似乎無聲叙說着當時的繁盛。

“可以說,陶山老街承載了館陶政治、經濟、曆史文化和運河發展演變的過程,是運河重鎮、館陶興衰的見證。隻是……”張玉興話鋒一轉,惋惜地說道,“近年來,由于歲月的侵蝕,以及縣城主城區的搬離,陶山老街已逐漸衰落,許多在曆史上有着較大名氣和重要影響的建築,正在慢慢破損乃至消失。”

于是,陶山老街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及重建迫在眉睫,而這也成為一批批當地文旅工作者的心頭要事。

修舊如舊

保護文化肌理

夏日的上午,青石磚灰牆面畫就了一幅别樣的古城美景,長長的巷口深處點綴了一抹青綠,在烈日下投射出一小片清涼的陰影。

漫步街巷内,不似新城區的熱鬧活潑,這裡的時光仿佛慢了下來。窄窄的道路上不時有人騎車穿過,留下一陣清脆的鈴聲。老人坐在家門口,一邊擇菜,一邊拉着家常。

“随着城市中心的轉移,老街的原住居民逐漸減少,很多房屋因為廢棄變得破敗不堪,但這其中,很多建築包含豐富的曆史資訊,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以,我們進行了搶救性保護。”館陶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劉軍鋒介紹,多年來,他們按照“整體保護、修舊如舊、尊重曆史、慎用市場”的方針,對裡面的3處文物保護機關以及5處曆史建築進行重點保護修繕工作。

而修繕的第一步,是要保留建築風貌的最大特色,修舊如舊。劉軍鋒介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王占元故居進行修繕時,前期根據大量史料以及照片,對其鋪地、門窗、梁柱等各個部件的色彩、尺寸、樣式,進行定量測繪并橫向對比,進而最終确定了修繕方案。

“修複院牆的青磚,有一部分是用其自身留存的,還有一部分是根據史料上的記載,采用老工藝燒制而成的新材料。”劉軍鋒告訴記者,老街古建的修複并不是“仿古”甚至“以假亂真”,而是通過适當“留痕”,儲存其曆史程序中的資訊。

在該理念的指引下,這裡的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後,仍能看到其頗具清末民國時期的建築特色,比如獨特的“明三暗五兩甩袖”布局形式;“基高牆厚、裱磚内夯、脊頂為主、窄門橫窗”的鄉土建築特色;木制格栅和木制的雕刻花紋,影壁、屋檐、門樓等雕刻精美,建築更顯玲珑剔透。

從一街識一城,再聯想一段曆史,親手觸摸風格迥異的老建築,其雕花的木窗棂和磨得锃亮的門闆台階,在古樸和厚重中無不彰顯其歲月悠悠。

“近年來,我們在努力保護傳統風貌的基礎上,讓老街留下一些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劉軍鋒說道。

繡花功夫

老街重煥新機

“1000米,正常步行隻需10分鐘,可在未來的陶山老街曆史文化街區裡,卻需要近1小時才能走完。”提起未來曆史街區的發展,館陶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高玉良早有展望。

在他看來,不少地方在開發曆史街區文旅資源時,将原住民全部遷出,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開發古街區,令它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隻有當地居民與古街和諧共生,才是古城小巷遊的最大魅力。

“曆史街巷保護與居民生活改善是一體兩面。居民的生活也是文化遺産的一部分,未來曆史街區建成之後,既可以看到遊客走進展館遊玩,也可以看到最道地的市井生活,居民們悠閑地散步、健身、閑聊。”高玉良介紹,在秉承保護第一的前提下,曆史街區中的居民同樣應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

通過一天的走訪,一幅老街煥發新顔的畫卷在記者眼前浮現:漫步在陶山老街曆史文化街區内,青磚灰瓦和汩汩流淌的清泉,無聲訴說歲月的凝重和滄桑,诠釋着老街豐富的内涵;在人民法院舊址、房管所舊址、供銷社舊址等曆史建築前,人們置身其中,重溫峥嵘歲月;特色民宿、主題餐飲等文旅消費場景在這裡逐漸“誕生”;館陶黑陶制作技藝、糧食畫、銅版畫、四股弦、皮影等民間文化藝術體驗、非遺技藝傳承等文創活動吸引遊客們應接不暇……

“我們後期規劃了幾條研學精品遊路線,串聯起大運河文化、商賈文化和人居文化等重要景點。”高玉良告訴記者,在未來規劃裡,他們始終秉承既要保護老街的物質實體,又注重傳承老街的曆史文脈的理念,進而真正讓老街實作老而彌新,煥發新顔。

守住一條老街,傳承一方古城。眼下,随着陶山老街成功申報省級曆史文化街區,老街重新走進了城市的發展視野。我們相信,未來,這裡會憑借其濃厚的曆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八方來客,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遺産保護與城鄉建設相得益彰的動人故事,也會持續上演。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薛雅蘭/文 邱勇慧/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