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中国行|陶山老街: 守护“运河文化”的记忆

作者:邯郸新闻网

编者按:民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作为有着八千年文化、三千年建城史的古城邯郸,其内部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美轮美奂的古镇街区、精妙的非遗技艺、穿越时光的文化遗产流动着神韵,在新时代也熠熠生辉。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的要求,今天起,本报推出专栏,将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展示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文化底蕴。

文化中国行|陶山老街: 守护“运河文化”的记忆

王占元宗祠

曲转迂回,行至巷深。每当走进馆陶县陶山老街,人们就会被这里的一砖一瓦深深吸引。作为现代馆陶县城发展的“原点”,随着城市发展中心的转移,曾经辉煌的陶山老街如今渐渐淹没在嘈杂的市井之间,明代古棚、民国上将大牌坊……许多遗迹也已难觅踪迹,这条繁华街巷逐渐苍老而冷清。

然而,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馆陶县陶山老街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街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

当“老传统”遇到“新举措”,当“老记忆”邂逅“新乡愁”,如何把老街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近日,记者前往馆陶,实地探寻老街繁荣过往,亲身感受其如何重焕新机。

文化中国行|陶山老街: 守护“运河文化”的记忆

张玉兴对陶山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介绍。

底蕴深厚

老城的共同记忆

陶山老街,是馆陶人民对位于县城东南角“南馆陶”老城的称呼。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深深镌刻着馆陶历史发展的痕迹。

行走在老街,街道两侧前商后宿连缀成片,来来往往的居民都能说上几句关于老街的故事……

“老街这一片真是因水而兴,小时候这里的水运还非常发达,但要问什么时候兴起的,那年代可就更久远了。”馆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张玉兴介绍,老街的兴盛,离不开元朝建立的“站赤”系统。

那时,由于南馆陶地处南北方向的运河水运,以及联系东西方向大路陆运的交会点上,于是便成为了水陆兼有的水马驿,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汇集在此,而随着后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每年秋季在卫河水涨之时都会形成“船行如梭,欸乃相接”的壮观景象,南馆陶一带也逐渐形成运河商业重镇。

“有史料记载,那时候在驸马古渡码头上,等待装卸的船只货物装卸量在200万斤以上。”顺着张玉兴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坐落在陶山老街东侧的中国隋唐大运河的流经地,历史上这里作为联接中原、冀南、鲁西的重要运河支流,而如今河面虽早已没有来往船只的痕迹,但因其兴起的陶山老街却似乎无声叙说着当时的繁盛。

“可以说,陶山老街承载了馆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运河发展演变的过程,是运河重镇、馆陶兴衰的见证。只是……”张玉兴话锋一转,惋惜地说道,“近年来,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县城主城区的搬离,陶山老街已逐渐衰落,许多在历史上有着较大名气和重要影响的建筑,正在慢慢破损乃至消失。”

于是,陶山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重建迫在眉睫,而这也成为一批批当地文旅工作者的心头要事。

修旧如旧

保护文化肌理

夏日的上午,青石砖灰墙面画就了一幅别样的古城美景,长长的巷口深处点缀了一抹青绿,在烈日下投射出一小片清凉的阴影。

漫步街巷内,不似新城区的热闹活泼,这里的时光仿佛慢了下来。窄窄的道路上不时有人骑车穿过,留下一阵清脆的铃声。老人坐在家门口,一边择菜,一边拉着家常。

“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老街的原住居民逐渐减少,很多房屋因为废弃变得破败不堪,但这其中,很多建筑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馆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刘军锋介绍,多年来,他们按照“整体保护、修旧如旧、尊重历史、慎用市场”的方针,对里面的3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修缮工作。

而修缮的第一步,是要保留建筑风貌的最大特色,修旧如旧。刘军锋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王占元故居进行修缮时,前期根据大量史料以及照片,对其铺地、门窗、梁柱等各个部件的色彩、尺寸、样式,进行定量测绘并横向对比,从而最终确定了修缮方案。

“修复院墙的青砖,有一部分是用其自身留存的,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采用老工艺烧制而成的新材料。”刘军锋告诉记者,老街古建的修复并不是“仿古”甚至“以假乱真”,而是通过适当“留痕”,保存其历史进程中的信息。

在该理念的指引下,这里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后,仍能看到其颇具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比如独特的“明三暗五两甩袖”布局形式;“基高墙厚、裱砖内夯、脊顶为主、窄门横窗”的乡土建筑特色;木制格栅和木制的雕刻花纹,影壁、屋檐、门楼等雕刻精美,建筑更显玲珑剔透。

从一街识一城,再联想一段历史,亲手触摸风格迥异的老建筑,其雕花的木窗棂和磨得锃亮的门板台阶,在古朴和厚重中无不彰显其岁月悠悠。

“近年来,我们在努力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让老街留下一些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刘军锋说道。

绣花功夫

老街重焕新机

“1000米,正常步行只需10分钟,可在未来的陶山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里,却需要近1小时才能走完。”提起未来历史街区的发展,馆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玉良早有展望。

在他看来,不少地方在开发历史街区文旅资源时,将原住民全部迁出,以完全商业化的方式开发古街区,令它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当地居民与古街和谐共生,才是古城小巷游的最大魅力。

“历史街巷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是一体两面。居民的生活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未来历史街区建成之后,既可以看到游客走进展馆游玩,也可以看到最地道的市井生活,居民们悠闲地散步、健身、闲聊。”高玉良介绍,在秉承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同样应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通过一天的走访,一幅老街焕发新颜的画卷在记者眼前浮现:漫步在陶山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青砖灰瓦和汩汩流淌的清泉,无声诉说岁月的凝重和沧桑,诠释着老街丰富的内涵;在人民法院旧址、房管所旧址、供销社旧址等历史建筑前,人们置身其中,重温峥嵘岁月;特色民宿、主题餐饮等文旅消费场景在这里逐渐“诞生”;馆陶黑陶制作技艺、粮食画、铜版画、四股弦、皮影等民间文化艺术体验、非遗技艺传承等文创活动吸引游客们应接不暇……

“我们后期规划了几条研学精品游路线,串联起大运河文化、商贾文化和人居文化等重要景点。”高玉良告诉记者,在未来规划里,他们始终秉承既要保护老街的物质实体,又注重传承老街的历史文脉的理念,从而真正让老街实现老而弥新,焕发新颜。

守住一条老街,传承一方古城。眼下,随着陶山老街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老街重新走进了城市的发展视野。我们相信,未来,这里会凭借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八方来客,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也会持续上演。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文 邱勇慧/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