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堅持26年輔導殘障人士寫作,創下出版39本書的奇迹

近日,随着新書《半邊翅膀》《遇見溫暖》的出版,張大諾義務輔導殘障人士出書已達到39部。張大諾花費26年幫助近40位殘障人士寫作,在國内出版史上,這更是一個獨特而又溫暖的存在。

多年來,張大諾常常會望着窗外的萬家燈火,他說,萬家燈火中可能會有殘障孩子,更有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的父母,“我總是在心裡默默說,孩子别着急,你爸媽給你買的這本書,會陪你一輩子。”而他一直緻力于出那本陪“你”一輩子的書。

他堅持26年輔導殘障人士寫作,創下出版39本書的奇迹

殘障人士出的書

一封來信讓他變成寫作老師

在張大諾的書櫃裡,《假如我能行走三天》《雲上的奶奶》《夢想在110厘米之上》《我的左手扶住你的右手》等39本書排列整齊,其中《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獲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夢想在110厘米之上》已被改編成勵志電影,《雲上的奶奶》拍成電影後還獲了獎。

張大諾有記者、編輯、作家等多種身份,從1996年起,一個偶然機會讓他成為殘障人士的寫作老師。當年,張大諾還是黑龍江廣播電視報編輯,一封讀者來信讓他緊張了起來。寫信人張雲成隻有18歲,因身患肌無力等多種疾病而痛苦不堪。他在信裡提到,他要死了,但有個遺憾,想寫本書當作家。張雲成在信裡流露了輕生念頭,張大諾決定先穩住他、哄住他,在回信中,張大諾說,自己可以輔導寫書。

他堅持26年輔導殘障人士寫作,創下出版39本書的奇迹

張大諾

張雲成隻上過半天學,上午去感冒了,下午回了家,但他哥哥教過他漢語拼音,他于是利用《新華字典》學習認字,一面報紙要幾個月才能認完字,而這股韌勁正是張大諾看重的。更令張大諾震撼的是,當張雲成花費一個小時從炕下爬到炕上,他還寫過一句話:“在那一刻,我覺得我征服了全世界。”張大諾于是開始幫助進行寫作素材梳理,比如張雲成第一次學漢語拼音的情景,第一次把筆拿起來的時刻等等。張雲成寫完一部分,張大諾再修改,如此循環往複,5年時間完成了17萬字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這部書後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獲了“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讓張大諾沒想到的是,很多肌無力患者家庭将這本書當成重要的心靈支撐,一位山東男孩正是看了這本書改變了輕生的想法,他決定要像張雲成一樣好好活下去。張大諾此時也發現,腦癱、癱瘓等許多殘障人士都在想方設法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命運的人寫的書,但他們找不到。與此同時,那些克服身體殘疾的生命勇士們又受制于文字水準有限、缺乏系統訓練等條件,很多勵志故事是以埋沒在了人間。

張大諾決定幫助殘障人士系統出書是從2008年開始的,他先是從腦癱、盲人、聾人、白化病、癱瘓、侏儒症等不同領域找到一位作者。後來,他又發現有的殘疾朋友不敢去想考大學,于是專門指導作者寫他如何以殘障身體考上大學,有的不敢談戀愛,就找殘疾朋友寫指導婚姻的書。逐漸地,張大諾輔導的寫作題材開始愈發豐富了起來。

走出痛苦的過程才是書寫重點

26年來,張大諾通過電話、QQ群、微信群指導寫作。他說,2008年至2012年,每天早上六點至晚上十點都是其輔導時間,全年休息時間隻有四五天。

張大諾從2003年起正式開始收學生,至2008年底,他已建立起近40人的學生隊伍,此時其各自作品已經寫了将近一半或一半以上,“我如果全程指導他們,這些書有可能在3至5年内全部出來,形成500萬字規模,這對我而言非常有誘惑力。”于是,當年底,張大諾經過兩個月的抉擇,辭去了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的職業,專心輔導自己的學生寫作。

這些學生的平均教育程度隻有國小、國中,但張大諾并未是以而降低文字要求,“個别的稿子打回去15遍,最後通過隻有800字。”他還在多年“教學”中探索出一條獨特經驗:學生們各個經受疾病折磨,他們剛開始寫悲傷的事情根本刹不住。而張大諾說:“你們寫這些書是要救人的,讀者看重的并不是你們痛苦的過程,而是你們在痛苦狀态下如何走出來的過程。”是以,他制定了不成文的規定:痛苦的過程最多寫兩萬字,如何走出來則要寫五六萬字。

張大諾說,他的學生重新回望走出痛苦的過程,更是再次自我拯救的過程,“一個人在将近一兩年内,梳理自己是如何強大的,是如何有力量的,是如何走出痛苦的,寫作過程中,會讓他們再次強大起來。”

張大諾并非隻是通過語音和文字與學生交流,他還走進了這些學生的真實生活,被一個個場景感動、震撼,“我一不小心看了他們走出痛苦的過程,感受了他們的生活,會覺得自己那點事根本不叫事。”他說,自己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滋養和快樂。

39本書撐起他們的一片天

寫作給殘障人士帶來的力量的确是巨大的。39本書,撐起了他們的一片天,他們的生命從此不同。

來自吉林農安縣的李占彬患有腦癱後遺症,2015年前後與張大諾相識,成為一名學習寫作的學生。他回憶說,張老師先讓他口述一個章節,内容可行,他再動筆,經過不斷修改後,再進入下一章。李占彬曾經統計過,張大諾前前後後打過的輔導電話有1500分鐘,最終,他花一年半時間完成了《夢,始于左手》。

他堅持26年輔導殘障人士寫作,創下出版39本書的奇迹

李占彬

丁傳紅來自吉林通化,14個月大時因病導緻雙下肢癱瘓,今年46歲的她說:“30多歲前都是靠母親背,後來才坐上了輪椅。”2008年底,丁傳紅得知張大諾輔導殘障人士寫書,輾轉要到了他的郵箱位址,“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寫這封信,因為多年來我和外界沒有什麼交流和連接配接。”但她很快收到了回複,還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電話,那幾天張大諾每天都會給她打電話,生活、家人、日常瑣碎,什麼都聊。五六天後,張大諾向她攤了牌:“有沒有想過寫一本書,我可以指導你。”丁傳紅上過幾年學,但因為姐姐出嫁無法背着她上學,她隻能辍學在家。兒時的她孤身一人,曾有過模模糊糊的寫作夢想,她于是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但丁傳紅隻上過國小三年級,段落、标點、主題,什麼都不懂。她說:“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因為不會走路而哭泣,但因為自己寫不好而哭了好幾場。”經過不斷的磨練,丁傳紅已經出版了《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遇見溫暖》兩本書。她的生活也因寫作獲得了改變,當地政府給了她一套廉租房,丁傳紅離開了常年不見陽光的小屋,“我的家裡,現在滿床都是陽光。”

他堅持26年輔導殘障人士寫作,創下出版39本書的奇迹

丁傳紅

來自蘇州的錢敏丹因患有脊髓型肌萎縮症,隻能全天躺在床上,隻有外出才坐上輪椅。但她正在進行第二本書的寫作,她說,要把她這十年來到處演講、為來訪者做心理咨詢的經曆寫在書中。而張大諾仍然是她新書的輔導老師。

早在2009年底,錢敏丹師從張大諾寫作,一個清晨,她因寫不出來發了一條短信給老師,她至今記得老師打來的電話有汽車報站的聲音,還有走路時發出的沉重呼吸聲,“我當時想,我何德何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錢敏丹此後出版了《活着的100個理由》,她的生命從此煥發出光彩,她經過艱苦努力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接待許多心靈飽受痛苦的來訪者,更将張大諾傳遞給她的大愛傳遞給了更多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