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阿富汗檔案》作者:美國缺乏承認正在輸掉戰争的勇氣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1975年4月的河内與2021年8月的喀布爾都象征着一個大國應該避免的一切:恐懼、混亂,還有可悲的徒勞。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擁有幾乎世界上最強大的智囊支援,卻為何會反複遭遇這樣的悲劇?

對于2021年結束的阿富汗戰争,美國記者克雷格·惠特洛克(Craig Whitlock)表示,從小布什以來的連續三屆美國政府中,對美國在阿富汗存在的現實評估都被壓制了。事實上,與表面上看到的絕對力量優勢截然相反,美國政府在對公衆撒謊,缺乏“承認美國正在慢慢輸掉戰争的勇氣”。

惠特洛克供職于《華盛頓郵報》,負責報道五角大樓和美國國家安全。他長期關注美國的反恐戰争以及“9·11”事件後美國的中東軍事戰略,曾多次随美國進階軍官前往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進行報道。2016年夏天,惠特洛克聽聞一個“不知名的聯邦機構”——阿富汗重建特别監察辦公室(SIGAR)正在推進一個名為“汲取教訓”的采訪項目,旨在檢視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政策,以便未來不會重蹈覆轍。惠特洛克向SIGAR提出申請,要求獲得“汲取教訓”采訪項目的底稿、筆記和錄音。

“我認為公衆有權利知道政府内部對戰争的批評——這是永不磨滅的真相。”惠特洛克寫道。在幾番波折獲得“汲取教訓”項目的采訪記錄後,他又獲得了曾發動阿富汗戰争的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超過1萬頁的“雪片”檔案。基于這些檔案,惠特洛克寫下了揭露美國如何陷入一場漫無目的的戰争,又如何對公衆粉飾失敗真相的《阿富汗檔案》。

專訪|《阿富汗檔案》作者:美國缺乏承認正在輸掉戰争的勇氣

《阿富汗檔案》,(美)克雷格·惠特洛克著,陳小遷、張文鬥譯,中信出版社,2022年3月 本文圖均為 中信出版社 供圖

《阿富汗檔案》的标題與洩露越南戰争内部故事的“五角大樓檔案”相呼應,揭露了美國在阿富汗戰争中的諸多失誤。惠特洛克所獲得的資料涵蓋了美國過去20年來在阿富汗沖突和治理整個過程中的核心領域。從美國幹預如何從軍事參與轉變為将阿富汗重建為“現代國家”這一基本命題開始,惠特洛克指出,美國的失敗包括為阿富汗帶來的普遍腐敗、大規模鴉片貿易,以及未能建立可行的安全保障機構。

惠特洛克書中着重指出了美國在阿富汗最大的問題:從沒搞清楚“到底誰是壞人”。“美國不知道自己在阿富汗做了什麼,缺乏實用的戰争戰略,也不了解阿富汗的文化和社會。”惠特洛克認為,美國曆屆政府對阿富汗戰争設定的目标模糊且不一,也讓一線作戰的将領和士兵感到困惑而沮喪。

惠特洛克還使用大量筆墨叙述了美國的巨額财政支出如何助長阿富汗的腐敗。“在美國提供資助的20年裡,将阿富汗轉變為現代化國家這一‘命途多舛’的行動,在資金投入方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惠特洛克指出,一開始,在阿富汗人最需要幫助時,布什政府始終十分吝啬,但後來,奧馬巴政府通過向阿富汗提供過剩的援助進行了“過度補償”,進而産生了一系列無法解決的新問題。“自始至終,重建努力都因傲慢、無能、官僚内讧和計劃混亂而步履維艱。”

從2006年開始,塔利班開始在阿富汗卷土重來,美國國内開始出現了大量對局勢重新評估和政策調整的反思。但這些逆耳的聲音——也是《阿富汗檔案》中的大部分細節,被政策制定者忽略了,“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列火車以慢動作撞車”。

專訪|《阿富汗檔案》作者:美國缺乏承認正在輸掉戰争的勇氣

這本書的結尾是2021年4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9月從阿富汗撤軍之時。“什麼時候才是離開的合适時機呢?再過一年,兩年,還是十年?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離開呢?”拜登在白宮說道,“對于這些問題,我沒有聽到任何好的答案。如果你不能回答,我看,我們就不待在這兒了。”

自拜登宣布這個決定,已有整整一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執政,也已半年有餘。雖然迄今依然沒有任何國家公開承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合法性,但上個月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與塔利班執政下的阿富汗建立正式聯系。

阿富汗的曆史,注定應交由阿富汗人民書寫,惠特洛克也如此認為。但他希望用《阿富汗檔案》這本書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打一劑疫苗”。“軍事和政治上司人共謀的沉默,讓他們避免了被問責,同時也回避了本可以改變結果或縮短沖突時期的重新評估。”這是該書在謊言面前所展現出的“正義”所在。

近日,《阿富汗檔案》一書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惠特洛克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書面采訪。部分采訪實錄整理如下,以飨讀者。

能否獲勝已是巨大政治壓力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寫道,多年來,美國向官員和政界人士保證,阿富汗的事情正在向前發展,戰争将會取得勝利。但與此同時,包括國防部長在内的美國官員、外交官和發展工作者在他們的内部檔案中都悲觀地坦言:事情沒有按照應有的進展進行。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巨大的反差?我們應該從美國在阿富汗的20年經曆當中吸取什麼教訓?

克雷格·惠特洛克:政府官員總是會在戰時的公開發言中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改變或是粉飾。但“阿富汗檔案”的不同尋常和驚人之處在于,美國官員私下表現得直率而敢于批評。一些進階将領和外交官坦言,美國不知道自己在阿富汗做了什麼,缺乏實用的戰争戰略,也不了解阿富汗的文化和社會。包括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内的美軍方官員都承認,他們“不知道誰是壞人”。換句話說,他們要花很大功夫才能識别誰是敵人。這些美國阿富汗政策的負責人對于無能和失敗的坦誠,與美國公衆幾十年來的所見大相徑庭。

專訪|《阿富汗檔案》作者:美國缺乏承認正在輸掉戰争的勇氣

公共和私人評估之間存在差異的一個原因在于,是否能在阿富汗獲勝已經成了一種巨大的政治壓力。與美國在越南和伊拉克的戰争不同,絕大多數美國群眾都贊成布什總統2001年作出的在阿富汗開戰的決定。起初,美國公衆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是必要且正當的。這是一場應對“9·11”事件的自衛戰争,美國人希望確定“基地”組織未來無法從位于阿富汗的總部發動類似襲擊。此外,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到2001年底塔利班下台時,美國已經在阿富汗取得了勝利。但結果卻是,美國政治和軍事上司人越來越難以公開承認他們正在逐漸輸掉一場美國人民認為他們已經赢了的戰争。

此外,美國的軍事指揮官擔心,如果他們在公開場合坦誠地讨論戰争中的挫折和失敗,他們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官職。我在書中描述了2008年至2009年擔任美國和北約駐阿富汗部隊最高指揮官的美國陸軍上将大衛·麥基爾南的遭遇。在麥基爾南公開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戰争進展的悲觀聲明後,時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解除了麥基爾南的指揮權。美國上将在戰時丢掉工作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在麥基爾南之前,最後一位在沖突期間被解雇的美軍最高指揮官是陸軍上将麥克阿瑟,1951年,他在北韓戰争期間被杜魯門總統免職。

“我們就是那些有錢人”

澎湃新聞:你的書還揭示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财政援助助長了阿富汗的腐敗現象。事實上,世界銀行等一些國際機構在提供貸款或是援助時,都會評估受援國的情況,前提條件往往會包括善政、避免腐敗等。但美國為什麼在腐敗未得到任何遏制的情況下向阿富汗投入這麼多資金?

克雷格·惠特洛克:作為加強阿富汗政府和阿富汗安全部隊能力的新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為阿富汗的發展項目投入了最多的資金。2009年12月,奧巴馬宣布向阿富汗派遣10萬美軍的增援部隊,并且增加數十億美元的發展項目支出。但是奧巴馬急于看到結果,他希望在18個月内就開始撤出這些增援部隊,是以奧巴馬政府也知道扭轉戰局的時間視窗期很短。結果造成,美國政府在沒有真正評估這些項目是否值得推動的情況下就将資金投入開發。

專訪|《阿富汗檔案》作者:美國缺乏承認正在輸掉戰争的勇氣

在“阿富汗檔案”中批評這種做法的不乏像美國陸軍中将道格拉斯·盧特這樣的人——他在布什和奧巴馬政府期間負責監督阿富汗戰争政策。“偶爾,好吧,我們可以超支。”盧特說,“我們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可以把錢投入一個無底洞,銀行也不會破産。但我們應該嗎?我們就不能對此更理性一點嗎?”

正如你所指出的,美國的大量财政援助隻會加劇阿富汗的腐敗問題。“基本假設是,腐敗是阿富汗的問題,而我們就是解決方案。”阿富汗問題專家、奧巴馬政府時期國務院進階顧問巴内特·魯賓表示,“但腐敗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金錢——而我們就是那些有錢人。”

澎湃新聞:去年,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恐怖主義是戰争的一種工具,不是一種可以反對的東西。它不是一種意識形态,不是一個國家。它是一種手段,一種暴力手段。你真的無法有效地反對一種手段。”你怎麼看待他所說的話?如果時間回到2001年,你認為對美國來說更好的選擇是什麼?

克雷格·惠特洛克:正如《阿富汗檔案》所表明的,美國一直在掙紮着明确界定在阿富汗的目标,以及敵人是誰。起初,在2001年,敵人是誰很明顯:“基地”組織。本·拉登的“基地”組織1996年正式向美國宣戰,在1998年襲擊了美國駐東非大使館,2000年襲擊了葉門的科爾号航空母艦,2001年9月又襲擊了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

美國最初成功地對“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總部采取了軍事行動。到2002年4月,阿富汗的大多數“基地”組織上司人和戰鬥人員都已戰死、被俘或逃離阿富汗。然而,自那之後,美國失去了在阿富汗的目标。它慢慢地卷入了一場戰争,敵人不再主要是“基地”組織,而是塔利班和其他叛亂組織。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美國在阿富汗與塔利班進行了一場戰争——盡管塔利班并沒有直接參與2001年9月11日的那場恐怖襲擊。

責任編輯:張無為 圖檔編輯:樂浴峰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