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在抖音,“人文清華”稱得上知識含量最高的帳号之一。

曆史學家彭林、汪晖、張國剛,社會學家李強,經濟學家李稻葵、白重恩、江小涓,法學家張明楷、崔建遠,哲學家陳來、萬俊人,教育學家謝維和、石中英,古文字學家黃德寬,電影評論家尹鴻,文學家格非,雕塑家曾成剛……這些學者的聲音吸引了350萬抖音網友的關注,也使“人文清華”真正架設起了一座觀衆與知識殿堂之間的橋梁。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我們做的是連接配接者的工作。”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人文清華”講壇制片人、主持人張小琴說。社交媒體這一公共媒介,使學者與公衆直接交流成為可能,而“人文清華”各種内容在抖音等平台的廣泛傳播,将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

2022年4月,在抖音上的使用者數超過350萬之後,“人文清華”決定與抖音攜手推出《清華·訪談錄》,通過對學者的深度訪談,更系統地呈現他們的人生經曆、學術經曆、在各個時期的學術發現和重大貢獻,以及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對重大社會問題的思考。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将講述建築如何服務人,以及這種理念在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中的應用;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将帶領觀衆了解國際關系的基本原理和未來世界的國際秩序;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将探究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社會學家景軍教授将講述他多年田野調查的故事和他對移民、醫療、養老等問題的思考;而深度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程序的經濟學家江小涓,将講述她對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深入了解。

每個訪談都關系國計民生,每個訪談也都讓張小琴“感覺被照亮”。以下是張小琴的自述,關于“人文清華”台前幕後的故事,關于她作為新聞與傳播領域研究者對新媒體的思考,關于文化傳播者的使命,也關于那些“被照亮”的瞬間。

以下為張小琴自述:

“‘人文清華’的全媒體傳播”

上世紀20年代,清華的17個系中有10個是人文社科類,一代大家奠定了清華的人文基礎。近二三十年,清華的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藝術學科迅速發展,延續清華學統并卓有建樹。進入新百年,清華大學如何打造人文新格局?在“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發展目标下,2016年1月“人文清華”講壇開啟。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開壇演講中提出構想,讓清華的新人文之光穿透校園、影響社會。是以“人文清華”項目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面向大衆的社會化傳播項目,以“興清華之人文,啟國家之精神”為目的,承擔大學的社會責任。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但是,社會是什麼,街上的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你不可能随便抓到一個人就去影響人家,要靠傳播平台。作為一個嚴肅的文化内容生産者,我們不奢望會自然得到公衆喜愛,也無法預設自己适合哪些傳播平台,而是做最廣泛的傳播,以優質内容吸引使用者、聚集使用者。

“人文清華”的内容多樣,傳播鍊條也很長,我們稱之為“全媒體、全流程、全品類”的内容生産與營運。全媒體、全品類,就是面向目前所有的媒介類型,制作相應品類的産品,包括大型直播、超短視訊、短視訊、中視訊、長視訊、圖文、播客、圖書等,向主流媒體、網絡媒體、社會化媒體,也向線下的直接聽衆、直接讀者進行廣泛傳播;全流程,就是從策劃到營運的所有流程都出産内容,不做宣傳,隻做内容,但随時傳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抵達更多的人。

經過6年多持續不斷的輸出,一個“人文清華”全媒體全品類傳播矩陣逐漸建立起來,可統計的直播、視訊、圖文綜合觀看和閱讀量接近10億人次,還有很多自發傳播的内容。2017年《人民日報》曾報道“人文清華”講壇“讓人文思想浸潤大學校園,影響社會”,今天可以說已經初步達成。

在這個影響過程中,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訊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短視訊的作用更加顯著。

“短視訊像輕騎兵”

很多人批評短視訊使人們的時間碎片化了,我倒不這麼認為。2009年我與學生合寫過一本《手機:個人移動多媒體》的專著,我們将手機放到人類交流行為的曆史長河中去看,很多研判現在看也還是準确的。比如手機會從通訊工具變成移動多媒體,也會越來越貼近人本身的需要。一方面,它确實使人們的時間碎片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碎片化時間得到有效使用。關鍵不在于短視訊本身,而在于人們如何使用它。“人文清華”通過手機媒體讓人們在碎片化時間中接受新知識,将無效時間轉化成有效時間,這不挺好?

不過如何用短視訊來傳播學術内容,确實也是需要探索的。我們設定的标準是“外行能聽懂,内行有收獲”,兼顧專業性與大衆性。這就要求内容采制深入淺出,有一個“學術翻譯”的功能。“人文清華”的短視訊比一般帳号要長,大部分是四五分鐘,少數接近十分鐘,一次講清楚一個觀點、一個故事,明白曉暢,簡單直接。它就像一支輕騎兵,在觀衆還不認識我們的時候,快速到達使用者,凝聚使用者。

2018年我們開始營運抖音帳号,其時抖音和“人文清華”都在成長期。我還清楚記得使用者數到達第一個百萬的時候,錢易院士的短視訊觀看量過千萬,使用者數高速增長一舉沖線。錢院士講的是環保,跟我們的很多短視訊一樣,也是學術性、專業性的,但觀衆願意看、看得懂。

目前人文清華在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訊凝聚了數百萬固定使用者,短視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但是短視訊也有局限性,常常有觀衆在評論中問哪裡能看到完整版。為了滿足大家對深度内容的需求,2022年4月,我們将與抖音合作推出兩個新專輯,一是演講完整版,以學者在“人文清華”講壇的公共演講為主體,穿插少量采訪精剪而成,長度30分鐘左右,一次闡述一個重大主題,本次集中推出34集。

第二個專輯就是全網首次釋出的“人文清華”訪談完整版《清華·訪談錄》,第一季首先推出六位學者訪談,之後還會有第二季、第三季。這是一個全新品類,也是所有視訊節目中内容最豐富,時間最長的一種。

“讓人文之光持續閃亮”

清華有如此衆多的優秀學者,如同一個豐富的思想寶藏,同時,每一位學者對社會的關切,對學問的執著也令人深深感動。在《清華·訪談錄》中,我們希望呈現更豐富更深刻的内容,也希望觀衆跟我們一樣,不僅獲得知識,而且被打動、被照亮。

我們采訪的大部分學者是伴随中國改革開放程序成長的知識分子,訪談錄将完整呈現他們的人生經曆。跟今天的青年人一樣,他們也頹過,國際關系學專家閻學通教授,兵團九年鍛造出铮铮鐵骨,留學時卻為考試流淚;白重恩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數學+經濟學博士,高中英語也得過8分;北京冬奧會上名揚天下的“雪如意”設計者張利教授,初出茅廬時也有過敗筆,至今說起依然汗顔。然而,正是那一次敗筆,以及及時的自我警醒和後來的持續反思,才成就了今日作為國家滑雪中心和首鋼大跳台設計者的張利。

這些故事會讓年輕的觀衆看到,他們眼中的“大神”是從哪裡出發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從青銅煉成王者。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訪談錄将會呈現學者們學術積累和學術思想形成的過程。比如吳國盛教授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觀點引起了很多争論。他為什麼會這麼說,要了解他的學術背景,他的理論脈絡,才能知其是以然。比如閻學通老師常常能對國際關系做出準确預測,這背後的理論支撐又是什麼。每位學者都有他們下過苦功夫的領域,這往往就是他們的觀點的學理基礎。

通過長篇訪談,我們可以對學者有更全面的了解。白重恩老師曾被《人民日報》稱為“被罵也被贊的經濟學家”,其實他被罵的觀點和被贊的觀點,都基于同樣的初衷,是同一棵樹的兩支分叉。

當350萬抖音使用者成為清華旁聽生,大衆走進人文知識殿堂

在訪談中,我們也會看到學者在各個曆史時期的重要貢獻,他們與中國社會相生相長的互動關系。江小涓老師在中國改革開放程序中,基于大量調查研究,在放開對民企限制、外企進入中國、中國加入WTO等重要節點上,提出了前瞻性的觀點。法學家張明楷教授讀大學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還沒有頒布,從學習刑法到解釋刑法、參與一部又一部刑法修正案制定,他的成長過程,步步都聯系着中國法制建設的程序。可以說每一位學者的人生與學術經曆,都是一部個人史,一個中國社會發展程序的生動切面。

在訪談中,我會向每位學者請教各個學科的基本問題,學習以不同的學科架構來看世界。當然,了解一個學科需要漫長的學習過程,但是如果能夠透過每個學者的視角,去了解各個學科認識世界的不同次元,和其中相通的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資訊繭房,獲得更大視域,讓世界在我們面前開闊起來。

到目前為止,“人文清華”舉辦了34場演講,我也與三十多位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幾乎每一次,都有一種被照亮的感覺。每一位知識分子,皓首窮經,終其一生,究竟在追尋什麼,他們的專注和執着,他們深深的思慮,令人動容。

曆史學家彭林教授已年過7旬,一生緻力于禮學研究,心心念念于中國古代禮儀複原和現代禮儀重建。他帶領學生研讀周禮、儀禮、禮記,從文獻中解鎖中國古代鄉射禮、婚禮,用實物進行複原,找人手工做馬車,做禮服,搭建鄉射台,教育訓練演員進行複現……可是辛辛苦苦做好的實物,最後隻能堆在辦公室。

身處在一個龐雜的聲音的洪流中,這也是我們作為人文傳播者的處境。但是,畢竟已經有了數百萬使用者,畢竟有了幾億人次的點選,希望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能夠把更多的光傳遞出去,照亮更多的人。

抖音是我們強有力的支撐者,是我們傳遞人文之光的媒介。希望喜歡我們既往短視訊的觀衆,能夠靜下心來,聆聽、感受,了解更深入的知識,學習更複雜的學理,建立認識世界的多元視角,感受人文氣息和人文情懷。抖音專門提供了長短結合的節目容器,友善大家根據需要進行切換。

希望有更多觀衆、更多媒體加入到這個傳遞人文之光的隊列中。我們一起,讓世界多一些溫暖和明亮。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人文清華”講壇制片人、主持人張小琴

編輯:郭豔慧

繼續閱讀